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哲 趙桂香 張春英
【摘 要】東北亞區域是地理概念、經濟概念,也是政治概念,對亞洲乃至整個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具有重要影響,其國際傳播價值意義不言而喻。在新的傳播生態中,做好國際傳播務必依托全媒體平臺。《吉林日報》積極建設面向東北亞區域國際傳播全媒體平臺,在生產優質原創內容、開發多元傳播路徑,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打造國際傳播隊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確保新聞生產持續創新,提升議程設置能力,提高傳播效能,對主流媒體新時期做好國際傳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同時,面臨的人才資金、理論研究支撐不足等瓶頸難題同樣需要思考解決。
【關鍵詞】國際傳播;東北亞;全媒體平臺
新媒體時代,世界信息“去中心化”的趨勢已不可逆轉,美西方媒體壟斷消息源的格局難以為繼。不過,相比于越來越強大的“中國體量”,講好、講透中國故事的“中國聲量”還遠遠不夠,很多國際友人了解到的中國,經常是局部的、片面的,甚至是被有意或無意曲解誤讀的,而非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中國理念、中國主張和中國方案尚不能在全球范圍得到廣泛深入傳播。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東北亞區域對亞洲乃至整個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具有重要影響,面向具有如此重要地位區域的國際傳播重要性價值意義不言而喻。在新的傳播生態中,做好國際傳播務必依托全媒體平臺。早在2016年,《吉林日報》就依托自身優勢,積極建設面向東北亞區域的國際傳播全媒體平臺,集合報紙、網絡、新媒體內容,取得了生產優質原創內容、開發多元傳播路徑、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打造國際傳播隊伍等成果經驗,確保報社新聞生產持續創新,提升議程設置能力,提高傳播效能,對主流媒體新時期做好國際傳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建設背景與媒體優勢
東北亞是地理概念,即亞洲東北部地區,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蒙古國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陸路面積1600多萬平方千米,占亞洲總面積約40%。東北亞也是經濟概念,由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蒙古國以及俄羅斯共同構成的經濟圈,可以稱為東北亞經濟圈。日本、韓國和中國東部地區是東北亞經濟圈發展的中心地帶。東北亞更是政治概念,東北亞區域一直以來就是大國力量交匯、沖突之地,特別是冷戰之后,東北亞地區的大國關系變得愈加復雜,其局勢對亞洲乃至整個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有著結構性影響。[1]面向具有如此重要地位區域的國際傳播重要性日益凸顯。
作為創辦近80年的中共吉林省委機關報,《吉林日報》具有面向東北亞區域國際傳播全媒體平臺建設的優勢,包括與東北亞國家媒體的友好關系、媒體融合發展成果、研究和人才等諸多基礎優勢。
2016年,《吉林日報》開始建設面向東北亞區域國際傳播全媒體平臺,并將其定位為面向東北亞區域的新聞傳播平臺、活動對接平臺和區域合作交流平臺,旨在充分發揮對外傳播的橋梁紐帶作用,廣泛開展文化、藝術、科技、教育、經貿交流及招商引資活動。在傳播內容方面,致力于對外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吉林聲音,對內講好東北亞各國故事。在傳播形式方面,認真研究傳播信息落地國的語言、文字表述習慣,并加以靈活運用,綜合運用文字、聲音、影像、動畫等多種表現形式,全方位、立體化地講好中國故事。此外,還將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與國內及東北亞各國主流媒體、新媒體和自媒體,華人社團及留學生團體深度合作。按照整合《吉林日報》內部資源、整合吉林全省資源、整合東北及環渤海地區資源三步走原則,多年來,《吉林日報》建設面向東北亞區域國際傳播全媒體平臺工作得以扎實穩健推進。
二、《吉林日報》建設面向東北亞區域國際傳播全媒體平臺的實踐探索與模式解析
《吉林日報》依托自身優勢,并不斷連接、調動、整合各方資源,經過多年建設運營,面向東北亞區域國際傳播全媒體平臺建設工作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積極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生產優質原創內容
加大國際傳播作品原創力度。2022年《吉林日報》推出喜迎二十大特別專題報道《非凡十年·老外看吉林》《保護好黑土中的大熊貓》《飛躍吉林,一起來插秧吧!》《不退役的雪上老兵單兆鑒:向往的雪場在吉林》等原創國際傳播融媒體作品,在境內外多個新媒體平臺發布,總互動量達1000萬+。其中,《非凡十年·老外看吉林》專題先后對韓國、日本、俄羅斯、德國、喀麥隆等國多名外籍人士進行采訪,采用短視頻形式,用中、英、韓三個語種在境內外平臺推送。該專題報道同步在《中國日報》、中新社等11個機構賬號及個人平臺推送,截至2023年8月,總閱讀量達500萬次+,互動量21.6萬次+。2023年由中共吉林省委宣傳部外事聯絡處策劃,新華社吉林分社、吉林省商務廳、吉林日報社共同開展的《外資企業在吉林》專題采訪活動中,《吉林日報》推出的《外資企業在吉林·小吉小彩帶你看》系列專題,采用記者深入企業,以沉浸式體驗的方式生動呈現外資企業在吉林的發展新動態,用圖文、長圖、短視頻、迷你視頻等多種形式創作了60個融合作品,用中、英、韓三個語種在海外社交平臺和新華社客戶端、《吉林日報》全媒體平臺推出,境內外各平臺點擊量達130萬+。
與此同時,用英文、俄文、日文、韓文等多語種發布的《每日一吉》《非遺吉林》《生態吉林》等系列原創專欄,多篇報道登上推特熱搜,各駐外大使積極轉推,形成傳播合力,得到海外受眾的好評,取得了預期對外傳播的效果。
(二)開發多元傳播路徑
吉林省作為邊疆省份,與俄羅斯、蒙古國、朝鮮、韓國、日本等東北亞國家分別陸路相鄰或隔海相望,《吉林日報》與上述諸國媒體的友好交往由來已久,其中與韓國江原日報社的交往交流肇始于20世紀90年代,兩家報社的版面互換曾在國內首開國際傳播合作先河。隨著新媒體勃興,平面媒體間的合作也逐步向全媒體間的合作進化。視頻、音頻、H5等新媒體形式在交換內容中所占的權重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新媒體平臺進入了交換發布名單。
以與韓國江原日報社的合作為例,《吉林日報》發布互換稿件的新媒體包括彩練新聞APP,《吉林日報》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抖音號等,江原日報社發布互換稿件的新媒體包括江原日報社網站、江原日報社入駐在韓國著名網站Naver上的主頁等,而Naver在韓國的使用覆蓋率高達90%。合作以來,“吉林霧凇”“吉林大米”“長白山人參”這些高辨識度的吉林元素和吉林故事在包括Naver網站在內的韓國新媒體平臺頻繁曝光亮相,為更多的韓國民眾帶去鮮活生動的中國資訊,放大了中國聲音。前文提及的《外資企業在吉林·小吉小彩帶你看》專題在Naver發布后24小時內,總閱讀量即達到60萬+。
(三)開展文化交流活動
吉林省擁有東北亞博覽會、全球吉商大會、東北亞電商峰會、東北亞地方合作圓桌會議、東北亞地區地方政府首腦會議、東北亞智庫論壇等多個面向東北亞區域的對外傳播品牌活動,《吉林日報》依托這些品牌,將“走出去”與“請進來”有機結合,積極舉辦和參與論壇峰會及參觀考察等各類活動,努力做到媒體搭臺,文旅、經貿唱戲。
這其中,經中宣部批準的“中韓地方媒體文化交流合作項目”尤為搶眼。該項目組織吉林省文化媒體團到韓國江原日報社交流訪問、考察采訪江陵端午祭,組織東北三省青少年參加韓國平昌冬季奧運會體驗等都取得了預期效果。
(四)打造國際傳播隊伍
早在2016年,吉林日報社就成立了對外交流合作中心,精選報社內部優秀的中韓、中日、中俄、中蒙翻譯人才,以及精通全媒體生產運營的復合型人才開展對外傳播工作。隨著國際傳播業務量不斷加大,為了更好推動對外傳播工作,更高效整合對外傳播資源,在中共吉林省委宣傳部的支持和指導下,吉林日報社對外傳播工作室——“吉彩工作室”于2022年正式成立,自此,《吉林日報》面向東北亞區域國際傳播全媒體平臺建設工作在人才、資金、技術、設備等方面都得到了更有力的保障。吉林日報社國際傳播融媒體中心也正在籌建中。
此外,《吉林日報》面向東北亞區域國際傳播的優秀作品連年斬獲包括中國新聞獎在內的大獎,吉林日報社報送的《構建面向東北亞區域的全媒體外宣旗艦項目》也被中宣部國家文化產業項目庫順利納庫。
三、《吉林日報》建設面向東北亞區域國際傳播全媒體平臺的啟示與應對
《吉林日報》面向東北亞區域國際傳播全媒體平臺建設方面的實踐和成果,對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對外講述中國故事能被“聽得見”“聽得進”,具有一定的啟示,而其遇到的瓶頸難題同樣需要冷靜思考、積極應對。
(一)做實人才資金保障,才能確保持續生產創新
有能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國際傳播人才,要具備國際視野、傳播學理論、內容生產、產品運營、跨文化溝通等多方面的復合能力。這樣的人才要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不斷培養鍛造才能得以成長?!都秩請蟆访嫦驏|北亞區域國際傳播全媒體平臺建設工作一直以來存在受限于人員少、專業度不高等客觀條件和能力,對高標準推進完成對外傳播工作任務仍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問題。2022年成立“吉彩工作室”后,更多的專業人才力量充實進來,加之原有團隊經過多年多輪實戰成長起來,才得以持續不斷推出更多優質原創內容產品和高水準落地活動。
對外傳播如果沒有穩定且持續的資金保障,維持最基本的平臺建設、內容生產和傳播推廣都是紙上談兵,創新出精品、迭代升級更難以實現?!都秩請蟆穱H傳播工作中有的設想計劃只落實執行了局部片段,有的無果而終,資金不足往往是最關鍵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實踐表明,加大對國際傳播的資金支持,應是長期工程。
(二)加強理論研究指導,才能提升議程設置能力
理論研究指導不足,是《吉林日報》面向東北亞區域國際傳播全媒體平臺建設的短板,亟待加強。目前,《吉林日報》“走出去”的宣傳主要還停留在新聞信息傳遞和文化藝術傳播層面,既未觸及國際對華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問題,也沒能做到把國際傳播與經貿、招商、科技、教育等多領域對外交往的具體活動密切結合起來,主動設置議程的能力尚顯薄弱。因此,需要從強化國際傳播基礎研究、戰略研究、應用研究著手,整合全省高校、社科院所等研究力量,鼓勵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積極參與國際傳播理論研究工作,比如圍繞完善和創新對外傳播話語體系,提供重點面向東北亞地區的中外文明比較研究成果作為學術支撐,圍繞國際形勢發展變化、重要重大決策部署、國際傳播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等展開深入研究,組織專家學者針對西方反華觀點,提供學理性反擊“彈藥”等。
(三)積極開展內容共創,才能提高傳播效能
國際傳播是系統工程,需要線上內容和線下活動有機組合方能實現傳播目標。這些工作如果由單個機構單位獨立完成,形成的有限聲浪和影響往往很快就被淹沒在眾聲喧嘩之中。只有以開放式創新的心態和姿態[2],積極開展內容共創,從生產環節協同創作,到傳播環節聯合發布,共建共享生產資源、發布渠道和傳播效果,才可能事半功倍。[3]
從《吉林日報》多年來的實踐看,無論是與多元主體合作生產創作諸如《非凡十年·老外看吉林》《外資企業在吉林·小吉小彩帶你看》等優質內容,還是與《江原日報》《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報》等國外媒體互換版面和新媒體發布渠道的方式,抑或借力東北亞地方媒體合作聯盟、東北亞博覽會等平臺,以及與有關單位聯合舉辦國際文化交流活動,都是對開放式創新原則的踐行,取得的成果可以為內容共創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提供鮮活例證。
四、結語
《吉林日報》面向東北亞區域國際傳播全媒體平臺建設的工作實踐,對進入新的戰略階段的我國國際傳播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借鑒價值:人才資金、理論指導、內容共創是國際傳播生產創新、議程設置和傳播效果的必要保障。只有在已經取得的成果經驗基礎上繼續優化提升,不斷補齊短板、破解難題,才能立足全媒體平臺,利用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和全效媒體,面向世界把中國故事講好講透,讓受眾入耳入心,才能切實做好、做大、做強國際傳播。
參考文獻
[1]李劍琦.東北亞政治格局和中國安全[EB/OL].[2021-03-06].https://www.doc88.com/p-5085896958506.html.
[2]亨利·切薩布魯夫.開放式創新[M].唐興通,王崇鋒,譯.廣東:廣東經濟出版社,2022:17-21.
[3]李志偉.媒體內容共創:協作式內容生產與傳播新邏輯[J].青年記者,2023(1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