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東
小兒濕疹是幼兒好發皮膚疾病,可分為慢性、亞急性、急性3種類型,臨床常表現為水皰、丘疹、紅斑等,受環境、感染、內分泌等多種因素影響,常反復發作,難以徹底治愈。臨床上常使用氯雷他定等第二代抗組胺藥治療小兒濕疹,氯雷他定屬阿扎他定衍生物,可抑制外周組胺H1受體,改善免疫功能,減輕瘙癢、紅腫等癥狀,但易引起乏力、頭痛等不良反應,預后欠佳。中醫認為小兒濕疹屬“奶癬、濕瘡”等范疇,根據臨床表現將其分為脾虛濕勝、濕熱內蘊、血虛風燥等證型,認為其病因為先天不耐、后天失養,飲食不節、脾胃陽虛,所致內外濕邪化熱,濕熱蘊結于肌膚腠理,治則應以健脾燥濕、清熱消風、養血潤膚為主,健脾祛濕方中赤芍、黃芪、蒼術等藥物,可起到利水滲濕、清熱涼血、解毒止癢之效,可用于治療脾胃失養、風熱濕邪內生疾病[1]。本研究旨在探討濕疹患兒應用中醫健脾祛濕方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古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2016年7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8例濕疹患兒,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34例,分組方法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對照組男15例,女19例;年齡2~13歲,平均(8.59±0.95)歲;病程3~20 d,平均(9.78±1.64)d。觀察組男18例,女16例;年齡2~14歲,平均(8.64±0.83)歲;病程6~23 d,平均(9.61±1.74)d。2組一般資料將統計學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后續比較。
1.2 診斷標準以《小兒皮膚病診斷彩色圖譜》[2]中相關標準為西醫診斷標準,以《中醫皮膚病性病學》[3]中標準為中醫診斷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者;近期未接受其他濕疹治療者;無先天免疫缺陷者;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等。排除標準:對健脾祛濕方中藥物或氯雷他定過敏者;患有急性感染性疾病者;合并其他皮膚疾病者等。
1.4 方法對照組口服氯雷他定(蘇州長征-欣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60034,規格:5 mg/片),體質量>30 kg,10 mg/次,1次/d;體質量≤30 kg,5 mg/次,1次/d。觀察組使用自擬健脾祛濕方治療,組方:黃芪20 g,黃精、蒼術各12 g,丹參、赤芍、金銀花、黃柏、甘草各6 g,茯苓、地膚子、蟬蛻各3 g。煎煮取汁90 ml,30 ml/次,3次/d。2組均治療14 d。
1.5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根據《皮炎和濕疹的診斷與治療》[4]中療效相關標準。以治療后臨床癥狀,主要包括皮膚損傷、瘙癢等完全恢復或消失為痊愈;以皮膚損傷恢復明顯,瘙癢、滲出等癥狀明顯減輕為顯效;以皮膚損傷部分恢復,瘙癢、滲出等癥狀減輕不明顯為有效;以上述癥狀無任何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總例數-無效例數)/總例數×100%。②中醫證候積分、VAS評分:于治療前后,使用中醫證候積分量表[5]評測2組尿短赤、便溏、身熱、口渴、腹脹、心煩、納少等癥狀,每項3分,總分0~21分,得分越高濕疹癥狀越嚴重。于治療前后,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6]評測2組瘙癢程度,總分為0~10分,得分與瘙癢程度呈正相關。③皮膚癥狀:比較2組治療前后皮損面積、皮損狀態等皮膚癥狀,使用9分法[7]計算皮損面積,以患者手掌面積記為1%,采用自擬皮損程度評分表,評測皮損程度,總分0~6分,以90%<皮損面積≤100%計6分,70%<皮損面積≤90%計5分,50%<皮損面積≤70%計4分,30%<皮損面積≤50%計3分,10%<皮損面積≤30%計2分,皮損面積<10%計1分,無皮損面積計0分;使用自擬皮膚狀態評分表,檢測2組皮膚狀態,總分0~3分,以皮膚有大量紅斑、丘疹、水皰且皮膚顏色呈深紅色計3分,以皮膚有較多紅斑、丘疹、水皰且皮膚顏色呈淺紅色計2分,以皮膚有少量紅斑、丘疹、水皰且皮膚顏色正常計1分,無紅斑、丘疹、水皰出現計0分。④ T細胞亞群:于治療前后清晨,在2組空腹、安靜狀態下,取肘正中靜脈血5 ml,檢測血清CD4+、CD8+、CD4+/CD8+水平,血清制備方法使用離心法,時間設置為10 min,速度設置為3000 r/min,檢測儀器使用流式細胞儀。

2.1 臨床療效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中醫證候積分及VAS評分2組治療后便溏、尿短赤、口渴、心煩、身熱、納少、腹脹等中醫證候積分及VAS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均下降,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兒中醫證候積分及VAS評分比較 (分,
2.3 皮損面積及皮損狀態評分2組治療后皮損面積、皮損狀態評分均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兒皮損面積及皮損狀態評分比較 (分,
2.4 血清T細胞亞群2組血清CD4+、CD4+/CD8+水平相較于治療前,均提升,且觀察組表達水平相較于對照組高;2組血清CD8+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降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表達水平更低(P<0.05)。見表4。

表4 2組患兒血清T細胞亞群比較 (例,
小兒濕疹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皮膚疾病,在內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真皮及淺層表皮水腫、糜爛、滲出,好發于四肢、背部、臀、頸等部位,常伴有嚴重瘙癢,若未能及時治療,易擴散至全身,引起片狀糜爛、淋巴結感染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兒生活質量。氯雷他定是臨床上治療小兒濕疹的常用藥物,屬哌啶類抗組胺藥,藥物作用時間長,起效快,可拮抗組胺受體,穩定肥大細胞,抑制嗜酸性粒細胞水平,降低白細胞活性,阻斷炎性細胞信號傳導,調節皮膚免疫反應,減輕小兒濕疹癥狀,但長期使用易產生耐藥性,臨床療效受限。
中醫認為“濕”是其主要病因,稟性不耐,內蕰風熱,邪濕重濁,所致病情遷延,風燥濕熱郁結,營血不足,肌膚失養,因進食或接觸致敏物質,“濕毒”滯留,寒濕阻塞機體,久滯傷脾,所致水腫、脾胃失調、四肢沉重等癥狀。健脾祛濕方中君藥黃芪可托瘡生肌、消水利腫;黃精可滋陰潤肺、補脾益氣。臣藥赤芍可散瘀止痛、養陰涼血;丹參可消癰活血、寧心安神;蒼術可健脾燥濕、祛風散寒。佐藥金銀花可解毒清熱、疏風止痢;地膚子可利尿通淋、利濕止癢;黃柏可瀉火除蒸、解毒療瘡;茯苓可健脾寧心、益氣和胃;蟬蛻可利咽透疹、定驚解攣;甘草可益氣鎮痛、清熱祛痰。全方共奏祛風利濕、補益脾氣、清熱止癢的功效。根據本研究結果可知,相較于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治療后觀察組較高,便溏、尿短赤、口渴、心煩、身熱、納少、腹脹等中醫證候積分、VAS評分、皮損面積、皮損狀態評分觀察組均較低,表明健脾祛濕方可有效改善患兒濕疹皮膚狀態,緩解瘙癢程度,減輕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與劉卉等[8]研究相符。
T細胞亞群的活動是機體發揮免疫功能的重要環節,小兒濕疹是免疫系統缺陷疾病,CD4+屬一種輔助T細胞,受外部環境、抗原性質等因素調控,CD4+可促進抑制性T細胞分化成熟,調節過度免疫功能,維持免疫耐性,在炎性因子、干擾素等誘導下分化為Th1細胞,濕疹患兒發生Ⅰ型或Ⅳ型變態反應,免疫球蛋白E、G抗體水平升高,致使CD4+表達水平下降,CD4+所分化Th1細胞減少,Th1/Th2免疫應答失衡,病情進一步加重。CD8+是協同T細胞受體上的一種糖蛋白,屬抑制性T細胞,可誘導細胞凋亡,激活后還可產生細胞毒素。CD8+水平升高,可激活巨噬細胞,致使炎性細胞浸潤,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引起濕疹滲出。輔助T細胞與抑制性T細胞有相互制約、平衡作用,CD4+/CD8+失衡,可引起免疫功能障礙,進而加重濕疹癥狀。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健脾祛濕方中丹參、黃精、金銀花等含有滇黃精皂苷、丹參酮、綠原酸等物質,可通過增加濕疹模型小鼠免疫球蛋白含量,抑制炎性因子釋放,減少免疫復合物數量,調節IgE、IgG抗體水平,改善輔助T細胞、抑制性T細胞等T細胞亞群水平,提高免疫耐性,改善機體免疫力[9]。本研究結果表明,相較于對照組,治療后血清CD4+、CD4+/CD8+表達水平觀察組較高,血清CD8+表達水平觀察組較低,表明健脾祛濕方可調節濕疹患兒機體T細胞亞群水平,減輕免疫損傷,改善免疫功能,與徐令祥[10]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健脾祛濕方治療小兒濕疹可有效改善患兒皮膚狀態,緩解瘙癢等臨床癥狀,調節T細胞亞群水平,減輕免疫損傷,療效確切,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