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寧
耳鳴是在無相應外界聲源或電磁情況下,主觀上在耳內或顱內感知的聲音[1]。隨著生活節奏、老齡化及周圍環境噪音等方面影響,耳鳴在臨床中發病率逐漸升高。患者常伴有聽力下降、耳堵悶脹、記憶力下降、煩惱焦慮、睡眠困難等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2,3]。目前西醫采用擴張血管、改善耳內局部血液循環及營養耳內神經等對癥療法,臨床收效不甚理想。中醫理論中腎開竅于耳,腎陰虛型耳鳴為常見證型,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髓海不足,則發耳鳴。臨床以補腎滋陰、通督生髓為基本治療原則,并根據臨床癥狀隨證加減。本研究對照觀察能督補腎針法聯合六味地黃湯治療耳鳴的臨床療效,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天津市河西區下瓦房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治的60例腎陰虛型耳鳴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36~72歲,平均(59.20±7.88)歲;病程(1.16±0.38)年。對照組患者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34~78歲,平均(62.16±8.48)歲;病程(1.19±0.42)年。2組患者年齡、病程、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較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參照《實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4]中耳鳴的診斷標準擬定:患者無相應外源刺激情況下,自覺耳內或顱內鳴響,且間歇或持續性出現,伴有耳堵悶脹、聽力功能下降、頭暈等癥狀,部分患者不同程度因影響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心理狀態。中醫診斷:參照《中醫耳鼻咽喉科學》[5],擬定腎陰虛型耳鳴中醫辨證標準:耳鳴聲細如蟬,夜間或安靜時顯著,聽力下降,或兼伴有腰膝酸軟,口干,眼花頭暈,齒搖發脫,虛煩失眠,夜尿頻發等腎虛證表現,舌質紅少苔,脈細弱或脈數。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參與,且近期未經其他臨床治療。
1.3 排除標準患有腫瘤、中耳炎病癥或耳膜穿孔、異物阻塞、耳外傷導致的耳鳴者;或全聾伴有耳鳴者,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器質性病變、血液疾病患者,合并精神意識障礙者,哺乳期和妊娠期婦女。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西醫常規口服藥物治療。銀杏葉片(浙江康恩貝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7963),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甲鈷胺膠囊(北京四環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102),口服,每次1片,每天3次。2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通督補腎針法聯合六味地黃湯治療。針刺治療原則以補腎滋陰、通督生髓為主,基于局部取穴和辨證取穴思路,取穴:患側上星、百會、太溪、三陰交、四神聰、聽會、耳門、聽宮,雙側風池、翳風、頸夾脊。操作:囑患者取仰臥位,穴位局部常規消毒,取一次性無菌毫針(華佗牌,規格:0.25 mm×40 mm)針刺上星穴,朝百會方向透刺約1.5寸,行平補平瀉法,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度;淺刺百會;四神聰針刺方向以百會為中心,透刺0.5~1寸,行平補平瀉法;太溪、三陰交直刺約1寸,予捻轉補法,局部酸脹為度;耳門、聽宮、聽會針刺予平補平瀉法,囑患者張口,取耳前凹陷處,直刺約1寸,耳內有酸脹感為得氣;針刺翳風、風池,針尖朝內耳,斜刺0.5~1寸;頸夾脊針刺取第3頸椎至第7頸椎區夾脊穴,予平補平瀉法,針尖朝脊椎方向(45°),斜刺約0.5寸,予平補平瀉法。留針30 min,每天治療1 次,每周治療6 次,共治療2周。同時給予六味地黃湯加減內服。藥物組成:熟地黃15 g,茯苓15 g,山藥15 g,山萸肉15 g,澤瀉10 g,牡丹皮10 g。伴失眠者加酸棗仁10 g,首烏藤20 g;伴煩躁者加梔子10 g,菊花10 g;伴頭痛者加雞血藤15 g,鉤藤20 g,丹參15 g。早晚2次服用,每日1劑,連續口服2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1.4.2 觀察指標耳鳴嚴重程度:耳鳴嚴重程度(TEQ)評分,參照耳鳴嚴重程度評估與療效評定參考標準[6],耳鳴程度、持續時間、環境、情緒影響、睡眠和生活影響和總體感受等方面進行評分,根據程度給予0~3分不等的評分,依據分值進行分級 (I~V級),嚴重程度分級依據TEQ總分將耳鳴程度分為5級:Ⅰ級1~6分,Ⅱ級7~10分,Ⅲ級11~14分,Ⅳ級15~18分,Ⅴ級19~21分,分值高表示耳鳴嚴重。
中醫證候積分:分別對耳鳴夜間或安靜時顯著、聽力下降、口干、腰膝酸軟、眼花頭暈、虛煩失眠、齒搖發脫、夜尿頻發等腎陰虛證主要癥狀,按無、輕、中、重分4個等級,評定分數依次為0、1、2、3分,總分為24分,分數高表示癥狀明顯[5]。
1.4.3 療效判斷標準依據治療前后分級改變情況判斷臨床療效[6]。痊愈:耳鳴消失,耳堵悶脹、聽力障礙、失眠煩躁等伴隨癥狀消失;顯效:耳鳴程度下降2個級別以上(包含2個級別),兼有輕微伴隨癥狀;有效:耳鳴程度下降1個級別,伴隨癥狀有所改善;無效:耳鳴程度及伴隨癥狀無好轉。總有效率為痊愈、顯效和有效占總例數的百分比。
1.4.4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2.0系統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TEQ評分治療前,2組患者TEQ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TEQ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顯示觀察組耳鳴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TEQ評分比較 (分,
2.2 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2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3 療效2組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3.3%。2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觀察組有效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耳鳴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耳蝸是機體感應聽力的主要結構,較主流觀點認為內耳動脈由頸椎基底動脈供血,椎基底動脈由頸椎椎動脈組成,由于頸椎椎動脈受到水腫、突出物等卡壓時,就會引起前庭神經區及耳蝸缺血,從而引發耳鳴[7]。或內耳動脈因受寒導致痙攣缺血,或耳蝸組織感染細菌病毒,引發耳蝸神經、前庭神經炎性反應,從而誘發耳鳴癥狀[8]。長期且持續的耳鳴,可逐漸嚴重發展為耳聾,隨著現代工作壓力加大,生活節奏加快,耳鳴的發病率較前上升,且呈現年輕化。所以,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方法,對患者耳鳴恢復,減輕耳部周身不適癥狀,具有重要意義。
《靈樞·海論》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景岳全書》記載:“腎氣充足,則耳目聰明……每多耳鳴,是皆陰衰腎虧而然”。腎開竅于耳,主生髓,腦為髓之海,腦髓由腎精化生,腎陰虧虛,則髓海空虛,耳失濡養,發為耳鳴。腎陰虧于下,虛火上炎于上,發為口干、失眠焦慮等兼癥,腎陰虧虛,虛久致瘀,以致脈絡血瘀發為頭痛頭暈等,腎虛型耳鳴治則以補益腎精滋陰、通調督脈生髓為主,兼以活血化瘀之法。
針刺治療以補腎滋陰、通督生髓為主,并基于辨證取穴與局部取穴臨床思路選取穴位。督脈上行入腦,為氣血運行的通道,可充盈腦髓,腦為髓海,督脈與手足三陽經交會于頸后部,濡養耳竅,腎陰不足,氣血虛弱,經絡耳竅失養,則發耳鳴。通督補腎針法穴位組方中,百會、上星、四神聰,百會、上星隸屬于督脈,督脈由腦戶入絡腦,穴下為髓海,針刺督脈百會穴可通督調神、益氣生髓、升陽固脫,上星穴可清腦通竅、寧心安神,百會與上星配合,上星穴透刺百會穴,起到穴位協同作用,二者共同起到通督生髓、益氣安神、升陽開竅功效。四神聰穴是經外奇穴,位于頭頂部,鄰督脈,百會穴前后左右旁開各一寸處,共計四穴,沿皮透刺百會穴,可通督醒腦、開竅聰耳。現代試驗研究發現針刺頭部百會穴可增加耳蝸血流灌注量[9]。腎主骨生髓,通于腦,腎開竅于耳,補腎滋陰辨證取穴選取太溪穴,三陰交穴。太溪穴于內踝與跟腱中間,為足少陰腎經的輸穴和原穴,可補腎益精;三陰交穴位于足內踝上3寸,屬足太陰脾經,為足太陰脾經與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三經交匯穴,是治療腎疾要穴。太溪、三陰交配伍使用,可補益腎精腎陰,精氣上傳于耳竅,滋養耳絡,共奏滋陰止鳴之功。百會、上星隸屬于督脈,督脈上行入腦,為氣血運行的通道,可充盈腦髓,督脈與手足三陽經交會于頸后部,濡養耳竅。若腎陰不足,氣血虛弱,經絡耳竅失養,則發耳鳴。針刺督脈百會穴可醒腦息風、升陽固脫,上星可清腦通竅、寧心安神,百會與上星配合,以上星透刺百會,起到穴位協同作用,二者共同作用起到通督生髓、益氣安神、升陽開竅功效。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理論,局部取穴采用耳前三穴(耳門、聽宮、聽會)和翳風,四穴位于耳部前后,分屬于手少陽三焦經、小腸經和足少陽膽經,小腸經脈“卻入耳中”,膽經“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四穴配合可疏通三經氣血,調達經氣,通利耳竅,使氣至病所。聽宮隸屬手太陽小腸經,是手太陽小腸經和手足少陽膽經交會穴。翳風穴屬于手少陽三焦經,是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針灸大成》里記載“翳風主耳鳴、耳聾”。風池是足少陽膽經腧穴,位于頸部枕骨下,為手足少陽膽經和陽維之會,針刺可祛風活血、通利耳竅。頸夾脊為經外奇穴,位于頸部正中線兩側,在頸椎棘突下緣旁開0.5寸處,具有舒筋活絡、活血化瘀、祛風散寒等作用。耳周穴位所在皮下組織有豐富血管、耳面神經分布,現代實驗研究針刺可以有效改善耳內血流微循環障礙,緩解耳蝸淋巴水腫,從而起到緩解耳鳴作用[10,11],也可促進腦部血流循環,提升聽力中樞神經代謝速度,改善中樞神經血流微循環,提高聽覺神經細胞靈敏度[11]。電與針結合治療,對腧穴的刺激作用加強,作用時間更持續,促進神經組織代謝,加速原有機能恢復[12]。
中藥內服采用六味地黃湯加減,六味地黃湯滋陰益腎,補中有瀉,三補三瀉,為滋補腎陰腎精的常用方劑。方中熟地黃性味甘溫,補血滋陰;山萸肉性味酸澀溫,補益肝腎、收斂固澀,二者同歸肝腎經,共奏補腎滋陰、益精填髓的功效。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補氣益氣、健脾補虛;澤瀉味甘、淡性寒,歸腎、膀胱經,利水滲濕、泄熱化濁;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健脾祛濕、利水寧心;牡丹皮味苦、辛,味寒,歸心肝腎經,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清瀉虛熱。諸藥合用共奏補腎滋陰之效。隨癥加酸棗仁、首烏藤寧心安神、養血生津斂陰,同時祛風通絡;梔子、菊花清熱利濕、瀉火除煩;丹參、雞血藤活血祛瘀、通竅止痛;鉤藤息風平肝清熱。現代研究顯示,熟地黃與山萸肉二者聯用,可增加腦血管血流速度,并且使腦血流搏動指數得到提升,降低血流阻力[15,從而可有效改善耳部血液循環。
綜上,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給予通督補腎針法聯合六味地黃湯治療,可改善腎陰虛型耳鳴患者臨床癥狀,療效確切,簡便易行,充分體現了中醫針藥聯合治療腎陰虛型耳鳴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