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國


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所指出的,“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新時代下,勞動教育對立德樹人具有重要的意義,培養學生多方面素質和能力,對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的通知,教育部也正式出臺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勞動教育已然成為了新時代學生素質教育的新標志、新起點。平原縣王打卦鎮北侯小學(以下稱北侯小學)為響應政策要求,結合學校“田園文化”特色勞動教育,在勞動中進行教育扶貧,化愛于無形,為貧困兒童、留守兒童、殘疾兒童及其他特殊家庭兒童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為他們打造一個幸福的童年。
一、在取得初步成效基礎上,再探索新模式
近幾年,北侯小學在“教育扶貧”工作上已取得初步成效。每學年初,學校領導班子深入服務轄區了解情況,制訂本學年學校資助育人工作計劃,家校聯合,由家委會向家長傳達相關國家政策、學校助學項目。悉心走訪留守兒童,扶貧困難學子。探索實施“貧困家庭學生成長導師制”,為貧困家庭子女安排成長導師,導師跟蹤關注貧困生成長全過程,呵護他們健康成長。
結合學校地處農村實際,北侯小學依據學生發展目標,構建與實施以“田園文化”為特色的勞動教育體系,就如何通過勞動實現教育扶貧,探索出了一個新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方面。
(一)抓住“精準化理念”核心要義
農村學校因其多年來自身的閉塞、師資力量薄弱等因素,從學校層面到教師層面,從教育教學理念到能力都與時代發展要求極不匹配。農村學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居多,看護學生的老人因為文化水平有限,以及另外需要種田、養殖,更有甚者還要看護更小的孩子,所以在配合學校工作方面心有余力不足。再加上學生在校時間有限,學校教育教學任務重等因素,這就要求教育扶貧更要“精準”。教育扶貧工作貴在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少搞一些“盆景”,多做真正利于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和學生終生發展的實事。
北侯小學在充分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政策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實際,明確了學校“在勞動中進行教育精準扶貧”的理念。
(二)把握“轉變意識”戰略重點
扶貧先扶志。造成教育貧困的原因有許多,但其首要根源始終是精神貧困。對于農村教育來說,不論是教師、學生,還是學生家庭,甚至學校周遭的小社會群體,多數帶有一種偏見,認為城市里的學校好,教學水平、學習條件比農村強,這就導致一部分人缺乏教育脫貧的勇氣、信心等主觀意愿。樹立脫貧信心、營造脫貧環境,幫助貧困群體充分認識到自身優勢以及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決心,在精神上與貧困絕緣。
(三)用好“三級管理格局”“思想培養工程”兩個基礎工具
“三級管理格局”即學校要正確把握教育扶貧的方向,真正做到精準扶貧;全體教師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提高教師與學生的自我脫貧能力;學校加強與家庭及社會力量的互動,鼓勵家庭與社會組織發揮自身優勢,助力教育脫貧。
“思想培養工程”,即培養教師的思想。要想改變農村教育貧困現狀,教師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另一方面,扶貧要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思想,從而帶動家庭及整個社會的轉變。
(四)落實“四個實踐”路徑
“精準識別”是教育精準扶貧的首要流程,要求防止目標偏移,保證瞄準扶貧對象;“精準培養”需要依照新時代教育對農村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致貧原因和脫貧條件進行針對性地扶持和培養;“動態管理”要求對教育扶貧工作進行實時跟蹤和把控,根據進展及時調整;“精準考核”是實現“精準扶貧”的必要手段,及時對扶貧效果進行評估、修正,以便越來越近地向脫貧目標靠攏。
北侯小學構建的“農村小學教學點新時代勞動教育體系”中,將“教育扶貧”融入其中,二者既自成體系,各有側重,又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二、特色勞動教育為載體,開展教育扶貧工作
第一階段是討論和啟動階段。一是組建教育扶貧領導機構和隊伍。二是全體教師明確國家對農村教育扶貧的詳細政策,了解“田園文化”勞動教育的內涵。
第二階段是探索和落實階段。一是以整體推進、項目突破、以點帶面、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積極開展工作、使特色文化與教育扶貧穩步實施。二是在實施中既要重視教師自身的教育脫貧,又要關注全體學生總體素質的提升,更要把貧困兒童、留守兒童、殘疾兒童及其他特殊家庭兒童進行建檔立卡,在教育指導這些學生的過程中,要做到化愛無形,不露痕跡地促其幸福成長。三是聚焦特色科研問題、豐富特色科研方式、打造特色科研團隊、營造特色科研文化。2022年,北侯小學縣級課題《關于構建農村小學教學點新時代勞動教育體系的研究》已立項;“傳遞愛心”典型案例《扶智助學,呵護前行》被評為省級優秀案例;今年,學校又申報了課題《構建農村小學教學點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研究》。這些成果的取得,更堅定北侯小學銳意改革、繼續前行的信心。
第三階段是完善和鞏固階段。加快對特色建設及教育扶貧階段性成果的轉化和利用,并及時做好問題修正和建議補充工作。
三、教育精準扶貧在勞動教育中的實施原則
活動性原則。充分挖掘基地資源,以實踐活動為載體,創設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載體,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在開闊視野、豐厚文化底蘊的同時,提升道德素養,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個性得到充分發揮,在探索、參與、研究的過程中獲得身心愉悅和健康成長。同時,理論聯系實際,在活動中傳授知識與觀念,并將之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進而逐步養成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道德信念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整合性原則。通過統籌協調、有效整合,促進農耕文化教育活動內容系列化、資源社會化、運行機制化、環境服務人性化、制度管理科學化。以課改各學科對實踐的要求為出發點,進行知識拓展,突出綜合性;有目的地進行多視角、多層次、多模塊的資源課程設計,注重動手動腦的培養,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融入美育、科普教育和傳統美德教育等教育元素,豐厚教育內涵;整合周邊科技、文化、生態等環境資源優勢,進一步規范和優化適合不同年齡層次和不同類型實踐活動所需要的活動項目。
體驗性原則。以實踐體驗為基本途徑,組織與引導學生通過開展趣味生動、充滿生活氣息的實踐活動,給予學生豐富的直接經驗和情感體驗,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真切感悟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活,感恩自然、感恩師長、感恩社會,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真摯情懷;同時,在活動中面向整個集體,依靠集體,遵循集體教育的規律,完善集體觀念,增強團隊意識,培養協作精神。
適切性原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適度的、針對性的教育:一方面,“田園文化”教育面向各年段學生,針對其年齡特點、知識基礎、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系統地、有步驟地、科學地調整教育內容的進度、深度和難易度,循序漸進,達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別差異,尤其是對貧困兒童、留守兒童、殘疾兒童及其他特殊家庭兒童進行建檔立卡,通過可選擇的活動菜單、自由組合的探究團隊、在團隊活動中發揮個性作用等方式,激發他們的興趣,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的品格、才能和稟賦都得到充分發展,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主體性與主導性相結合的原則。課程的主體是學生,充分調動其積極性,激發其主動探索、研究問題的興趣,為其自主發展創造條件。發揮教師主導性作用,挖掘潛力,為學生搭建課程學習的平臺,使其明確學習任務,引導其自我學習、自我教育意識的提升,促進其自我管理、自我評價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師能力也實現提升,從而獲得教學相長的雙贏效果。
時代性原則。在讓學生了解中華農耕從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到未來農業的發展進程的同時,一方面了解黨和國家的農村政策、“三農”現狀,把握時代脈搏,關注社會熱點,培養學生關注新農村建設、重視農業新發展、主動服務農村及傳承中華優秀民族文化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圍繞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幫助學生樹立參與建設資源節約型、生態友好型社會的遠大志向。
實現教育精準扶貧,前路依然坎坷。不過,有了國家資助政策扶持,有了時代號角的引領,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北侯小學及全體師生,定會讓“教育扶貧”四個大字在這方土地上永遠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