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趙 陽

“小豆子大營養”項目為坦桑尼亞莫羅戈羅省馬庫峪示范村村民解決了長期以來存在的營養問題。圖為坦桑尼亞農業專家和當地孩童展示大豆制成的豆漿和素肉
糧食安全是關系世界人民的大事,在端好“中國飯碗”的同時,中國藉“一帶一路”倡議,為共建國家帶去農業經驗和技術,幫助更多人吃上飯、吃好飯。
“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好嗎?上一封郵件你們曾提到,疫情之下我在中國的生活是否方便。我想以一顆桃子為例,回答你們的疑慮?!边@是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以下簡稱“中國農大全球學院”)的留學生、塞拉利昂青年康迪,給父母寫的一封電子家書。在視頻書信里,一顆顆平谷大桃,通過智慧農業誕生,又借由電商平臺銷往各地。電商為當地農民脫貧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也為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糧食安全是關系世界人民的大事,在端好“中國飯碗”的同時,中國藉“一帶一路”倡議,為共建國家帶去農業經驗和技術,幫助更多人吃上飯、吃好飯。
“中國是怎么做到的?”這不僅是康迪的疑問,也是眾多非洲在華留學生共同的探尋目標。
康迪是通過中國農大全球學院中非“1+1”農業合作項目來到中國。據擔任授課教師的中國農大全球學院副教授酈莉介紹,該項目將中國發展經驗與國際農業和農村發展實踐相結合,培養全球農業治理和農村發展管理高層次人才,也是中國農大在以“一帶一路”倡議為核心,推動國際發展合作,推動中國發展經驗國際化,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重要教學實踐。通過“1+1”項目,眾多非洲青年將中國經驗帶回家鄉,為當地種下美好生活的種子。
來到中國前,來自加納的斯萬斌在推廣農業應用無人機方面已經小有成績。他成立了一個致力于減少貧困的非政府組織,自主研發APP,通過無人機從空中觀察莊稼的蟲害情況,有針對性地施用農藥。課堂上,斯萬斌展示了項目進展和遇到的困難,中國農業大學植保機械與施藥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何雄奎根據多年經驗,從具體步驟和細節現場給予指導,解決了斯萬斌長久以來的困擾。
贊比亞留學生文雅用“美好”一詞形容在中國農大的時光,并把中國視為第二故鄉。她說:“我參加了各種研討會,如2021可持續發展論壇、‘1+1+1’減貧案例大賽、全球A5論壇等活動,讓我擴大了全球視野。中國農大改變了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拓寬了我對中非關系以及非洲可以向中國學習的認知?!?/p>
塞拉利昂留學生阿達驚嘆于中國城鎮化轉變,他認為這得益于強有力并且明確的農業政策、科技進步、以及高效的政策執行體系等?!胺侵抟嬲龑W習中國的發展經驗”。
康迪在《科技日報》英文版發表文章寫道:“中國跨境電商演變和發展的經驗可以被視為南半球特別是非洲減貧的啟示?!彼J為,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平臺可以挽救非洲因儲存設備不完善,造成大量農產品浪費的情況?!拔覀冃枰屨椭饕髽I利益相關者有理由建立可靠的電子商務基礎設施,以幫助非洲發展?!?/p>
“1+1”項目為留學生們創造了大量機會,他們可以到全國首屈一指的農大動物醫院觀摩學習;在中國農業各領域頂尖學者的課堂上汲取營養;到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河邊村,探尋中國脫貧密碼;參與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的活動及培訓等。多樣化的培養對于留學生的再深造、就業,甚至成為國際組織人才,奠定了扎實基礎。
“在田野案例中思考中國發展經驗,再把這些發現運用于實踐,是不斷上升的、螺旋式的路徑?!贬B莉認為,通過這些項目受益的不僅是學生和非洲人民,老師同樣在發展和進步,“這就是一種共享共贏”。
據了解,“1+1”項目于2020年啟動,受新冠疫情影響,第一屆學生只能以線上方式學習。而當地電力、網絡資源匱乏,更不用說手機電腦等電子工具。不少人要離開村子,到市中心的網吧上課。即便如此,很多學生也無法正常使用麥克風或耳機。老師便把每節課都錄制下來上傳網絡,供學生下載后反復聽講。

2022年7月1日,坦桑尼亞莫羅戈羅省秘書處團隊代表給最佳大豆種植戶頒發獎品
在條件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學生們依舊保持著極高的熱情。酈莉深受感動,也感受到非洲青年對中國經驗的渴望?!胺侵抻幸还蓪W習中國的熱潮,很多國家對中國的五年計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及土地流轉等制度很有興趣。”她自信地說,“我們在鄉村領域有很多獨特的創新,對許多國家都具有借鑒意義?!?/p>
“1+1”項目組織來自作物學、食品生物工程、植物保護、農業經濟等9個一級學科的老師授課,現已有來自塞拉利昂、馬拉維、坦桑尼亞、加納、盧旺達、烏干達等十個國家約50名留學生參與課程學習。
通過學習和親身體驗,留學生們看到了一個日新月異的中國,開拓了思路,學習到了中國發展變化的經驗。
留學生史蒂文在進入學校學習前就已與中國農大有很深的淵源。在他的老家——坦桑尼亞莫羅戈羅省佩雅佩雅村,人們從吃不飽玉米到將其向外售賣,產量提升了兩三倍。而這一轉變來自于中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被譽為“中國發展學之父”的農大教授李小云在當地推廣的“小技術大豐收”項目。
酈莉介紹,項目落地過程中,史蒂文作為農業技術推廣員,時常隨項目協調人、前坦桑尼亞莫羅戈羅省副行政秘書慕康果到各個村子檢查種植情況。同時,他本人也是農戶之一,因種植玉米產量高,還成為項目評選的十名“最佳農業推廣員”之一。
“村里之前有過很多項目,但援助方走后,項目也就結束了,大家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笔返傥脑趨⑴c中國農大開展的農業示范項目中看到了本地可持續發展的希望,也因此有了學習中國經驗的想法和動力,報名參與到“1+1”項目中來,以為當地農業技術推廣進行更高水平的推動。
可持續,不僅體現在時間上。在玉米增產的基礎上,單吃玉米缺乏營養,肉食和牛奶的成本又相對較高,李小云教授便想到了中國十分常見的玉米大豆套種技術,設想在當地推廣大豆種植,利用豐富的植物蛋白解決營養和健康問題。

2022年7月1日,坦桑尼亞莫羅戈羅省馬庫峪示范村舉行豆制品制作理論培訓,吸引了大批村民
農大專家和當地保持聯系十多年,參與式的同吃同住讓大家彼此間更為熟悉,更加信任。雖當時正值新冠疫情期間,“小豆子大營養”項目只能線上“云”開展,但在當地的配合和努力下,當地大豆產量提高了三四倍。
豆子種好了,村民們磨出豆漿,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入香料,大人小孩都十分喜愛,成為當地居民的流行飲品。除了豆漿外,村民琢磨出素肉、豆面甚至炸丸子等衍生品,在豐富飲食的同時,對當地產業發展也起到帶動作用。
通過玉米和大豆,坦桑尼亞的農戶吃飽了飯,強健了身體,增加了收入。“大家住上了新房,孩子也有了讀書錢。”酈莉表示,“教育直接影響孩子的未來,代代傳遞下,人民的生活將會越來越好。”
“‘一帶一路’倡議的供給模式,把共建國家自身的優秀點放大,樹立起其美好形象?!贬B莉表示,無論是“一帶一路”倡議還是全球發展倡議,農業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斑@不僅僅是政府行為,在政府推動多元主體參與對外援助的過程中,也充分挖掘了各自主體的優越性?!?/p>
不久前,中國農大憑借“小技術大豐收”“1+1”項目等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豐碩成果,正式獲得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特別咨商地位”,未來將在全球治理、區域國別與國際發展新學科與知識體系建設方面,持續發揮高校在聯合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