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光芳
糖尿病是一種臨床上十分常見的代謝性疾病,現如今,由于國內社會生活水平不斷升高,人們對高脂肪、糖類食物攝入量也逐漸增加,導致糖尿病患者的數量呈逐年增長的趨勢。該項疾病的臨床并發癥多,其中最常見的為周圍神經病變,主要是遠端神經病變、神經纖維喪失,主要臨床癥狀為肢端麻木、乏力,疾病進展緩慢,但早期癥狀不明顯,晚期會發生不可逆狀態,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自理能力。數據顯示[1],糖尿病病程5、10、20年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的發生率分別是30%、60%、90%等。目前,臨床根據病因對患者開展相關的對癥治療,及時控制病情。DPN隸屬于中醫學“麻木、痹證、痿病”的范疇,主要病機是氣陰兩虛、瘀血阻絡等,因此應該選用活血化瘀方加減治療。加上糖尿病患者因為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進而激活多元醇通路使其異常,使得周圍神經傳導速度減緩[2]。活血化瘀方加減可積極調節多元醇通路。本文選取濟南市章丘區中醫醫院2020年7月—2022年8月治療的86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探究活血化瘀聯合甲鈷胺治療方案,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選取2020年7月—2022年8月收治的86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借助雙色球法分為對照組、研究組。研究組(43例),男女例數為19、24例;年齡40~72歲,平均(55.42±6.56)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18年,平均(11.22±1.42)年。對照組(43例),男女例數為18、25例;年齡41~73歲,平均(56.21±6.72)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19年,平均(11.24±1.45)年。分析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與《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3]中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標準符合;②伴有四肢對稱性感覺障礙;③電生理檢查運動、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有明顯減慢;④合并膝腱反射減弱;⑤入組前1個月內未采用神經疾病藥物治療。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糖尿病急性并發癥;②伴有心、腦、肝、腎功能疾病;③合并嚴重糖尿病急性并發癥;④處于妊娠、哺乳期;⑤伴有嚴重精神疾病。⑥有研究所用藥物過敏史。
1.3 方法2組患者均需要對飲食進行嚴格控制,合理運動,可口服降血糖藥物對血糖及時控制,做好常規對癥治療。對照組患者予甲鈷胺(生產廠家:蘇州愛美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51774,規格:0.5 mg×10片×2板/盒)治療,每次0.5 mg,每天2次,口服。研究組患者予活血化瘀方加減聯合甲鈷胺治療,組方:黃芪、地龍各20 g,山藥、麥冬各15 g,三棱、莪術各3 g,乳香、沒藥各10 g。其中氣虛甚患者可加黃芪15 g;血虛患者可加當歸15 g,阿膠5 g;陽虛患者可加女貞子10 g,桂枝10 g。每天1劑,溫水煎200 ml,分早晚2次口服。
1.4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深、淺感覺及腱反射提示恢復正常,神經傳導速度提示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緩解,深、淺感覺及腱反射提示逐漸恢復,神經傳導速度提升5 m/s;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未見緩解,深、淺感覺及腱反射未見改善,神經傳導速度未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借助美國ZOOM多通道MA300系列表面肌電儀對患者腓總神經、正中神經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運動神經傳導速度進行檢測,詳細記錄相關數據結果即可。③自理能力評分:借助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對患者治療前后的自理能力進行評價,最終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的日常自理能力越理想[4]。④不良反應率:對2組患者出現的頭暈頭脹、發熱、惡心、皮疹等癥狀進行統計,合計總發生例數占比。⑤中醫證候積分:2組患者的中醫證候主要涉及肢體麻木、下肢發涼、感覺減退、肢軟無力以及下肢疼痛等,積分分別記錄0、2、4、6分等,最終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的臨床癥狀越重[5]。

2.1 臨床療效研究組治療后(97.67%)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83.72%)(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及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2組患者治療前SCV、MCV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SCV、MCV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及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2.3 自理能力評分2組患者治療前自理能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自理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自理能力評分比較 (分,
2.4 不良反應率研究組治療后(2.33%)不良反應率低于對照組(18.60%)(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不良反應率比較 (例,%)
2.5 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顯示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DPN發病病機為消渴日久,陰虛燥熱,耗氣傷津,氣陰兩虛以及血行不暢,病理基礎為血液凝滯,脈絡發生閉阻。通常情況下,周圍神經病變指的是患者周圍神經功能發生障礙,糖尿病遠端發生對稱性神經病變,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質量[6,7]。臨床一般使用藥物治療上述疾病,選取藥物時需要堅持合理用藥原則,保證藥物安全性[8]。
研究組治療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治療后SCV及MCV改善情況、自理能力評分優于對照組。研究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優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率低于對照組。分析具體因素,甲鈷胺片是一種臨床上治療DPN的藥物,可促進軸突生長,增加神經遞質分泌,加快神經傳導速度,促進受損神經組織修復[9,10]。DPN的發病機制相對復雜,患者會伴發微血管受損以及血流動力學改變等,因此需要聯合其他療法展開治療,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11,12]。活血化瘀方加減方中,黃芪、山藥可益氣補虛,沒藥可發揮良好活血效果,乳香可活血化瘀,地龍可通絡,麥冬可發揮養陰生津效果,三棱可破血行氣,莪術具有行氣破血、消積止痛等功效,乳香可化瘀止痛,沒藥具有散瘀定痛等效果,當歸可在補血活血的同時調經止痛。諸藥聯合使用可共同發揮益氣養血、活血化瘀以及通絡止痛等效果[13,14]。黃芪可穩定血糖,積極改善人體內的微循環,增強自身的免疫力;地龍、莪術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積極改善局部微循環,緩解周圍神經損傷,改善臨床癥狀,及時修復神經傳導功能[15,16]。馬呈祥[17]研究結果與本文結果一致,表明活血化瘀方加減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效果理想。
綜上所述,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予以活血化瘀方加減聯合甲鈷胺治療可顯著提升患者的臨床療效,同時改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運動神經傳導速度以及自理能力,緩解臨床癥狀并減少不良反應,值得臨床積極探究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