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詩 梁文娜▲
中醫整體思維在看待人體健康與疾病的關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圍絕經期指婦女絕經前后的一段時間。此段時期婦女卵巢功能衰退,機體內分泌失調,從而引發一系列不適,如乏力、失眠、精神障礙、骨關節痛等,影響其生活質量。圍絕經期是女性必須經歷的一段生理變化時期。調節圍絕經期女性情緒,減少不適癥狀,平穩渡過這段特殊時期是女性的一大訴求。中醫疾病風險預警是中醫學與現代科學技術研究相結合,以整體觀念為指導,從機體的內外表現探查機體健康狀態,從而達到“治未病”的作用。
中醫思維是中醫學的靈魂,是中醫看待健康與疾病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方式方法,是以陰陽、五行、精氣學說等哲學思想為基礎培育出的獨特思維方式。整體思維是中醫思維的重要部分,是中醫看待世間萬物的主要方式,將人、天、地看成一個統一體,即“天人合一”。人是一個統一整體,以五臟為中心,經過十二經脈彼此聯系,共同參與人體生命活動;人與自然相統一,人生活于自然,作用于自然,人的生命活動必然受到自然的影響;人與社會相統一,人的實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具有社會屬性,人的身心健康與社會環境、社會地位密切相關。《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受到大地的滋養,所以人的生命活動效法于大地,大地被天覆蓋,大地的活動效法于天,而天的運動受到自然約束,道本就是自然而然產生的。人體的健康除了機體本身的因素外,還受到自然、社會的影響。中醫整體思維模式,指引臨床預防、診療、預后的處理方式,在對待疾病的發生、發展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圍絕經期女性人數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截至2010 年,我國約有1.67 億女性處于圍絕經期,同時,平均每年有將近一千萬的女性進入50歲,到2030年圍絕經期女性可能達到2.8億[1]。有90%婦女在圍絕經期會表現出輕重不一的癥狀,絕經后持續2~3年,甚至十年才好轉。圍絕經期女性常出現的癥狀有疲乏、失眠、情志異常、肌肉骨關節痛。工作壓力、慢性疾病、婚姻狀況、鄰里關系、月收入以及文化程度等因素決定著女性在圍絕經期的發病程度。體質偏頗的女性在圍絕經期出現癥狀的概率相對較大,其中氣虛質、陽虛質為主要類型。此外,圍絕經期婦女對此時期的常見癥狀了解較少,僅了解月經紊亂,自我保健意識較弱[2]。
由于圍絕經期卵巢功能衰退,激素分泌減少,內分泌紊亂,女性在這一階段容易出現不適癥狀,困擾日常生活。隨著近年來生活節奏的加快,女性的壓力也隨之加重,無疑也增加了圍絕經期女性疾病發生的概率。安穩渡過圍絕經期,降低發病風險,提高生活質量,是女性在進入圍絕經期的共同訴求。
建設健康中國是國家發展的一大重要內容,健康成為社會的一大主題,而實現全民健康的前提之一是對疾病風險的判斷、預測。圍絕經期綜合征是女性要面臨的一大問題,應從中醫治未病思想分析,對疾病的風險因素進行評價、預判,并提前對其進行干預,從而降低圍絕經期的疾病風險。
疾病風險預警,是搜集研究對象的資料信息,由機體的細微變化,了解機體的健康狀態,并對危險因素進行評估,預判疾病發生的可能性,并提前干預以降低疾病發生的可能性。中醫應用證素辨證的原理,結合體質辨識,采集宏觀、中觀、微觀信息,分析疾病的危險因素,從而對疾病進行預警。疾病的發生、發展,往往具有相同的病理規律和病理因素,因此可從中醫病理特點,分析疾病的危險因素。如“肥人多痰,易患中風”即通過對“肥”“痰”要素進行評估,預警“中風”的發病。
3.1 基于先天因素的圍絕經期疾病風險預警先天因素是稟受于父母的“兩神相搏”之精,藏于腎。腎為先天之本,儲藏先天之精,可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圍絕經期,為中醫所言“七七”之年,此時腎氣虧虛,天癸虛衰,女性生殖器官及乳房出現萎縮的現象。圍絕經期綜合征證候分布規律以腎陰虛為常見證型,腎為常見病位[3]。腎氣虧虛,腎精不足,影響到機體功能,為圍絕經期女性易發疾病的生理基礎。
先天因素包含了父母雙方所賦予的基因,包括嬰兒在母親體內發育過程中所汲取的營養,以及在母親體內受到外界的種種刺激。先天因素是狀態辨識的重要參數,是機體狀態形成與變化的先天條件,先天理論體現了中醫學整體觀[4]。現代研究表明,疾病具有遺傳易感性,與染色體、DNA、RNA 和其他基因產物具有相關性[5]。研究[6]顯示,孕期母親焦慮、抑郁的心理狀況會對嬰兒的氣質維度產生負面影響,可表現為活動水平和注意分散度得分降低。女性圍絕經期開始的年紀與母親相關,圍絕經期的時間點具有遺傳特 征[7]。細 胞 色 素 氧 化 酶(cytochrome P450c17a,CYP17)基因多態與圍絕經期多樣性表現存在相關,攜帶CC 基因型發生肌肉關節痛風險比攜帶TT 基因型高1.57 倍[8]。基于基因-環境的交互作用,研究[9]發現攜帶5-羥色胺系統基因(serotonin transporterlinked polymorphic region,5-HTTLPRS)等位基因的女性,在遭受負性事件和慢性家庭壓力時,抑郁狀態的發病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更容易出現抑郁狀態。
從證素辨證角度看,圍絕經期與腎氣虧虛相關,水不涵木,肝失疏泄。依據圍絕經期遺傳性,尋找能對機體圍絕經期產生明確影響的基因型,從先天因素與圍絕經期疾病的關系,探討易患因素,從而對疾病預警。
3.2 基于五運六氣的圍絕經期疾病風險預警五運六氣又稱運氣,運氣學說是以中醫整體觀念為指導,以陰陽五行為基礎,用于研究氣候規律及應用于人體健康和疾病關系的理論,是中醫學較為重要的理論學說。中醫整體思維認為,人與自然具有相關性,自然界的變化影響著人體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等的變化。自然界的正常氣候是人類生存的前提條件,順應自然機體才能處于健康穩態。五運六氣的變化影響自然界的氣候,同時也對人體疾病與健康產生影響。《素問·金匱真言論》提及:“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因此,依據五運六氣對自然界氣候變化的影響規律可推測疾病的發生情況。中醫學認為,天地之氣的運動變換具有周期性規律,人體的新陳代謝也隨此呈周期性。基于二者的周期性及相關性,能夠對疾病的發生做出預測,從而提前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10]。
目前有許多關于運氣學說和疾病預警的相關研究。例如有學者發現,春天出生的女性將更早進入更年期,但目前缺乏更深入的研究[11]。周巖[12]認為,肺癌患者發病與其出生日期的運氣學信息具有相關性。郝宇等[13]研究發現,出生時間所屬干支運氣與白血病的發病相關,其中出生于五之氣(陽明燥金)的人,罹患白血病的風險增加。因此認為,疾病的發生與運氣存在相關性,且有規律可循。不同時期的運氣對疾病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且受地域氣候特征的影響,因此可綜合分析不同影響因素,應用運氣學說防治疾病[14]。
研究顯示,圍絕經期女性常見偏頗體質,其中以氣虛質、陰虛質、陽虛質為主要類型,并且與女性年齡相關,40歲女性常見偏頗體質以氣虛質為主,50歲以陰虛質為主,10 年間由氣虛質逐漸向陰虛質傾斜,與經斷前后女性以7年為生命演變周期相一致[15]。現代研究表明,體質首先受父母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又受到后天環境因素的干預,是先后天共同作用的結果,并且五運六氣還參與人體體質的形成[16]。因此,可通過收集流行病學資料,結合計算機技術統計分析圍絕經期不同癥狀與個人出生時的運氣及發病時運氣的相關性,對圍絕經期疾病的發生進行推斷,以期進行預警和干預,進一步探討五運六氣影響圍絕經期疾病發生的規律,為疾病風險預警提供方向。
3.3 基于社會關系的圍絕經期風險預警調查結果顯示,婚姻質量、家庭社會支持、子女關系、收入等是與圍絕經期抑郁狀態較為相關的因素[17-18]。女性情感豐沛,比男子更易受到外界不良刺激的影響,工作壓力、健康壓力、家庭壓力等一系列負性生活事件,容易導致女性出現抑郁狀態。研究顯示,職業女性有較高的圍絕經期綜合征發病風險,且與社會心理因素密切相關[19]。給予患者良好的社會支持與應對方式,對于改善圍絕經期綜合征(Menopausal Syndrome,MPS)患者病恥感有較大的幫助[20]。因此,可以從社會關系如家庭關系、工作壓力、受教育程度等因素進一步探索其與圍絕經期疾病的病性、程度的關系,為疾病預警提供客觀依據。
文中基于中醫整體思維,從人體本身、人與自然相統一、人與社會相統一等方面,探討先天因素、五運六氣、社會關系對圍絕經期疾病的影響,探析圍絕經期疾病的風險因素,從而對疾病進行提前預警。除了目前臨床研究確認的常見危險因素,先天因素中的基因類型也影響著圍絕經期疾病的發病狀況,但基因庫龐大,不僅局限于某個基因對疾病的影響,基因與基因的相互作用可能對疾病也有影響,此外,目前仍缺乏五運六氣相關關系的直接研究,這些都有待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