高坤平
皮膚瘙癢癥是一種自覺有瘙癢感而無原發皮損的一種皮膚病。常由于不斷搔抓而出現繼發皮損。許多皮膚病和系統性疾病也常見瘙癢癥狀,須加以排除。一般可分為全身性和局限性瘙癢病2種類型。全身性瘙癢的最初階段往往僅局限于某一部位,隨著疾病進展,可擴展至全身,常為陣發性發作,尤其在夜間最為嚴重,同時伴有精神不振、失眠、煩躁等癥狀。刺激性飲食、情緒波動及冷熱等物理因素變化常使病情反復或加重。由于長期搔抓,往往引起局部苔蘚化、色素沉著及色素脫失等繼發性改變,也可局部感染而出現毛囊炎、癤病及淋巴管炎。常由于瘙癢劇烈,出現頭暈、失眠、食欲不振、精神抑郁等神經癥表現。局限性瘙癢以肛門、女陰及陰囊瘙癢最常見。女陰瘙癢主要位于大小陰唇、陰阜、陰蒂,陰蒂黏膜也常有癢感。因不斷摩擦及搔抓,局部皮膚常潮紅、水腫、肥厚,漸漸苔蘚樣變及濕疹化。由于長期患病,易引起患者精神變化,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中醫藥治療此病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皮膚科2021年9月—2022年9月收治的93例全身性皮膚瘙癢癥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7例和試驗組46例。對照組男23例,女24例;年齡18~76歲,平均(53.4±4.6)歲;病程0.5~4年,平均(1.52±0.52)年。試驗組男23例,女23例;年齡19~77歲,平均(54.2±3.9)歲;病程0.6~4.2年,平均(1.49±0.37)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已經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①根據臨床表現為非特異性變化者。如果出現繼發性皮損,須根據病史,確定最初僅有瘙癢而無皮損時,才可確診。常須排除引起瘙癢的全身性因素,往往需要全面體檢以排除。局部瘙癢也須排除寄生蟲感染、真菌感染、扁平苔蘚、外陰白斑以及糖尿病等。
1.2.2 中醫診斷標準①風熱血熱證。主癥:多見于青壯年,皮膚瘙癢感劇烈,觸之有灼熱感,搔破后呈現條狀抓痕,遇熱加劇,遇寒則輕,常伴有小便黃,大便干結,口渴,舌質淡紅,苔薄黃,脈浮數等癥。②血虛肝旺證。主癥:以老年人多見,皮膚干燥脫屑,有明顯抓痕及血痂,頭昏目眩,心煩失眠,舌質紅,苔薄,脈弦細。③瘀血阻滯證。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不分季節。主癥:瘙癢多局限于某一局部,如腰圍和腰骶部、手足部等區域,面色晦暗,口唇發紺;舌質暗或有瘀點瘀斑,苔少,脈細澀。④脾虛衛弱證。多見于恣食魚蝦、海鮮,或者接觸皮毛等物,癥見瘙癢時輕時重,常能在皮膚上見到抓痕和針帽大小的血痂;兼有氣短乏力,倦懈懶言,不任勞作,大便干結或稀溏;舌質淡紅,苔少或苔薄,脈虛細弱。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年齡18~80歲;③近2周未使用本研究所用有關藥物;④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皮膚病;②合并嚴重肝、腎功能及免疫系統等異常;③對本研究治療藥物不耐受;④不愿意配合治療;⑤合并精神性疾病無法準確表述自身感受。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行常規治療。①全身治療采用抗組胺藥物、鈣劑、維生素C、硫代硫酸鈉以及鎮靜催眠劑等,根據病情酌情選用。②局部治療以鎮靜止癢,潤澤皮膚為主。夏季可采用水劑,冬季采用霜劑(非甾體抗炎藥及皮質類固醇軟膏等)。女陰、陰囊及肛門黏膜部位避免長期使用類固醇皮質激素。③全身性瘙癢較重者采用封閉療法,可用0.25%普魯卡因注射液10~20 ml,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鹽水中靜脈滴注。1次/d,10~15次為1個療程(注射前應做皮試)。積極尋找原因,治療原發疾病。注意皮膚衛生,避免過度搔抓,熱水燙洗等各種刺激。忌飲酒,少吃魚、蝦、蟹及辛辣刺激之品,多吃蔬菜、水果。共治療2周。
1.4.2 試驗組①風熱血熱證者治以疏風涼血清熱。方藥:四物消風散加減:蟬蛻6 g,當歸、赤芍、牡丹皮、防風、牛蒡子、知母、苦參各10 g,生地黃、石膏、白鮮皮各15 g,甘草3 g。用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溫服。②血虛肝旺型治以養血平肝,滋陰潤燥。方藥:養血潤膚飲加減:白芍、生地黃、黃芪、熟地黃各15 g,天冬、麥冬、赤芍、當歸、雞血藤、黃芩各10 g,柴胡6 g,甘草3 g。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③瘀血阻滯證治活血化瘀,消風止癢。方藥:活血祛風湯加減:當歸、桃仁、益母草、防風各10 g,荊芥、紅花、甘草、蟬衣、赤芍各6 g,白蒺藜、鉤藤各12 g。④脾虛衛弱證治以健脾益氣,佐以固表。方藥:人參健脾湯加減:黨參、黃芪各10~12 g,土炒白術、陳皮、防風各10 g,茯苓皮12~15 g,荊芥、砂仁(后下)、麩炒枳殼、玫瑰花、甘草各6 g,炒黃連1.5 g,廣木香3~6 g。隨癥加減:血熱甚者,加牡丹皮9 g,水牛角9 g;夾血瘀者,加桃仁10 g,紅花6 g,丹參9 g;寐差者,加合歡皮10 g,首烏藤10 g,遠志9 g。瘙癢病變在上半身者,加白附子9 g,桑葉6 g,杭菊花6 g;瘙癢病變在下半身者,加炒杜仲10 g,桑寄生9 g,川牛膝9 g;瘙癢泛發全身者,加浮萍6 g,刺蒺藜9 g,苦參9 g,白鮮皮9 g,地膚子9 g。預防及飲食宜忌同對照組。共治療2周。
1.5 觀察指標
1.5.1 瘙癢程度評分對每個患者采用瘙癢視覺模擬評分法 (VAS) 評分,使用10 cm 的游動標尺,一面標有10個刻度,兩端分別為“0”分端和“10”分端,0分表示無瘙癢,10分代表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的瘙癢。記錄患者瘙癢程度所處的位置,治療前后各進行1次[1,2]。
1.5.2 不良反應統計2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評估2組的用藥安全性。
1.6 療效評價標準評估2組治療后臨床療效。皮膚瘙癢癥狀完全消失者為痊愈;皮膚瘙癢癥狀較治療前顯著改善者為顯效;皮膚瘙癢癥狀稍有緩解者為有效;皮膚瘙癢癥狀未得到改善甚或出現加重跡象者為無效。總有效率=(總例數-無效例數)/總例數×100%[3]。

2.1 臨床療效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皮膚瘙癢癥患者療效比較 (例,%)
2.2 瘙癢程度評分試驗組瘙癢VA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皮膚瘙癢癥患者瘙癢VAS評分比較 (分,
2.3 不良反應研究過程中2組患者均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
3.1 現代醫學對此病的認識現代醫學認為,此病的發病原因復雜,目前尚無定論。全身性瘙癢多與某些內臟疾病有關,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腎病、肝膽疾病、寄生蟲感染、腫瘤(如淋巴瘤、白血病及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綜合征、風濕熱)等。瘙癢或與外來刺激有關,過冷或過熱都會誘發或使此病加重。過度潔凈導致皮膚干燥或者老年后皮膚萎縮、皮脂腺和汗腺功能減退常是瘙癢癥的主要原因[4,5]。局限性瘙癢,如女陰瘙癢及男性陰囊瘙癢,除與上述全身因素有關外,還與寄生蟲感染、真菌感染、精神因素、糖尿病以及局部感染(痔、肛瘺)、慢性腹瀉、局部刺激等有關[6-10]。此病發生隨年齡、季節而有不同,有冬季皮膚瘙癢癥、夏季皮膚瘙癢癥之分[11]。
3.2 中醫學對此病的認識中醫學稱此病為“癢風、風瘙癢”;局限性瘙癢則根據發病部位稱作“陰癢、肛門作癢、谷道癢”等。中醫學認為此病的致病因素有3個方面:①風濕熱邪客于膚表,阻滯經絡,致使經氣不暢而瘙癢。“無風不作癢,風盛則癢”。《諸病源候論》曰:“風瘙癢者,是體虛受風,風入腠理,與血氣相搏,而俱往來于皮膚之間,邪氣微,不能沖擊為痛,故瘙癢也”。因此,風盛則肌膚瘙癢。②情志抑郁,氣血失和,肝郁氣滯,失于條達。③飲食辛辣厚味,致使陰血虧損,膚失濡養或血熱撲膚而成。《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痛癢瘡,皆屬于心”。心在五行屬火,熱盛則痛,熱微則癢,熱蘊血分可致瘙癢。清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曰:“由汗出受風,或露臥乘涼,風邪多中表虛之人,初起皮膚作癢,次發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風、寒、濕邪阻絡,致肌膚氣血不合而瘙癢。此病病程日久,風濕熱邪久累肌腠,久則傷陽,陽虛則痰濕易生,痰濕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故病久者多本虛標實,夾痰、夾瘀、夾虛。另有陰血不足則虛風內生而產生瘙癢。“血虛不榮則風癢”,陰虛血燥可致虛風內動,肌膚失于濡養,則皮膚干燥或瘙癢。再者,瘙癢與情志關系密切。越癢越煩,越煩越癢,互為因果,互相關聯。“情志作癢,水不涵木,化火生風”。肝失條達,化火生風,使不癢致癢,癢而更癢,如神經性皮炎、女陰瘙癢癥等,不良的心理刺激長期存在,就會產生瘙癢-搔抓-肥厚-搔抓的惡性循環。“陰津不足則風燥”,腎主水,《素問·逆調論》曰:“腎者水臟,主津液”,腎開竅于二陰,陰津不足,失于濡養,風燥內生,可見于老年性陰部瘙癢。或因肝脾虧損者,濕熱下注而致女陰瘙癢。風熱血熱型多見于青壯年,病屬初起,夏秋季節發病,血熱內蘊,復感風熱。四物消風散由四物湯合消風散組成,四物湯養血和血,消風散疏風養血清熱。血虛肝旺型適用于中老年人,病程較久,好發于冬季者。如瘙癢劇烈者,加全蝎、地骨皮;皮膚肥厚者,加阿膠、丹參。
3.3 預防和護理注重預防和護理是治療皮膚瘙癢癥的重要方面,只予藥物治療而不注重調護,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平時注意保持皮膚清潔,經常外涂護膚潤燥劑,同時要避免過度搔抓,以防抓破后繼發感染。冬季不必勤浴,避免用堿性強的肥皂洗浴且忌熱水燙洗。內衣以穿柔軟的棉織品為宜,不可穿毛織品,不宜穿著羽絨衣褲或化纖內衣。消除誘因,忌食腥發魚蝦等動風食物、忌飲酒類及辛辣等刺激性食品、少吃魚蝦海味等食物,鼓勵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不吸煙、飲酒。保持足夠睡眠,保持精神愉快,飲食有節,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12,13]。
3.4 臨床注意事項在臨證中,當分清虛實論治。實證疏風止癢、通腑止癢。虛證則應從肝腎論治。若發現內臟疾病所引起的瘙癢,其治療的重點,以內治原發疾病為主。祛除病因,恰當施治,預后更佳。部分頑固不愈病例,可作搜索性檢查,重點是肝膽,內分泌和血糖以及體內潛在性癌腫等。但應當指出,古今臨床醫家喜用蟲類藥物止癢,如蜈蚣、全蝎、烏梢蛇、蜂房、白花蛇、水蛭等,這些藥物對風毒頑癢,用之恰當,效如桴鼓,但臨床證實,部分患者服藥后,癢感反而加重。①注意詢問平素吃魚蝦雞類食物,皮膚是否過敏;②注意以往是否用過蟲類或鱗介類藥物,效果如何;③注意初診從小劑量開始,服后癢感減輕則可再加大劑量。總之,盡量做到藥精而對證[13]。
綜上所述,中醫藥治療皮膚瘙癢癥療效顯著,可減輕瘙癢VAS評分,且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