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紅巖 徐瑞榮
血液腫瘤包括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化療是這類疾病常見的治療方法,但容易出現胃腸道毒副反應,顯著降低患者的化療依從性,所以尋求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減輕化療相關胃腸道不良反應是保證化療順利持續的關鍵。穴位貼敷是中醫特色外治療法之一,通過藥物作用、局部穴位刺激、經絡傳導共同作用,發揮整體功效,使藥物有效成分直達臟腑,長時間持續釋放[1],以達到增效減毒的效果,提高患者化療的耐受性。本試驗應用胃復康膏穴位貼敷臨床效果良好,論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22年4月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血液病科收治血液腫瘤化療患者706例,根據是否接受胃復康膏穴位貼敷治療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化療結束后脫落16例,最終納入研究690例。試驗組346例,年齡6~89歲。平均(58.01±18.32)歲;男170例,女176例;腫瘤類型:白血病133例,淋巴瘤81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68例,多發性骨髓瘤64例。對照組344例,年齡5~88歲,平均(54.72±17.53)歲;男 176例,女 168例;腫瘤類型:白血病128例,淋巴瘤83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65例,多發性骨髓瘤68例。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病理學診斷為血液病并接受化療;無其他惡性腫瘤病史或其他嚴重疾病病史;臨床資料完整。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常規化療,并在化療前給予靜脈止吐藥物以及常規護理,在治療期間對出現的不良反應必要時予以對癥支持治療。
1.3.2 試驗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以胃復康膏穴位貼敷治療。選穴:內關、足三里、天樞、中脘。對患者局部皮膚進行清潔消毒,將胃復康膏貼按壓在相應穴位,按壓穴位至局部輕微疼痛感,按壓5 min,6 h/次,1次/d。自化療前1 d開始,至化療結束。貼敷藥物用量按6∶4∶3∶3∶2∶1∶1的比例取黃精、補骨脂、蒼術、赤芍、清半夏、干姜、沉香,研磨成細粉,用醋汁調至黏稠,捏成藥團狀約3 g,放于透氣膠貼中間敷貼至相應穴位。
1.4 觀察指標①惡心嘔吐、腹瀉、便秘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以及不良反應嚴重程度。根據臨床試驗常見毒副反應分級標準[2]:惡心嘔吐:0度無;Ⅰ度惡心;Ⅱ度暫時性嘔吐;Ⅲ度嘔吐頻,需治療;Ⅳ度嘔吐難以控制。腹瀉:0度無;Ⅰ度短暫(<2 d);Ⅱ度能忍受(>2 d);Ⅲ度腹瀉不能忍受,需治療;Ⅳ度血性腹瀉。便秘:0 度無;Ⅰ度輕度;Ⅱ度中度;Ⅲ度腹脹;Ⅳ度腹脹,嘔吐。②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無不良癥狀及體征,能夠正常進食;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達到一般緩解效果,無需治療,飲食受到輕微影響;無效:患者不良癥狀未緩解,難以控制,需要治療,飲食受到嚴重影響;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③癌因性疲乏。干預前后使用Piper疲乏修訂量表[3]評估癌因性疲乏程度。共9個條目,分為認知、情感、行為及感覺4個維度,每個條目0~10分,每維度平均分值為該維度評分,評分越高程度越嚴重。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軟件分析數據。對計數資料、等級資料分別進行χ2檢驗、秩和檢驗。檢驗標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脫落情況總計不合格病例16例:試驗組1例放棄治療自動出院;2例因貼敷部位周圍皮膚出現發紅、輕微瘙癢終止研究;4例因不能配合而脫落。對照組5例放棄治療自動出院,4例出現并發癥轉科治療。
2.2 不良反應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MM患者腹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余試驗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化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例,%)
2.3 消化道不良反應分級2組MM患者腹瀉分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其余病種不良反應程度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化療后不良反應程度分級比較 (例,%)
2.4 治療效果試驗組治療后各病種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5 Piper疲乏修訂量表評分試驗組各病種治療后評分輕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化療前后Piper疲乏修訂量表評分比較 (分,
2.6 安全性治療期間有2例患者因出現敷貼周圍皮膚發紅、輕微瘙癢而終止,考慮對透氣膠貼過敏,停止治療后患者周圍皮膚皮色恢復正常,未再瘙癢,安全性高。
化療是血液系統疾病常見的治療方案,多伴見惡心嘔吐、腹瀉、便秘等消化道不良反應,嚴重影響患者的依從性,甚至中斷治療。化療相關性嘔吐發病率較高,70%~80%的化療患者會出現[4]。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胃腸黏膜受損釋放5-羥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或者興奮如多巴胺等某些化學遞質有關,也可能與血液和腦脊液中刺激物影響化學感受區有關[5,6]。胃腸黏膜屏障受損是化療后腹瀉的最主要原因[7]。抗嘔吐劑的使用以及嘔吐引起電解質紊亂或者治動量減少導致胃腸蠕動減弱而引發便秘[8,9]。
血液腫瘤患者多正氣虧虛,脾腎虛損,復加化療藥物等克伐之劑,中犯脾胃,脾胃更虛,氣機阻塞,升降失司,發為痞滿;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乏源,大腸傳導失司,而為便秘;胃失和降,發而為嘔;水濕內停,清濁不分,腎陽虛衰,不能溫煦脾土,而為泄瀉。故胃復康膏扶助正氣,固本培元,以溫補脾腎,健運脾胃為原則,由補骨脂、黃精、蒼術、赤芍、清半夏、干姜、沉香組成。方中重用補骨脂、黃精,補骨脂補腎助陽,暖脾止瀉,黃精補脾益氣,滋腎潤肺,二者相互為用,滋腎陰,補腎陽,補益脾氣。輔以蒼術燥濕健脾,以增強補脾的功效。赤芍酸斂陰柔,散瘀止痛,李東垣《珍珠囊》云:“赤芍藥破瘀血而療腹痛”[10]。干姜溫中散寒,對于脘腹冷痛,寒嘔,冷瀉均有較好的功效。《藥性論》:“治腰腎中疼冷……腹痛,消脹滿冷痢,治血閉。病人虛而冷,宜加用之”[11]。清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沉香行氣止痛,溫中止嘔,二藥合用,共奏溫中止嘔,和胃降逆之功。沉香味辛,氣微溫,《醫林纂要》中提到沉香能堅腎、溫中、燥脾濕,可調一切不調之氣[12]。諸藥合用,起到溫補脾腎,調和脾胃的作用。現代研究表明黃精粗多糖可增強脾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的免疫活性[13],補骨脂果實中分離出多種香豆素類、黃酮類、單萜酚類化學成份對多種腫瘤細胞表現出有效的細胞毒活性[14]。張啟龍等[15]證明半夏生物堿可能通過阻斷5-HT3與自然殺傷細胞1(Natural Killer Cell,NK1)受體防治化療性嘔吐。半夏通過抑制嘔吐中樞及激活迷走神經傳出活動而鎮吐,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修復胃黏膜損傷,具有一定止痛和抗炎作用[16]。赤芍[17]、半夏[18]除了治療消化道不良反應,其中多種有效成分對于腫瘤細胞也具有抑制作用。藝術藥理作用范圍應在對胃腸道的調節、抗炎、抗菌抗病毒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功效[19]。沉香通過多條信號通路治療腹痛,因其鎮痛、抗炎、抗氧化作用對多種消化疾病(消化不良、便秘、腸梗阻等)具有多種療效[20]。
本研究選穴從脾胃論治,足三里、天樞同屬足陽明胃經,足三里為胃經下合穴、合穴,“合治內腑”,疏理胃腸氣機,通降胃氣,治療胃腸諸疾,可增強或減弱胃腸運動,同時足三里也為強壯保健要穴。天樞為大腸募穴,能雙向調理腸胃氣機。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歷絡三焦,宣通三焦氣機,寬胸利氣,降逆止嘔。中脘屬任脈,乃胃之募穴,腑之所會,任脈、手太陽與少陽、足陽明交會處,健運中州,理氣和胃止嘔,主治胃痛、泄瀉、腹脹等脾胃病證。因此,本試驗選用胃復康膏貼于中脘、天樞、足三里、內關穴,藥與穴并重,增強患者滋陰助陽、健脾理氣和胃的功效。結果表明,試驗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試驗組患者化療后出現嘔吐、便秘等消化道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程度以及癌因性疲乏程度輕于對照組(P<0.05)。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腹瀉的發生率以及嚴重程度分級無統計學意義(P>0.05),考慮是與化療方案有關,導致腹瀉患者相對較少,便秘患者較多。試驗組患者治療后的癌因性疲乏程度低于對照組,說明胃復康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狀態,但胃復康膏能否調節患者免疫狀態,增強患者免疫力還需要進一步的臨床研究。
綜上所述,胃復康膏穴位貼敷聯合常規治療對血液腫瘤患者化療后胃腸道不良反應效果優于單純常規治療。胃復康膏溫補脾腎,健運脾胃,樞利中焦氣機,藥物直接作用于局部腧穴,經經絡發揮整體功效,減輕患者不良反應,改善患者癌因性疲乏狀態,有利于提高患者依從性,并且操作簡便,應用人群廣泛,相較于針灸、穴位注射等操作無創傷,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