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忠富 [唐山學院] 王 聰 [江蘇師范大學]
舊題為梁元帝蕭繹所撰的《山水松石格》,是我國現存探討繪畫技法最早、最具體的一篇①,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不朽的價值。遺憾的是,關于它的作者,迄今仍存在較大爭議。宋元時期,人們大都認為它是出自蕭繹的手筆。如北宋韓拙《山水純全集》所引“梁元帝云:‘木有四時,春英夏蔭,秋毛冬骨’”②,即與傳世《山水松石格》“秋毛冬骨,夏蔭春英”③之句相契合。元代人脫脫等的《宋史·藝文志》也著錄有“梁元帝《畫山水松石格》一卷”。明清時期,質疑聲音方起。明代人王紱《書畫傳習錄》認為它是“讬名贗作”④,不過王紱并沒有給出任何證據?!端膸烊珪偰俊穭t以“其文凡鄙,不類六朝人語”和“元帝之畫……其擅長惟在人物……未聞以山水松石傳”⑤的理由,認定《山水松石格》乃偽讬之作。不過,嚴可均在輯錄《全梁文》時,仍將其歸于蕭繹名下。
近代以來,有關《山水松石格》歸屬問題的爭辯仍在繼續。黃賓虹認為《山水松石格》“大率為宋、明人偽讬”⑥。余紹宋在總體傾向于“偽讬說”的同時,又指出“其必讬于元帝,疑舊傳元帝本有是書”⑦。謝巍認為,“此篇原為蕭繹所撰……今已真偽雜出,已難全究,然非全屬贗托”⑧。傳世文獻和實物證據的缺乏,使《山水松石格》歸屬問題的研究陷入了僵局,“說他偽的也沒有實在根據,說他真的也沒有確實把握”⑨。近年,有學者嘗試從文辭和語體的角度證實它并非偽讬⑩,但這與《四庫全書總目》以“其文凡鄙,不類六朝人語”定它為贗作似乎并無二致,皆失之武斷。
設若將視野放得更開闊些,問題其實尚有轉機。蕭繹一生“聰明特達,才藝兼美,詩筆之麗,罕與為匹,伎能之事,無所不該”?,他曾自繪孔子像,并為之作贊而手書之,時人譽為“三絕”。其繪畫、書法雖無真跡傳世,但卻留下了頗為可觀的詩文作品。在中國古典藝術門類中,繪畫和詩歌關系尤為密切,蘇軾曾提出“詩畫本一律”的命題,與之同時代的張舜民亦有“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的論斷。通過對蕭繹傳世詩文,尤其是山水題材作品的研讀,我們不難發現,《山水松石格》的許多畫學主張,都在蕭繹山水題材詩文作品創作中得到了極為充分的體現。詩畫互文,為研究《山水松石格》歸屬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與切入點。
現代繪畫色彩學將顏色分為暖、冷兩類色調,前者由紅、黃、橙及其鄰近色構成,后者由綠、藍、紫及其鄰近色構成。在《山水松石格》中“炎緋寒碧”?之語,所揭示的正是這一道理。“緋”為紅色,給人暖熱之感;“碧”為青綠色,給人寒涼之感。除了冷暖色調的對比,位處色相環相對兩端的“緋”紅與“碧”綠,又構成色彩學上的“補色對比”,互補兩色并置,可以產生更加醒目的視覺效果。一千多年前就提出與現代色彩學理論不謀而合的觀點,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遠見卓識。有關繪畫設色問題,更早的顧愷之、宗炳在畫論中也有涉及,顧愷之有“清天中,凡天及水色盡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暎日”?,宗炳亦有“畫象布色,構茲云嶺”“以形寫形,以色貌色”?,謝赫提出的畫之“六法”,其四即為“隨類賦彩”。不過,對于色調冷暖與互補的討論,無疑自《山水松石格》始。
《山水松石格》中“炎緋寒碧”的畫學主張,在蕭繹詩文創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實踐?!俺丶t早花落,水綠晚苔生”“霞出浦流紅,苔生岸泉綠”“塹柳朝綠,江暉暝紅”?……蕭繹似乎特別鐘情于紅綠兩色的搭配使用,除顏色詞語大量入詩外,尚有不少隱含的紅、綠的色彩對比?!俺仄忌押?,林花發稍稠”“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翠菼玉池前,遙映江南蓮”?,等等,皆是?!叭~濃知柳密,花盡覺梅疏”?,“楊柳片片秾綠,梅花點點輕紅”,這里不惟有色彩的巧妙調配,更兼具疏密的匠心布置。疏密有致,同樣在《山水松石格》中有明確的主張,所謂“桂不疏于胡越,松不難于弟兄”?者是也。除紅綠的搭配外,紅與紫、黃與綠、白與紅、白與綠等色彩組合,在蕭繹詩文中同樣是時時而間出。云霞雕色,草木賁華,大自然的絢麗色彩經由蕭繹的畫家之眼、詩人之筆獲得了完美的定格。
德國美學家萊辛在《拉奧孔》中,著重探討了詩與畫兩種藝術門類在媒介、題材等方面的顯著差異。萊辛指出:“繪畫由于所用的符號或摹仿媒介只能在空間中配合,就必然要完全拋開時間,所以持續的動作,正因為它是持續的,就不能成為繪畫的題材?!瓌幼魇窃娝赜械念}材?!?萊辛的結論以歐洲藝術實踐為基礎,自可實現其理論的自洽?。但這與中國藝術大異其趣,講究動靜相襯的靈動之美,乃是中國繪畫一貫的追求。南朝宋王微在《敘畫》中即有“靈亡所見,故所讬不動……橫變縱化,故動生焉”?之語,南齊謝赫的《古畫品錄》中的畫之“六法”,“氣韻生動”居于首位。到《山水松石格》這里,則更加注重靜景與動景的結合,所謂“素屏連隅,山脈濺渹”?,就傳神地揭示出動靜相得的情致?!八仄吝B隅”者,乃圖畫所施之圍屏。“山脈濺渹”則為畫作描摹的景象:群山巍峨聳立,懸泉瀑布飛漱其間,動靜之景,自然天成。
許是和《山水松石格》的畫學主張相表里,蕭繹的詩文也尤重景物間動靜的搭配?!安M山渡影,雨罷葉生光”“山似蓮花艷,流如明月光”“澗浮山影,山傳澗聲”?等句,皆動靜有致。“日照池光淺,云歸山望濃”“桂影侵檐進,藤枝繞檻長”?兩聯,以動襯靜,用“日照”“云歸”“桂影”“藤枝”悠緩細微之變化,烘托出園囿與山林的靜幽。至于《泛蕪湖》之“石文如濯錦”?句,更是妙絕。“石文”者,石之花紋也?!笆远嗉y,或草苔所積,或不見日月為伏陰”?,乃天地造化之功。湖底文石本是靜態景物,但在日光與水面漣漪的共同作用下,卻可以產生出麗錦濯波般的神奇動態效果。而“巫山高不窮,迥出荊門中。灘聲下濺石,猿鳴上逐風”?句,更與《山水松石格》之“山脈濺渹”有異曲同工之妙。
道家重“無”,老子曰“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莊子亦云“瞻彼闋者,虛室生白”?。老莊“強調‘有’和‘無’的辯證統一,相反相成,也就是‘虛’與‘實’互為作用”?。魏晉六朝,老莊思想勃而復興,詩歌、音樂、繪畫、書法諸藝術門類莫不受其沾溉。反映于繪畫領域,虛實相生的技法此時開始為藝術家所廣泛關注。顧愷之的《畫云臺山記》即有“作清氣帶山下三分倨一以上,使耿然成二重”?,于山腰處作云氣以顯山之高峻,長康此論實為后世“留白”技法的濫觴?!渡剿墒瘛穼τ谔搶嵉奶接懜由钊?,“隱隱半壁,高潛入冥”“泉源至曲,霧破山明”“水因斷而流遠,云欲墜而霞輕”?等皆是,此即北宋郭煕所謂:“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派,則遠矣。”?山高水遠之外,《山水松石格》還關注到路與天的刻畫,“路廣石隔,天遙鳥征”?,路之廣、天之遙的突顯,也端賴畫面中隔石與征鳥所營構的空間空白。
虛實之趣同樣也是蕭繹詩文的顯著特色?!吧絼t蒼蒼入漢,水則涓涓不測”“青溪山者……隱隱干霄,亭亭無際”“云聚峰高,清風鐘徹”?,山因云聚而高入霄漢,水因山隔而遠至不測。憑云而高者,不惟山巒,樓閣臺榭亦然,“飛觀入乎云中”?“聳高館于云中”即是其例。在蕭繹的詩文作品中,與“云”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霧”,“三晨生遠霧,五里暗城闉。從風疑細雨,映日似游塵。乍若輕煙散,時如佳氣新。不妨鳴樹鳥,時蔽摘花人”??!叭可h霧,五里暗城闉”兩句,典故運用出神入化,不見斧鑿痕跡,寫出了霧氣持續之久、彌漫之廣。“細雨”“游塵”“輕煙”“佳氣”狀霧之飄忽不定、變幻斯須,可謂窮形盡相。不過,最為精彩的還當屬后兩句,由于霧的緣故,鳥鳴雖真切在耳,鳥影卻翳然難辨,摘花佳人也是影影綽綽、若隱若現。“云霧杳冥,縈萬嶺而俱青”?,在蕭繹筆下,云、霧雖別,用歸一揆,造虛留白,終成一片化機。
孔子有言“繪事后素”,說的是繪畫之事須所施有地,或繪諸穴壁,或作于布帛,或鐫諸墓磚,或渲于紙張,不一而足。宗炳所說“張綃素以遠?!?中的“綃素”,即為其例?!渡剿墒瘛分胺郾凇薄八仄吝B隅”者,亦是此用?!胺郾凇弊圆淮?,所謂“素屏連隅”者,據清代人秦祖永在《畫學心印》中所錄《梁元帝山水松石格》,當作“素屏連幛”,“素屏”“連幛”參互成文,指由數塊屏風勾連而成之圍屏,再裱以素絹或白紙,最適宜創作大尺幅山水。創作前的預備工作就緒后,接下來將進入最為緊張的畫面構思階段。顧愷之所謂“臨見妙裁”“置陳布勢”,謝赫“六法”之“經營位置”,等等,均是指揮毫前的慘淡經營?!渡剿墒瘛分斑\神情”,也是此意。不過,繪畫構圖并非閉門造車的杜撰,重要的還是從大自然中找尋靈感。在《山水松石格》的作者看來,宇宙間最神奇的畫紙和最絕妙的畫面皆是出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水松石格》開篇之句“天地之名,造化為靈”?,所表述的正是這種觀念。
在蕭繹詩文中,“造化為靈”的觀念同樣有著充分的體現?!吧钐队傲獠耍^壁掛輕蘿”“池中種蒲葉,葉影蔭池濱”“還憶河陽縣,映水珊瑚開”?……在蕭繹筆下,凡有水面處,皆成圖畫,有些還頗具動態之美?!昂上泔L送遠,蓮影向根生”“波橫山渡影,雨罷葉生光”?,菡萏出水,影濯清波,峰巒聳翠,形入江流,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直令人嘆為觀止。蕭繹的《望江中月影》詩:“澄江涵皓月,水影若浮天。風來如可泛,流急不成圓。秦鉤斷復接,和璧碎還聯。裂紈依岸草,斜桂逐行船。即此春江上,無俟百枝然。”?更是以瑰麗的筆墨渲染了一軸“澄江為壁寫月華”的絕美長卷。真可謂天地“設粉壁”,萬類“運神情”。
蘇軾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蔽覀儜蚨轮?,亦可曰:“味世誠(蕭繹字世誠)之詩,詩中有畫;研世誠之畫論,畫論中有詩理(蕭繹畫作無真跡傳世,只得就畫論而言)?!蓖ㄟ^“詩畫互文”的視角和以上粗疏的對勘,筆者以為:現存的《山水松石格》是否有傳習相承中的割裂篡改,因證據不足,目前尚難做出定論;但若將其要言精義歸之于蕭繹,應當是沒有問題。
注釋: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魏晉六朝畫論詩論會通研究”(項目批準號:21YJC76007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①⑨俞劍華:《〈山水松石格〉研究》,《俞劍華美術論文選》,山東美術出版社,1986,第218、215頁。
②④盧輔圣:《中國書畫全書》,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第二冊第356頁、第三冊第123頁。
③????????????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第587、587、581、583、587、585、587、779、582、587、587、583、587頁。
⑤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第972頁。
⑥黃賓虹、鄧實:《美術叢書》(第三集第九輯),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第48頁。
⑦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第583頁。
⑧謝?。骸吨袊媽W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第39頁。
⑩劉玉龍:《〈山水松石格〉考征》,《文藝研究》2018年第2期,第126頁。
?何之元:《梁典·總論》,《全陳文》,嚴可均輯,商務印書館,1999,第333頁。
?蕭繹:《納涼》《示民吏》《郢州晉安寺碑》,陳志平、熊清元:《蕭繹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第361、277、1192頁。
?蕭繹:《奉敕為詩》《采蓮曲》《賦得春荻》,《蕭繹集校注》,陳志平、熊清元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第196、226、399頁。
??????陳志平、熊清元:《蕭繹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第226、376、415、295、165、1288頁。
?萊辛:《拉奧孔》,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第82—83頁。
?王聰:《神話·典儀·符碼:作為文化記憶的〈祈雨之旅〉》,《齊魯學刊》2021年第5期,第156頁。
?蕭繹:《晚景游后園》《折楊柳》《攝山棲霞寺碑》,《蕭繹集校注》,陳志平、熊清元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第238、422、1187頁。
?蕭繹:《游后園》《和鮑常侍龍川館》,陳志平、熊清元:《蕭繹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第240、213頁。
?朱之謙:《老子校釋》,中華書局,1984,第44頁。
?郭慶藩:《莊子集釋》,王孝魚點校,中華書局,1961,第150頁。
?伍蠡甫:《中國畫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第19頁。
?郭思:《林泉高致》,中華書局,2010,第76頁。
?蕭繹:《蕩婦秋思賦》《清溪山館碑》《鐘山飛流寺碑》,陳志平、熊清元:《蕭繹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第15—16、1202、1178頁。
?蕭繹:《曠野寺碑》《玄覽賦》,陳志平、熊清元:《蕭繹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第1180、165頁。
?蕭繹:《屋名詩》《賦得蒲生我池中》《賦得詠石榴》,陳志平、熊清元:《蕭繹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第326、387、366頁。
?蕭繹:《賦得涉江采芙蓉》《晚景游后園》,陳志平、熊清元:《蕭繹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第1290、2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