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丹
(陜西省鎮安縣農民科技教育信息中心,陜西 鎮安 711500)
受歷史因素的影響,農村地區的人才外流問題非常嚴重,導致農村經濟建設存在非常大的問題。為了能夠解決農村地區高素質人才短缺的問題,就必須要優化產業結構、增加就業崗位、提升鄉村地區就業待遇,讓更多人才能夠留下來。因此,我國全面開展“關于培養高素質的新時代農民”工作,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的問題,嚴重阻礙了相關工作的開展。為了能夠更加有效地推進培訓工作,不斷提高工作質量以及工作效率,就必須要針對有關工作的各個方面進行全面歸納分析,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本文就這些問題進行了整體歸納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期能夠為相關工作提供借鑒經驗。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速度不斷增快,經濟結構也在不斷變革。為了能夠保證社會的穩定和維護基本的糧食安全,就必須要進行高素質農民的培訓工作。將各種先進的種植模式以及種植結構進行宣傳引導,多主體之間協調配合,共同推進農村現代化進程發展。
現如今,在新時期發展的背景下,迫切需要解決鄉村振興戰略中所出現的各類現實問題,要充分發揮農民在工作中的主體作用。抓住農村高素質人才培訓這一工作重點,對能夠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工作進行大力支持和全力保障,讓農民能夠發揮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地參與到農村經濟建設發展的工作之中,承擔起自己應負的社會責任,遵守已經制定的各項規則,樹立集體榮譽感和主人翁的意識。通過樹立先進模范典型,示范和引導相對落后的農民群體,激勵其努力奮斗和生活,以便能夠獲得持續的經濟增收效果。只有真正地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才能夠真正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由此可見,為了能夠推進農村現代化發展,就必須重點關注和支持高素質職業農民的培訓工作。
落后的工作模式導致僅憑農業生產進行創收收入較為低下,大量農民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狀況選擇第二職業,這就造成農民參與第二職業的勞作時間與農業耕作時間發生沖突,對農業現代化發展以及農民的高素質教育培養造成了相當大的阻礙。同時,由于農村地區面積大、分布廣、人口分布較為分散,導致針對農村高素質人才培訓工作的推進比較困難。而且由于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并不完善,給培訓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大量農民并未接受過系統的教育培訓,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有著一定的差異,容易出現專業斷層,且各個農民所需要學習的專業方向并不相同,能否針對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專業需求的農民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方案,就成為了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中需要多加注意的問題。此外,培訓資金和培訓人員的短缺,也會導致培訓工作中出現一定的問題,不能形成一個穩定的、長期的、系統的培訓流程,也就不能滿足農民對于專業知識的需要。
當前,由于培訓機構所教授的內容與方式基本都是由有關部門統一規定的,因此較為固定化、格式化,難以滿足農民在日常的實際生產的需要。為了能夠早日建成農村現代化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訓進程,需要開發出更為科學、多樣的培訓方式。目前的培訓方式較為落后,缺少對實際生產活動的總結、創新以及改善,農民只能被動地接受相關知識,培訓工作仍然以教師為主體,使得農民缺乏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從事高素質農民的培訓工作的教師,除了需要高超的專業水平,還應該具有一定的實踐教學經驗。但在實際工作中,這樣的教師資源十分匱乏,相關部門吸納進行培訓工作的教師渠道單一,相關的農業技術人員以及專家沒有渠道便無法進入相關領域進行培訓工作。師資力量以及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夠決定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的完成效果,只有真正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以及綜合能力,才能夠讓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具備更高的質量以及效率。因此,相關部門應注重對高素質、高能力教師的挖掘和培養,努力培養出一批高素質農民培訓的專任教師。
當前,社會對高素質農民的認定缺乏統一的標準,農民掌握相關技能和專業知識到何種程度才能夠稱為高素質農民,主要是通過有關部門的資格認定,但由于各地在實際情況中存在一定的差異,導致相關的認定工作出現一定困難。同時在培訓工作完成后,針對高素質農民的后續配套服務并不完善,出現了重視培訓過程而忽視后續跟蹤服務的情況,整體工作模式缺乏科學、有效的后續服務系統。
政府相關部門要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明確所需的專業人才類型,將各類信息進行整合,重點關注特色產業的實際發展情況,實地調研農民的真實需求,根據產業結構的需求情況來制定培訓工作的進行方案。在進行培訓工作之前,要提前對農民的實際情況以及實際需求進行調查,對每個個體的教育背景以及學習方式、學習能力進行深入了解,制定有針對性的學情分析報告,為后續的培訓工作調整提供一定的參考。
由于目前部分農民的文化程度較低,對于培訓高素質農民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因此,當地的政府部門要正確引導、積極宣傳,讓全體農民充分認識到培訓工作的重要性,同時幫助農民能夠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調動農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首先要為選拔制度確定統一的標準,每個進行培訓工作的教師都需要按照相關的規章制度進行教學任務,只有掌握了符合標準的專業理論知識以及專業技能,同時還具備一定的教學實際經驗,才能更好地融入到培訓工作之中,培養出大量的高素質農民,并為其增加就業的渠道。
在保證教師專業能力的同時,還要選擇符合實際教學情況的教材以及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有關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聯合專家、學者以及優秀的教師進行相關教材的編撰工作。選擇符合當地農業結構的教學方式,爭取實現線下—線上相配合的教學模式,將培訓課堂與實訓實踐相融合,實現各項教學資源的有機整合,共同推進農民專業職業技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