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靜
隨著教育教學的發展和進步,家校協同教育這一新型教學模式逐漸誕生。小學語文課程作為家校協同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應發揮出學科、家庭協同育人的功能,達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1”的效果。小學低年級班主任需要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助力學生學好語文知識,實現家校共育的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一、班主任工作中家校互動工作的重要性
家校共育作為一種與時俱進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可以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正面作用,為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知識、提升語文核心素養提供支持,讓學生在開放自主的課堂氛圍、和諧美好的家庭氛圍內領略語文魅力,有意識地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水平,鍛煉他們的語文綜合能力。通過家校互動,讓家長樹立“五育并舉”的理念,不再以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標準。家長看到學生在多個領域的進步,可以增強家長對班主任工作的信任感,消除焦慮情緒,引領家長參與語文教學,有助于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實現全面發展。
二、班主任開展家校互動工作的策略
(一)開展親子閱讀活動
班主任要及時與家長交流,了解班內學生在家中的學習情況等,引導家長盡可能多地陪伴學生科學高效地完成課外閱讀活動。班主任還可以聯合家長一起開展親子閱讀活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家長可以與學生運用齊讀、輪流朗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實時陪伴學生,開展國學經典內容或名著欣賞素材的課外閱讀活動。通過有效的親子閱讀活動,不僅能進一步開展家校互動的工作,還能讓親子關系更加融洽。
(二)建立健全家校共育模式制度
家校共育模式要想完善健全的機制管控,就要在開展家校共育模式建設的過程中,嚴格按照“雙減”政策要求,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班主任應該明確自己和家長的權責、確立家長和班主任之間的聯動互助互利循環形態。作為家長,應該結合班主任對學生日常學習反饋信息,讓學生正確認識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并解決問題。針對班主任的職責來說,要將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和語文知識內容傳遞給學生,確保學生在校期間的情感需求、知識學習需求。班主任還需要定期開展以學生為本的家校互動探究活動,以活動的方式,拉近班主任和家長之間的距離,確保家校共育模式穩定、順利開展。
(三)利用閱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由于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的身心發育并不完全,部分學生很難一直集中注意力聽講。這就需要提高其興趣促使學生學習語文,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在家庭教育中可以由家長利用不同的閱讀形式激發。
例如,學生在學習《傳統節日》這篇文章時,家長可以給學生講年獸的故事,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產生閱讀的欲望,從而主動學習文章;還可以開展閱讀比賽,家長和學生一起參加,結束后家長可以給學生一個小獎勵,這樣學生就會更加認真地對待閱讀學習。
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成功的教育應該是集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教育的完美結合。在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方面,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意義是同樣重要的。這就需要班主任充分發揮溝通能力和專業能力,在家長和學校之間構建雙向互動、互相信任的模式,形成教育合力,彼此協作配合,從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