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趙 陽
聚焦“雙碳賦能”主題,今年服貿會環境服務專題展臺爭相推出新產品、新工藝,將為全球節能減碳煥發新動力。
環境服務專題展是今年服貿會的重點之一。聚焦“雙碳賦能”主題,館內各展臺爭相推出“拿手絕活”,令人眼花繚亂的新產品、新工藝將為全球節能減碳煥發新動力。
9月4日,到訪服貿會的聯合國前副秘書長沙祖康大使夫婦,被一盒盒顏色不一、帶有大小孔洞的小石頭吸引。江蘇晶瑞特環保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晶瑞特”)董事長陳俊律介紹,這些小石頭里,蘊含著生態環保的重要“密碼”。
玻璃輕石——廢玻璃經過重新加工,循環利用成的一種環保無機材料。生活垃圾中有10%的比例是廢玻璃,“玻璃不可焚燒,但如果填滿到土里,幾千年都降解不了。”陳俊律介紹,廢玻璃一直是固廢垃圾處理中的大難題,通過技術處理將其變成環保產品,可以使其得到根本解決。
晶瑞特成立10年間,玻璃輕石產品經過改良發展,從最早單一的園林綠化產品到建筑板材,不斷更新迭代。陳俊律表示,能源消耗的40%是用在人類的基礎生活中,玻璃輕石保溫隔熱的特性,對日常生活節能意義重大。透氣、吸水、保水的性能,在干旱地區大有可為。“玻璃輕石的保水性能可以把雨水蓄儲起來,再緩慢釋放,其自身含有的微生物還可凈化水體,在解決水資源短缺上起到較大作用。”他表示,玻璃輕石產品已應用于北京冬奧會、上海松江科技園等多個重要項目。現在的生產線一年可消納固廢玻璃1萬噸,每月產能1500噸,行銷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23年9月4日,服貿會上觀眾觀看能鏈綠色產業模型,了解綠色能源圖/本刊記者 喻 捷
對于治理土壤沙漠化,玻璃輕石也有極大的利用空間。陳俊律介紹,理論上說,利用技術手段在材料中附加一些微生物菌、糞肥等物質,加入沙漠后,對土壤的保水、肥力等都能起到很大效用。目前,晶瑞特已于新疆進行試驗,開啟生態環保新路徑。
前幾年,受新冠疫情影響,發展勢頭正勁的晶瑞特受到不小打擊。陳俊律回憶,“但最近看來,市場復蘇的苗頭很好,我們對未來很有信心!”
政策規定,利用30%的廢棄資源即可享受一定比例的增值稅優惠。玻璃輕石廢棄資源利用比例高達90%,從這方面來說,企業享受了極大利好。陳俊律對此十分感激,同時也清醒地認識到“雖然有國家層面的積極舉措,但企業發展還是要依靠自身力量,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他滿懷信心地表示,中國經歷了幾十年的飛速發展,擁有深厚基礎和一大批腳踏實地、奮勇爭先的中國企業,經濟必然可以平穩健康發展。

北京中德產業園匯聚德企百余家,初步形成了德企集聚發展的良好態勢。圖為北京中德產業園中德大廈外景
眾多周知,地球表面超70%的面積被蔚藍的大海所覆蓋。“海洋碳匯”被形象又浪漫地稱為“藍碳”,指固定在濱海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中的碳。如此廣闊的大海,每一個細微的變化都有可能引起氣象和環境的重大改變。
廣東深圳是著名的清潔和創新之城。2000年,深圳電廠以僅用天然海水的NSW脫硫新技術替代傳統的化學品脫硫工藝,無化學品原料消耗、無廢渣廢水排放,運行成本節省80%,脫硫率達99%。有同樣經歷的還有福建漳州電廠,兩個項目共同成為煙氣脫硫國家示范工程,為政府決策全國火電脫硫部署提供了依據。NSW工藝大規模長期應用,海洋生態環境友好——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曾兩次作出海洋環境影響預測結論,得到了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家生態環境部前身)的支持,更為迄今超過20年的運行實踐所證實。
NSW脫硫技術由晶源能源科技集團(以下簡稱“晶源能源”)開發、擁有自主研發專利。創立近30年來,在化石電站等大氣排放控制技術領域和國際競合環境中,晶源能源持續創新資源節約型超低成本減排技術,不斷貢獻基于自然的清潔能源轉型解決方案。
中國煤炭資源豐富,是發電能源的主要來源,通過技術手段把這些有污染的資源清潔利用起來,是一筆極大的“財富”。如今,在舉國上下致力達成“雙碳”目標的背景下,晶源能源著手布局煙氣脫碳工作。晶源能源董事吳紅霞表示,2015年巴黎協定以來,集團基于成功經驗和溢出知識,迭代創新開發零化學品、僅用海水實現碳捕集與封存的藍碳系列工程技術解決方案。
“我們捕捉煙氣中的二氧化碳,處理為氫根離子,以碳的自然形態,返回并儲存在海洋。整個工藝流程使用天然海水,不存在化學品危害或污染。”吳紅霞介紹,迄今為止,藍碳相關技術已擁有中、美、歐、日、加等多國多項授權專利。
GDP占全國比重極高的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對能源需求也最大,電廠數量非常可觀。不僅國內市場有巨大需求,位于沿海地區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同樣如此。“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實現清潔發展所需技術和經濟發展所需資金都是極大難題。”吳紅霞說,藍碳技術因脫胎于脫硫技術,每噸成本可由數千美元降低到100美元以內,對于很多國家來說可謂雪中送炭。
近期,晶源能源把創新鏈融合產業鏈、供應鏈提上重要日程,致力通過國際合作,加快東南亞清潔能源低碳轉型,實現“一帶一路”上藍碳電站替代煤電。
吳紅霞表示,減碳對于國內很多領域來說還是一個新鮮事物,希望通過服貿會,能讓社會各界更多了解晶源能源技術。
環境保護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在北京順義,匯聚百余家德企的北京中德產業園(以下簡稱“產業園”),利用豐富的國際資源,為生態環保貢獻力量。本次服貿會,產業園攜8家隱形冠軍企業精彩亮相,重點包含環保相關領域企業。
浩瀚海慈循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金屬循環再生、新能源汽車電池再利用等業務,是一家專注高效循環經濟的德國隱形冠軍企業。董事長拉斐爾 蘇漢表示,公司看中了中國廣闊的金屬資源回收市場,希望在雙碳目標和系列利好政策支持下,在循環經濟領域與中國大市場共同成長。
恩格拜(北京)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擁有來自德國世界領先的水處理技術、固廢資源化技術以及生態養殖技術,一直致力于廢水和有機廢物處理的生態解決方案。公司首席技術官李明介紹,近些年,公司在有機固廢處理領域取得了實質性拓展,建立蚯蚓處理糞便的示范,在廢物處理的同時獲得優質蚯蚓蛋白和土壤改良劑。
恩格拜作為技術型企業,最核心的優勢是人才。產業園為企業人才引進和工作生活提供了便捷的服務保障。李明對此十分感動,他表示,產業園提供的立體式服務,僅用20天就幫助公司中國區總部及研發展示中心建設項目完成選址、簽約落地。同時,產業園積極幫助企業對接市場資源,已成功促成近千萬元人民幣的業務合作。
2022年7月,依托現有的多家生態環保領域企業,產業園成立中德“雙碳”聯合創新中心,未來規劃打造成為順義區、北京市、甚至輻射全國企業的雙碳平臺。

2023年服貿會北京中德產業園展臺,浩瀚海慈負責人與參觀者進行交流
產業園運營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21年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成立以來,產業園成為國內唯一一個以“經濟技術合作”為主題的對德合作園區。2019年啟動建設之初,從0到1,產業園面臨巨大困難。“企業進入中國難,開展國際貿易也難。”憶起當年種種,負責人感慨萬分,“所幸經過努力,產業園依規劃按部就班完成了建設。選擇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進入中國,也正說明了中國經濟前景對外資企業的吸引力。”截至目前,產業園入駐德企100余家,其中隱形冠軍27家、智能制造企業51家,年工業產值350億元,德籍高管和工程師團隊200余人,初步形成德企集聚發展良好態勢。
順義區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500強企業眾多,可以吸引很多上下游企業形成產業聚集。諸多優勢疊加,能不斷創造新的發展機遇,良好的營商環境也成為入駐企業快速發展的助推器。
“無事不擾,有事必應,我們盡力把每一步都做到實處。”產業園相關負責人介紹,順義區也推出了大批扶持政策,比如搖籃計劃、梧桐工程,以及針對外籍人才的落戶、子女教育、醫療方面的幫助。
據了解,預計到2025年底,產業園將集聚150家以上德資企業,吸引30家以上隱形冠軍企業入駐,年產值超過500億元,基本構建“聯合創新、融合發展”的中德合作之路,形成宜居宜業的國際化生產生活環境。
中國商務部部長助理陳春江在全球服務貿易企業家峰會中致辭表示,實現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我們將深化綠色服務貿易國際合作,持續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加快國際綠色技術和服務貿易合作,與世界共享中國綠色服務的大市場和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