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AIGC技術的快速發展將對新文科人才培養產生全方位的影響,而美育在學科融合的育人理念和促進人才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上,與新文科人才培養目標高度一致,應正視AIGC變革下美育在新文科人才培養中的功能并探索其實現路徑。方法:文章基于AIGC變革視角以及AIGC技術的已有實踐展開分析。結果:研究發現,AIGC技術具有出色的自動生成能力,有助于提高人才培養的效率;具有優秀的人機互動能力,有助于改善人才培養的效果;具有卓越的資源匯聚能力,有助于縮小人才培養的差距。但同時AIGC技術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使得新文科人才培養面臨價值觀沖擊、創新思維受限、人力資本貶值等新挑戰。而美育在新文科人才培養中能夠發揮樹立文化自信、培養高階能力、提升核心競爭力等重要功能。結論:為解決美育量不足、質不優與學生不斷增加的對“美”的需要之間的矛盾,文章提出美育功能實現的具體路徑:通過完善通識課程、實施課程美育、設置美育思政,健全美育課程體系;通過改革教學手段、改革教學方式、改革考核方式,創新美育教學模式;通過提高教師信息素養、提高教師美育素養、組建美育師資團隊,加強美育師資建設;通過搭建校園文化平臺、搭建藝術活動平臺、搭建校外資源平臺,完善美育實踐平臺。
關鍵詞:AIGC;美育;新文科;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0-00-03
ChatGPT的爆火表明人工智能迎來了AIGC時代。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即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按照模態可劃分為文本生成、圖像生成、音頻生成、視頻生成及跨模態生成等,圖像生成器DALL-E2和聊天機器人ChatGPT的底層邏輯都是AIGC技術。這一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新技術引發了實務界和學術界的深度討論,將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受影響更大的新文科人才培養[1]。
無論是考慮AIGC帶來的“革新”,還是按照新文科要求的“融合”,新文科人才培養都旨在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而美育作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價值得到了國家政策的認可。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要求“高等教育階段將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實行學分制管理,學生修滿公共藝術課程2個學分方能畢業”。
高校美育主要是培養學生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以及創造美的能力[2]133。研究表明,高校美育在實踐中尚存在課程建設滯后、教學模式單一、教學資源欠缺、價值引領不足等問題[3]。因此,有必要分析AIGC變革下,新文科人才培養面臨的主要挑戰,正視美育在新文科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功能,并思考美育在新文科人才培養中的實現路徑。
1 AIGC變革下新文科人才培養面臨的主要新挑戰
從DALL-E2和ChatGPT的實際應用來看,AIGC技術具有出色的自動生成能力,有助于提高人才培養的效率;具有優秀的人機互動能力,有助于改善人才培養的效果;具有卓越的資源匯聚能力,有助于縮小人才培養的差距。但同時,AIGC技術也具有局限性,給新文科人才培養帶來了新的挑戰。
1.1 價值觀沖擊的挑戰
有研究指出,當前學生受多元文化影響,審美存在偏差[2]133。而AIGC技術“國外領先、國內追趕”的現狀存在進一步沖擊學生價值觀的風險。以ChatGPT為例,其生成的內容源自其訓練數據,性別、年齡、種族、地域歧視等信息內嵌于訓練數據中,可能生成帶有偏見的內容,容易誤導分辨能力有限的學生。此外,還需要警惕受西方價值觀滲透的人工智能應用可能帶來的意識形態安全風險。
1.2 創新思維受限的挑戰
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夠替代部分簡單腦力勞動,但當前學生被允許利用AIGC技術完成學業的程度尚無清晰的標準,容易導致文科學生過度依賴AIGC技術。例如,周洪宇等指出ChatGPT“本質上就是高科技剽竊”和“避免學習的一種方式”[4]。不可否認,機器生成知識能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初級創新,但自主探索知識意識的退化和機會的減少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從長遠來看會影響中高級創新。
1.3 人力資本貶值的挑戰
AIGC技術的快速迭代使得就業市場的“內卷”更加嚴重,文科學生常規從事的部分職業和崗位更是首當其沖。比如ChatGPT可被用于翻譯、編輯、客服甚至教師等工作,DALL-E2可輔助畫家、設計師等部分工作。隨著AIGC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將有更多工作可被技術替代,人力資本面臨貶值。當然,新技術的涌現也會創造新的職業和崗位需求,要求重塑文科學生的人力資本。
2 AIGC變革下美育在新文科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功能
高校美育具有以美鑄魂、以美育智、以美養德的深刻價值意蘊[5]。《意見》指出,“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可見,美育在學科融合的育人理念上和促進人才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上,與新文科人才培養目標是高度一致的。面對AIGC技術帶來的新挑戰,有效發揮美育功能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新文科人才的必然要求。
2.1 有助于樹立文化自信
新文科人才培養強調“培根鑄魂”,美育在樹立學生文化自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總體而言,美育主要通過審美與鑒美,幫助學生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一方面,讓學生在審美中樹立文化自信。學生通過學習、欣賞融入中華民族特征的藝術理念與藝術成果,能夠更加準確地把握中華文化的歷史脈絡、更加深入地理解中華文化的美學思想、更加深刻地體會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從而由衷熱愛中華文化。另一方面,讓學生在鑒美中樹立文化自信。學生通過互鑒、比較中西方藝術,在了解、尊重西方文化不同于中華文化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的同時,認識到中華文化的重要價值、獨特魅力與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從而激發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
2.2 有助于培養高階能力
新文科人才需要具備被稱為“21世紀核心技能”的“4C”技能,即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協作能力(Collaboration)、創新能力(Creativity),這些都是AIGC時代重要的高階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美國學者約翰·杜威認為,“文化的傳承,從一種文明到另一種文明,都是以藝術為前提而非其他的事物”[6]。美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種審美能力可被遷移到知識學習、學術研究、日常生活、各項工作中,并轉換為如直覺和想象力等非邏輯思維能力,而非邏輯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密切相關,即美育可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7]。
2.3 有助于提升核心競爭力
美國學者戴維·麥克利蘭提出勝任力(Competence)的概念,指在某一工作中能夠區分績效優異者與績效普通者的個體特征。在諸多勝任力模型中,知識和技能都是最基本的構成要素。因此,雖然新文科人才培養強調學科融合,但專業性代表最基本的核心競爭力。美育包含哲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藝術學甚至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等文科學科門類的內容,是知識融合的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藝術修養、審美水平,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加深對本學科專業知識的理解。
3 AIGC變革下美育在新文科人才培養中的實現路徑
技術和教育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應用AIGC技術賦能高校美育,是新文科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高校要加強美育頂層設計,以國家政策為基礎,結合自身特色,制定具體的實施意見、實施細則、實施標準以提供制度保障,還要真正以學生為中心,解決美育量不足、質不優與學生不斷增加的對“美”的需要之間的矛盾。
3.1 健全美育課程體系
課程是美育的主要載體,蔡元培指出,“凡是學校所有的課程,都沒有與美育無關的”[8]。新文科建設要求打破學科邊界,AIGC時代亦要求學生能跳出專業限制并具備開闊的視野。因此,要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需要以新文科學科融合的理念構建多維度的美育課程體系,各門課程應在符合高校美育內在要求的基礎上達成貫通。
3.1.1 完善通識課程
根據《意見》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明確美育通識課程學分要求。組建跨學科美育通識課程開發團隊,基于學生美育基礎、學科專業、興趣愛好不同而產生的多樣化需求,打造精品必修美育課,開設多元選修美育課,形成以美育導論課程為基礎、專項美育課程為核心、專業美育課程為特色的美育通識課程體系。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學生反饋和學習效果,適時淘汰、完善、增加美育通識課程。
3.1.2 實施課程美育
通過召開課程美育研討會、指導教學案例設計等方式,幫扶新文科教師利用文科與美育之間存在的天然聯系,挖掘蘊藏于各學科專業課程中的美育資源、美育空間,把美育貫穿到新文科人才培養全過程。
3.1.3 設置美育思政
美育與德育相輔相成,要達成知識教育與價值引領的雙重目標,既要在美育課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責任感、使命感與愛國情懷;又要在思政課程中嵌入諸如ChatGPT興起的時事熱點分析,以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美丑、善惡的審美力。
3.2 創新美育教學模式
課堂是美育的核心渠道,要不斷推進美育教改創新,可考慮將AIGC等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通過豐富、生動的教學將學生的注意力拉進課堂,滿足學生個性化、差異化需求,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3.2.1 改革教學手段
美育不可簡單地進行理論灌輸,可利用數字化賦能教學,如借助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AI(人工智能)等最前沿技術突破時空限制,打造沉浸式美育教學,讓學生通過虛擬博物館、虛擬美術館、虛擬劇院等從知覺、聽覺、視覺實現全方位審美;再如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充分利用MOOC資源,既可以直接利用中國大學MOOC等平臺上的國家精品MOOC,也可以自主設計與開發MOOC。
3.2.2 改革教學方式
美育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師僅進行單向知識輸出,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應采用翻轉課堂等互動式教學方法,設置講授、欣賞、問答、討論、辯論、操作等多種教學情景,并通過讓學生參與文化、藝術的比較、互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辯證思維。
3.2.3 改革考核方式
美育的目標不僅是知識的掌握,還有思維的養成,因此,美育教學的考核方式需要將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過程考核注重線上和線下課程中學生的參與程度,結果考核注重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而非記憶。
3.3 加強美育師資建設
師資是開展美育的關鍵力量,需要培育能夠感染學生心靈、啟迪學生思想、豐盈學生精神、觸動學生靈魂的“美育之師”,他們既應在藝術上有一定造詣,又要具備人文素養,還能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教學變革。
3.3.1 提高教師信息素養
當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明顯提升,但面對AIGC等技術的沖擊,作為教育發展第一資源的教師所應具備的信息素養,不僅指熟悉多媒體的使用、PPT的制作、影像的剪輯,甚至不再局限于能夠利用線上資源、制作MOOC,還要求能夠利用AIGC等前沿技術開展教學。
3.3.2 提高教師美育素養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應通過組織培訓、研討、觀摩、考察、進修等多種繼續教育途徑提高教師的審美能力;應通過各級各類教改項目挖掘教師美育素養潛力,尤其應支持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美育研究項目;應通過加強政治理論學習,確保教師美育素養的提升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
3.3.3 組建美育師資團隊
美育不能簡單地等同于藝術教育,教研組不僅需要藝術專業教師,還需要新文科專業教師加入。一方面,通過政策激勵等手段挖掘優秀美育師資,組建能夠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的跨學科師資隊伍;另一方面,引進校外師資力量,積極與藝術類院校、各類劇團、企事業單位合作,協同推進美育工作。
3.4 完善美育實踐平臺
平臺是美育的重要陣地,要增強美育的實踐性就需要為學生參與藝術實踐提供機會,以形成對美的直觀感受。
3.4.1 搭建校園文化平臺
校訓、校徽、校歌等標志性文化符號能夠對學生產生美育效果,為營造積極向上的校 (下轉第頁)(上接第頁)園氛圍,應在校園環境建設中融入美育元素,尤其應充分利用圖書館、校史館、檔案館等實體資源,以及舞蹈團、合唱團、樂團、詩社等社團資源。
3.4.2 搭建藝術活動平臺
圍繞“詩詞歌賦”“琴棋書畫”“聲光電影”等開展藝術活動,打造符合本校特色、本地特色的藝術活動品牌。資助和孵化學生美育實踐項目,打造精品原創文化藝術作品。
3.4.3 搭建校外資源平臺
深挖地方美育資源,與校外美術館、博物館、劇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等共建美育基地,拓展美育空間。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和校園,在校外美育空間打造全景式、立體式、沉浸式的美育教學環境。
4 結語
美育是“五育”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AIGC等技術的發展,高等教育面臨深刻變革,美育在新文科人才培養中的功能進一步凸顯,美育功能的實現亟須適應數字時代發展,進行新的探索,課程美育、實踐美育需要與AIGC等技術深度融合,以更加符合新文科人才培養特點的方式達成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 劉永謀. ChatGPT沖擊與文科教育變革[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3-07(005).
[2] 李丕宏.高校美育理論與實踐路徑探索:評《高校美育理論與實踐路徑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2(12):133.
[3] 沙家強.新文科背景下學科美育交叉融合的內在理路與實踐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3):16-19.
[4] 周洪宇,李宇陽. ChatGPT對教育生態的沖擊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4(4):102-112.
[5] 殷英,柯朝暉.高校美育的價值意蘊、生成邏輯和實踐路徑[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2,21(4):68-75.
[6] 約翰·杜威.藝術即經驗[M].北京:新華出版社,2020:298.
[7] 杜衛.情感體驗:美育的根本特征:當代中國美育基礎理論問題研究之四[J].美術研究,2020(3):5-10.
[8] 蔡元培.蔡元培選集[M].北京:中華書局,1959:199.
作者簡介:陳芳(1986—),女,江西新余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社會政策、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人工智能賦能大學教育方式變革的行動策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2YJC880063;2022年度南京郵電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慕課平臺促進大學初任教師教學技能發展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02422JX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