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莉
自古至今,關于教育的理論和思想浩瀚如煙,數不勝數。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我時常學習新理念,并在工作和學習中不斷反思,究竟什么樣的教育才是真正讓孩子喜歡的教育?當我最初看到"現象學教育學"的開創者范梅南教授和教育現象學知名專家李樹英先生合著的《教育的情調》時,我就被這個特別的題目深深吸引,在此之前我從未想過教育可以是一件很浪漫、很有情調的事業,這讓我感到很新奇。“與孩子相處,什么合適,什么不合適?什么該提,什么不該提?”“對孩子們而言,那些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人才是真正的父親、母親和老師。”黃色腰封上的這兩句話,更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在兩位智者的引領下盡情探究浪漫的教育情調。這本書本身并不厚重,但在這185頁中承載的教育之道卻重如泰山。它讓我認識到真正讓孩子喜歡的教育,應從孩子的視角出發,挖掘愛的源泉,開啟機敏的智慧,擁抱教育的明天。作為幼兒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我們應如何體現教育的溫度呢?在深度閱讀《教育的情調》基礎上,我形成了以下三點認識。
一、教師的尊重,讓兒童敢于表達
在《教育的情調》中提到“學生不是容器,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這讓我意識到要點燃教育的溫度,就要回歸到生命的本身,我們要尊重每個孩子,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就像書上說的沒有兩片同樣的樹葉,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每個孩子對同一個事物或許有不同的感受,對同一件事或許不同的情緒表達。作為老師,我們不能先入為主地以經驗主義或自己的認知直接反駁孩子的觀點,自以為是地將知識和習慣以填鴨式的教學強加于孩子。而是應該走進孩子的內心,從孩子的視角出發,以同理心接納孩子的情緒,認同孩子的感受,這才是溝通的前提和基礎。這讓我想起曾經開展的繪畫活動中,孩子們發生的小沖突。當時,我讓孩子們觀察模型并進行繪畫。在成果展示時,美美的畫因為形狀和模型完全不同,遭到了幾位同學的取笑。美美紅著臉辯解:“我看到的就是這個樣子的!”這句話引發了我的注意,我并沒有阻止孩子們的議論,而是走到了美美的位置上,蹲下來她的高度去觀察那個模型。我發現因為觀察角度不同,模型所呈現的形狀的確是美美所畫的樣子。之后,我并沒有直接說出我的觀察結果,而是邀請每個孩子在美美的座位上親自觀察。孩子們通過親身實踐,發現錯怪了小美美,都真誠地向她道歉。甜美的笑容又回到了美美臉上,我也很慶幸自己沒有因為經驗主義而不信任孩子的話。正是因為教育的溫度,讓孩子感受到了尊重與信任,他們才會更愿意向老師袒露自己的內心,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我相信很多老師都和我一樣,有這樣的感受:班里的孩子我都在關注,但是為什么總有孩子感到自己被忽略了呢?《教育的情調》給予了我們指南——“去觀察、去傾聽孩子,并向他們學習。從這個角度說,孩子是我們的老師”。每個孩子都渴望被“看到”,不論是遵守規矩的乖孩子,還是調皮搗蛋的小淘氣;不論是孩子完成了一個引以為豪的作品,還是他取得了微不可見的進步,每個孩子都希望能被老師看到。當我嘗試以孩子的視角去體會“看到”的含義時,我發現從孩子們進入幼兒園開始,他們的一舉一動就都在老師的目光下,但老師的“看到”只停留在了自己的層面,并沒有將這種影響通過積極地回應,延伸到孩子的心里。孩子需要的“看到”,不止是視覺上的看見,更是老師發自內心的真誠回應。教育的溫度應該體現在與幼兒相處的點點滴滴的細節中。當意識到這一點時,老師可以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過去對孩子的各方面表現都是很傳統的給予小紅花獎勵。現在,應該認識到這種一致化的獎勵并不能讓孩子感受到特別的重視。所以,可以更注意用有指向性的一個眼神、一個表情或者一句話,滿足孩子們渴望被看到的需求。例如,對每個孩子的作品給予一句恰如其分的點評,對每個孩子的進步給予及時的鼓勵。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幾個字,但是孩子們在聽到“航航的畫有好多種顏色配在一起,真鮮艷”、“俊涵的手可真巧,你有一雙善于創造的巧手”、“晨曦的想象力可真厲害。老師都要向你學習!”這樣差異化的評語時,他們會在下一次的活動中表現得更加認真,更加積極,也更愿意與老師分享感受,這就是被“看到”的力量。
在幼兒園生活中,老師幾乎時時被孩子們各種各樣的問題包圍。“這是什么?”“為什么天上會下雨?”“為什么秋天葉子會從樹上落下來?”當孩子們對事物表達好奇時,老師會很快地告知孩子們簡單的答案;有時候會因為問題不好回答而以別的話題打斷孩子的提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有時候會在孩子一遍遍追問時感到厭煩,表現得充耳不聞。這些做法可能會扼殺孩子的求知欲與想象力。因為提問本身,是孩子在用他們稚嫩的視角觀察世界,認識世界,掌握自然規律的過程。孩子需要的往往不是一個單一的答案,而是“期待成年人談談自己的世界”,期待探索事物規律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自我與世界的聯系。《教育的情調》中指出,真正的教育者應始終保持教育的敏感性和機智的源泉。即在孩子探索世界的過程中,作為老師我們更應該成為一個親密的陪伴者。我們需要不斷學習教育的智慧,保持教育的敏感性,陪伴著孩子一起跟隨著這份好奇心,沉浸在探索答案的快樂中。教育的智慧,讓孩子們保持活躍的思維,保持提問的興趣,引領著孩子們在親自探索的過程中,加深對世界的認識,獲得美妙的成長。
教育之大,不僅在于教育的深度和廣度,還在于教育為孩子們提供了選擇的特權。教師之大,不僅在于傳道授業解惑,還在于傳遞愛和希望。每個孩子都是春天種下的一粒種子,充滿了可能性。只有充滿溫度的教育,才能讓每個生命得以成全,讓種子向陽生長,像花一樣自由綻放出不同的光彩,這才是真正讓孩子喜歡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