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軍 _ 北京市懷柔區九渡河學校
北京市懷柔區九渡河學校以“環境優美,師生幸福,山區典范”為辦學目標,開展“五色”教育,探索山區學校傳統文化辦學特色,其中以燈籠為載體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五色”教育之“紅色”。學校依托燈籠文化資源,打造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提升學生對傳統民俗文化的認同感。
學校建立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領導小組,由校長任組長,教學副校長任副組長,組員包括教研主任、教導主任、綜合實踐教研員、綜合實踐活動任課教師等。學校聘請了北京市玩具協會理事兼燈籠制作非遺傳承人,以及退休的一些本地老教師作為課程開發顧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領導機構的建立,為以燈籠文化為核心內容的實踐課程的建設提供了保障。
學校積極引入專家資源,依托課題研究,與北京教育學院協同創新項目組開展合作,實施“以‘燈籠’為載體的小學學科實踐活動課程開發及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整合”研究項目,并深入到實踐活動中,對教師進行培訓和指導,極大提升了教師的實踐課教學水平。同時,學校每個學期都會聘請區級教研室綜合實踐活動課教研員到校為課程開發領導小組作專題輔導,而且每兩周小組會召開主題研討會,成員每人做一次主講人,帶領大家學習一個專題,有效提升了教師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建設能力和水平。
學校與九渡河鎮東宮燈籠廠合作辦學,開展燈籠制作課程。學生們在燈籠制作非遺傳承人的帶領下,通過認識燈籠、制作燈籠、挖掘燈籠文化、講述燈籠故事等系列主題活動,深刻了解了燈籠文化的內涵。學校以燈籠文化為核心,積極開發校本課程,整理編輯了《燈籠綜合實踐活動手冊》《五彩九渡山水路》《竹韻》等學習材料。整體規劃燈態、燈藝、燈趣和燈韻四個方面的課程內容,體現燈籠的形、美、神及拓展四個教育方向。通過校本課程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科學精神、實踐創新能力和人文底蘊。
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與空竹、腰鼓、剪紙、篆刻、燈籠制作、太平燕制作、石頭畫等社團活動相整合。充分利用社團活動的教師資源、學生資源、材料資源,開展與之相關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既整合了優質教學資源又能節省時間,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學校因此被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黃花城分校被命名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校”。
學校將燈籠文化作為特色元素融入學科課程。教師借鑒語文課的主題活動內容,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學生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研究成果完成語文學科作業。在學科課程上,學校開發了豐富的課例,如語文學科的《走進燈籠村》、數學學科的《測量的奧秘》《給燈籠穿衣服》《節日教室布置》、勞動技術學科的《鏤空剪紙與燈籠裝飾》《紙板拼接燈籠》《紙杯燈籠》、科學學科的《走馬燈探密》《趣味電子燈籠》等,極大加強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的融合。
通過對燈籠文化的研究,學校和紅廟村燈籠廠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每學期初組織學生到燈籠廠參觀學習,了解燈籠的歷史、文化、起源及種類等。在燈籠制作車間,學生們跟著工人師傅做龍骨、軋燈布、貼云子、嵌金絲,做出了形態各異的燈籠。同時,在校內引進燈籠傳承人開展燈籠社團,推動燈籠文化成為學校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參觀燈籠制作過程,全方位了解燈籠文化。學生們通過參觀燈籠制作過程,聽工人講解燈籠的制作技術以及燈籠的文化內涵,認識到自己家鄉是國內著名的燈籠之鄉。學生預先準備好觀察記錄單,通過聽講解、觀看制作、現場咨詢,不僅了解了燈籠的制作過程和技術,而且激發了了解家鄉獨特傳統文化的熱情,既欣賞了傳統燈籠的技藝,又能感受到傳承傳統文化創造的經濟價值,也促進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
其次,發揮學生自主研發能力,形成探究實施模式。結合學校特色,把燈籠文化與實踐體驗相結合、實踐操作與創作研發相結合。注重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全員參與,每項活動都要結合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學習中了解燈籠的發展歷程,了解燈籠背后的文化。給足學生充分認識、動手動腦實踐、構思創作的時間和空間,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及創新素養。同時,注重教師素質提升,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加強教師專業技能培訓。課程組深入燈籠制作基地學習燈籠技藝的精髓,掌握燈籠制作技藝,并將其與背后蘊含的文化與歷史進行整理與設計,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內容。
最后,交流實踐收獲,確定研究主題。學生參觀燈籠廠回校后,開展交流分享活動,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如不同造型的傳統燈籠在擺放場合與功能上有什么不同?紅廟燈籠的產業鏈只涉及國內一些省市,如何做廣告將紅廟燈籠拓展到更多省市和國外去?燈籠的燈衣還可以用什么材質制作?傳統燈籠怎樣傳承……教師對問題進行匯總,制定后期學生實踐活動的內容與形式,確定燈態、燈藝、燈趣、燈韻四個活動主題,每個主題活動都按照“明確小組分工、開展研究設計、搜集整理信息資料、成果交流與展示”等程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