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媛,徐麗薩
◆ 體教融合是新時期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新要求和總引領,具有廣泛性、深入性和目標性的特征。隨著體教融合的快速推進,為了提升高校瑜伽課程的教學質量,高校應以體教融合模式作為內驅動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以人為本、健身育人和終身體育的價值導向。建議高校瑜伽課程改革從充實教師隊伍力量、多練多賽,以賽促教入手,結合教學實際和項目特點,加大對體教融合教育模式的推廣,進一步完善瑜伽課程育人體系。
◆ 體教融合;高校;瑜伽課程;教學改革
在體教融合的引領下,學校體育建設進一步健全,無論是學校運動隊、學校特色體育項目課程的組建與實施,還是學校體育賽事體系以及與社會體育項目的平穩對接,都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廣泛性和多元性,特別是在高水平體育教師培養和專項教練員選拔以及相關比賽的組織保障都呈現出新驅動協力下的全面協調發展態勢[1]丁省偉,儲志東.是何·為何·如何:體教融合研究綜述與展望[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2,46(07):89-102.。
體教融合的本質體現在“融”。如何將體教融合做到極致,必須要在“融”上下功夫。只有將學校體育及相關產業有機融合,才會產生奇妙的反應。由于體教融合倡導以體育人和多元主體共治,體現出更強的深入性,各方面的資源優勢能夠得到更加充分的整合與挖掘,由此催化和促動了體育全面育人的功能釋放。
體育強則國強,在新時期背景下,為了響應新時代的要求,體教融合的目標更加明確和堅決,站位和定位也更高,旨在將體育與教育資源高效融合,更加側重對人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以及綜合能力的系統化提升,通過實踐提高效能,形成合力,消除行業壁壘,使人才質量得到質的提升,從而有效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
2.1.1 對象
本實驗以XX學院2021-2022學年第二學期瑜伽公共體育課的兩個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并隨機指定一個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兩班均由2019級不同專業、班級的本科學生組成,所有學生瑜伽學習零基礎。
2.1.2 方法
(1)問卷調查法:實驗前和實驗后采取問卷的形式對實驗對象進行調查與研究。實驗班和對照班共78個人(實驗班40人,對照班38人),實驗前后應回收340份,實際回收335份,回收率98.53%,有效率為91.61%。
(2)實驗法:將實驗對象分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測試指標內容包括實驗前后BMI、坐位體前屈、一分鐘仰臥起坐、閉眼單腳站立、手平板支撐;實驗后以小組為單位,以教學比賽的方式,將健身瑜伽動作組合進行展示。
2.2.1 實驗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比對結果
(1)身體形態素質方面
依托專家訪談結果,根據高校瑜伽項目特點對身體素質的要求以及選修課學生身體形態的自然情況,在實驗前對實驗對象的學生進行5項測試,并將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測試結果樣本進行單獨T檢驗。結果見表1。
通過表1可發現,實驗前兩班學生的5項測試結果的P>0.05,可見實驗前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綜合素質較基本在同一水平階段,不存在特殊性差異,表明實驗分組符合教學實驗要求。
(2)瑜伽基本技能方面
實驗前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可知在實驗開始之前,整體學生并沒有接觸和系統學習過瑜伽運動,所有學生瑜伽技能水平基本保持同一水平,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能夠滿足教學實驗的預期目標。
2.2.2 實驗后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比對結果
為期半學年的體教融合教學實驗后,對兩班學生進行瑜伽專項測試,包括身體形態素質與基本技能測試,結合樣本T檢驗開展縱向和橫向的綜合比較分析。
(1)實驗班身體形態素質方面
根據表2可知,實驗班學生為期半學年瑜伽學習后,在BMI指標下降0.15kg/㎡,坐位體前屈提升0.67cm,仰臥起坐提升1.37次,閉眼單腳站立提升1.88s,手平板支撐提升1.54s,表明學生與之前進一步改善和提高,但進步空間有限。通過深入分析P值發現,學生P>0.05,沒有顯著性差異,可見實驗前后基于學生的測試結果發現,體教融合教學模式對學生身體形態素質未達到預期改善效果[2]徐劍,劉芳枝,沈友青.新時代體教融合協同發展的價值意蘊、地方實踐與推進路徑[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2,30(06):104-106+130.。
深入研究發現總結如下:一方面,體教融合模式占據了較多課堂時間,造成學生技能和素質練習時間縮減,引發學生身體形態素質優化不顯著;另一方面,體教融合模式以大單元教學比賽為核心,然而受教學課時不夠多以及教學間隔長的影響,導致未達到預期效果。
(2)對照班身體形態素質方面
通過對表3的分析,對照班學生在半學年的瑜伽選修課程學習后,在BMI指標降低了0.26kg/㎡,坐位體前屈提升0.72cm,仰臥起坐提升1.50次,閉眼單腳站立提升2.57s,手平板支撐提升2.81s。表明對照班學生在實驗后的5項指標測試明顯高于之前,而且P>0.05,沒出現顯著性差異。這證明對照班學生的身體形態素質進一步得到提升和拓展。雖然效果差異性不明顯,但與實驗班學生相比確實顯而易見。
表3 實驗前后學生身體形態素質測試檢驗
綜上所述,以往瑜伽授課模式在學生身體形態素質方面提升卻有效果,但是幅度不明顯。究其原因在于以往授課評價以終結性模式為主,造成學生側重對考試技術的學習,平時學習態度不端,課堂訓練缺乏專注,以至于身體形態素質無法實現質變。
(3)實驗后兩班學生身體形態素質測試檢驗
通過對表4數據的分析,實驗后對照班與實驗班相比,其中5項指標測試結果明顯高于實驗班學生,而且P>0.05,無特殊性差異。可見實驗后對照班學生于實驗班學生比較而言,身體形態素質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但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表明在體教融合理念下的瑜伽課程教學與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相比,其提高效果雖然并不明顯,但是提升幅度是顯而易見的[3]孔皓.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健美操教學方法改進:生成邏輯與路徑選擇[C]//.第十二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墻報交流(學校體育分會).[出版者不詳],2022:541-543.。
表4 身體形態素質測試的檢驗結果
(4)實驗后兩班技能測試檢驗
實驗對比教學實施后,對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健身瑜伽技能競賽測試。為力求實驗的公平性和準確性,特采取教考分離的形式,最后兩班測試結果如表5。
表5 實驗后兩班學生瑜伽技能測試的檢驗結果
由表5中學生體式質量、展示水平、體式難度、錯誤扣分、最終得分的數據可知,實驗班學生瑜伽技能要明顯優于對照班學生,且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證明實驗班學生健身瑜伽技能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可見體教融合運動教育模式與傳統瑜伽教學模式相比優勢明顯。
2.3.1 拓寬教師進修渠道,引進優秀退役運動員
高校首先應著力拓寬教師進修渠道,確保瑜伽教師專業水平和認知技能能夠與時俱進得到提升;其次,高校可以采取引進優秀退役瑜伽運動員的方式,將具有豐富參賽和訓練經驗的瑜伽運動員優先招考,從而帶動提升學校瑜伽教學的整體水平;最后,高校還需要加強教練員整體隊伍的建設,不斷提高教練員的待遇水平。
2.3.2 構建科學合理的競賽體系,釋放以賽促教的動能
為了實現以賽促教、以賽促練的目標,高校應加強對瑜伽項目訓練、教學和參賽的重視,多開展瑜伽相關賽事。此外,高校還需要轉變瑜伽競賽的目標,淡化競賽成績與名次,合理安排比賽時間,建立相應的監管體系,側重對于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重視瑜伽的育人作用。
2.3.3 采取多種體教融合的宣傳策略,提高瑜伽項目的知名度
一方面,以校內瑜伽俱樂部、瑜伽協會為抓手,以組織相關校運會表演和畢業晚會等瑜伽活動為契機,帶動提升學習瑜伽課程的興趣;另一方面,借助學校網絡公眾號、校園海報,以多種宣傳方式相結合的手段,讓大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瑜伽課程教學當中[4]仲冰冰,顏軍.體教融合視角下高校健美操專項教學改革的思考[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37(02):205-211.。
3.3.4 結合教學實際和項目特點做出精準調整
首先,高校瑜伽課程需要保障教學單元長度;其次,結合教學實際和項目特點理性思考,做到有的放矢,既要讓分組練習保持公平性,還要力爭整個學習過程充滿競爭;最后,瑜伽教師要多與學生進行溝通指導,做到及時多維關注學情,循序漸進地進行體位教學、競賽組織和心理引導,充分發揮瑜伽健身育人的功效。
隨著新時代高校體育教育事業的深入發展,基于體教融合戰略導向的新要求和新標準,為高校瑜伽課程教學改革提供新的契機。為此高校和教師應全面解讀體教融合的內涵,摒棄之前陳舊的教學觀念,堅持以“人”為本的改革理念,進一步健全教練員隊伍建設,結合教學實際和項目特點,不斷轉變部門職能和競賽體系,優化瑜伽運動教學氛圍,加大對體教融合教育模式的推廣,致力于解決學訓矛盾等障礙,以期推動高校瑜伽課程教學質量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