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明 張 艷
慢性胃炎即在胃黏膜上發生的慢性炎癥病變,發病率較高,若未及時有效干預,可能進展至胃癌。目前臨床尚未完全明確慢性胃炎的病因及病機,但公認有諸多致病因素,如飲食因素、幽門螺桿菌(Hp)感染、胃腸動力障礙、環境因素、藥物因素及精神神經因素等,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反酸、惡心及噯氣等。現代醫學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案,多通過飲食結構改善、Hp根除藥物、胃黏膜保護劑及胃動力藥等,但研究常受到用藥不規律及長期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而易出現耐藥,長期用藥甚至有不良反應發生[1,2],因此需積極探索更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中醫學將慢性胃炎納入“嘈雜、胃脘痛”等范疇,脾胃為主要發病部位,寒氣濕熱為主要病機,中醫辨證分型中脾胃虛寒證較為常見,故據此制定溫中調脾湯。除辨證治療外,研究證實中藥封包外治技術也可有效改善脾胃虛寒證慢性胃炎患者的臨床癥狀[3,4]。為具體探討溫中調脾湯聯合中藥封包對脾胃虛寒證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現選取海陽市中醫醫院脾胃病科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患者85例,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對象為海陽市中醫醫院脾胃病科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慢性胃炎(脾胃虛寒)患者85例,按照治療方式將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43例中,男性19例,女性24例;年齡22~54歲,平均(34.72±4.18)歲;病程最短7個月,最長7年,平均(3.15±0.52)年。觀察組42例中,男性18例,女性24例;年齡21~52歲,平均(34.51±4.25)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8年,平均(3.27±0.61)年。2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海陽市中醫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本研究。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與《實用內科學》[5]中慢性胃炎診斷標準相符,有消化不良、反復或持續性腹脹、腹部鈍痛或燒灼痛、嘔吐反酸、食欲低下及噯氣等癥狀,發作或加重于飲食不慎或餐后,胃鏡檢查提示黏膜出現病變;②中醫符合《胃脘痛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6],辨證分型為脾胃虛寒型,胃脹滿且胃脘隱痛,喜暖喜按為主癥,少食納呆、手足不溫、大便稀溏,舌淡胖、邊緣齒痕、苔薄白及脈細沉為次證;③精神狀態較好,認知清晰;④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入組前1個月有藥物治療史且可能影響本研究結果;②合并惡性腫瘤;③合并胃腸穿孔、貧血、消化性潰瘍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④既往胃腸道手術史;⑤合并凝血功能障礙、嚴重心臟系統疾病、慢性肺部疾病或嚴重肝腎功能異常;⑥合并甲狀腺功能亢進;⑦合并肝性潰瘍或復合性潰瘍;⑧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⑨精神異常或行為、認知及溝通障礙。
1.3 方法治療期間,2組均要對生活習慣進行合理調整并保證合理飲食。對照組使用常規西藥治療:口服奧美拉唑腸溶片(山東新時代藥業,國藥準字 H20044871,規格:10 mg×28 片/盒)2片,每天1次;于三餐后口服枸櫞酸莫沙必利片(魯南貝特制藥,國藥準字 H19990317,規格:5 mg×24片),每次1片;于三餐后溫水沖服鋁酸鉍顆粒(遼寧奧達制藥,國藥準字 H10950319,規格:1.3 g×28袋/盒),每次1袋。用藥時間為4周。再使用中藥封包治療,藥物包括吳茱萸250 g,萊菔子50 g,枳殼50 g,川椒50 g,丁香25 g,小茴香25 g。將其研磨成粉末后用布袋裝好并密封,布袋表面淋清水,而后微波加熱5 min。患者仰臥,在腹部放置封包,熨燙于神闕與中脘穴,神闕熨燙8 min,胃脘部熨燙20 min,每天2次,持續4周。觀察組基于對照組加用溫中調脾湯,組方為薏苡仁20 g,黨參20 g,黃芪20 g,白術10 g,干姜10 g,陳皮10 g,炙甘草6 g。海陽市中醫醫院中藥房統一煎煮,每劑藥汁為300 ml,于早晚飯后溫服,療程為1周。
1.4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依據2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及臨床癥狀評估2組臨床療效:中醫癥狀積分主要包含胃脘痛、畏寒肢冷、反酸、乏力及納少便溏,使用0~3分的4級評分法,0分為無癥狀,1分為輕度,2分為中度,3分為重度。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降低>95%,臨床體征與癥狀消失,胃鏡復查提示無黏膜炎癥判定為痊愈;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降低75%~95%,且臨床體征與癥狀大幅度改善,胃鏡復查提示黏膜炎癥明顯減輕判定為顯效;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降低30%~74%,臨床體征與癥狀有所改善,胃鏡復查提示黏膜炎癥減輕判定為有效;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降低<30%,臨床體征與癥狀改善不明顯甚至加重,胃鏡復查提示黏膜炎癥無變化甚至加重判定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觀察指標①胃蛋白酶原:采集2組治療前后空腹狀態下肘靜脈血3 ml,離心處理時間為5 min,速度為3000 r/min,取上清液,用免疫分析法檢測胃蛋白酶原(PG)I、II水平。②血清生化指標:采集2組治療前后空腹狀態下肘靜脈血5 ml,離心處理留取上清液后使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清血管活性腸肽(VIP)、胃動素(MTL)及胃泌素(GAS)水平。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24%,明顯高于對照組79.07%(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2組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胃脘隱痛、肢冷畏寒、反酸、乏力、納少便溏等證候積分均低于同組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01)。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3 2組患者胃蛋白酶原與血清生化指標比較2組治療前胃蛋白酶原與血清生化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PGI、PGII及VIP水平低于同組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01),2組MTL、GAS水平高于同組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01)。見表3。

表3 2組患者胃蛋白酶原與血清生化指標比較 (例,
慢性胃炎為終身性漸進性炎癥性疾病,其發生發展密切免疫力低下、Hp感染及胃酸等,若進展至非完全腸化生或重度不典型增生提示處于癌前病變狀態,若未及時有效控制會對生命健康產生嚴重威脅,故而臨床十分關注慢性胃炎的治療。西醫的主要治療目的在于改善臨床癥狀、將Hp感染清除,有固定的用藥方案,但整體療效欠佳且有較多不良反應。脾胃虛弱為此痛主要發生基礎,再加之情志不暢、外邪入侵致氣機不暢、胃和失降。飲食不節致胃病、再致脾虛,脾胃失養致虛寒,氣血生化不足,陰寒甚之,腎陽虛弱致寒凝氣滯,升降不足,為本虛標實之證[8-10],治療需注重調脾和胃、溫中散寒。
中藥封包為外治技術之一,經中藥封包熨燙穴位后溫經通絡、祛濕散寒、化瘀活血及止痛行氣。封包藥物中,吳茱萸可散寒溫中;丁香可降逆健胃溫中;萊菔子可除脹消食、降氣化痰,現代藥理證實其可加快胃腸運動速度、有效對抗病原微生物且降壓;枳殼可破氣消積,現代藥理證實可增加胃腸運動收縮后節律同時對抗變態反應;川椒可止痛除濕、溫中散寒;小茴香可止痛散寒、溫肝暖胃且健胃行氣,現代藥理證實該藥所含茴香油可刺激胃腸神經血管,加快消化液分泌并增加胃腸蠕動。中藥封包的指導理論為中醫經絡,中脘為任脈主穴,可調節脾胃、健運中州及止痛通絡等,神闕可益氣溫陽,在胃脘部敷之可借溫熱之力自體表毛竅向經絡血脈中緩慢深入熱力與藥力,發揮散寒祛風、氣血調理及活血通絡之效[11-13]。
溫中調脾湯中薏苡仁可健脾除濕,黨參可健脾益氣,黃芪可溫養脾胃,白術可益氣健脾、燥濕,干姜可止嘔和胃,陳皮可健脾理氣且祛寒,輔助炙甘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溫中調脾、止痛和胃之效。本組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24%,明顯高于對照組(79.07%),且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明顯降低。中藥封包可直接對穴位起作用,且熱力直達病所,促使臨床癥狀顯著改善,再使用溫中調脾湯可除濕驅寒、和胃益氣,有效消除慢性胃炎之病機。現代藥理證實溫中調脾湯還可抑制胃酸及胃蛋白活性,調節胃泌素分泌,增強人體抵抗力。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PGI、PGII、VIP、MTL及GAS水平顯著改善,證實溫中調脾湯可將脾胃虛寒證慢性胃炎胃黏膜損傷減輕,增強胃功能,可能關聯于黃芪增強免疫與抗炎、炙甘草止痛與減少胃酸分泌,并將胃腸平滑肌痙攣解除及干姜改善胃黏膜水腫與充血狀態及保護胃黏膜等作用[14,15]。
綜上所述,溫中調脾湯聯合中藥封包治療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調控胃蛋白酶原水平,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