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隨著社會的發展,班級授課制的學校教育提升了全民的素質水平,但是它并不能滿足學生的自主發展需求。大部分學生學習都是因為外在的動力,在課堂上偽學習和淺表學習的學生越來越多。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將這些學生稱為課堂上的“觀光者”,他們不影響課堂紀律但是很少主動發言,只是待在課堂上,僅此而已。
筆者在日常的教學觀察中發現,越來越多的學生小學時學習不錯,但是上初中、高中之后成績下滑得厲害,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學生成績很好但是沒有創新能力;學生沒有持久學習的興趣等。究其根本原因,大部分學生認為“學習”是外部因素強加給自己的,并沒有內驅動力告訴他們學習的方向和目標在哪里。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引導每一位學生參與到教育生態的重構當中來,鼓勵學生挖掘學習本身的樂趣和生機。學習共同體的建設就是這樣一種方式。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學生組成學習共同體,自己制定目標和計劃,在“行走”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真正地走進問題情境,投入而欣喜地進行挖掘,自然而然地獲得積極向上的學習狀態和成果。
據對學校各年級家庭調查得知,雙休日、節假日把學生的教育、生活等責任“推”給老人及輔導機構的占65%,學生學習基本處于放任自流狀態、無人監護的占20%,學生能進行合理時間規劃、自主學習的少之又少,令人擔憂,社區中小學生學習共同體建設迫在眉睫。
社區中小學生學習共同體是有政府扶持、社區主持、在社區內招募教師志愿者,把具有相同興趣的學生集合起來,由中小學生和社區助學者共同組成,以本質意志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為載體,守望相助、共同成長,以促進中小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相結合為目的,強調在學習過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學習觀作指導,通過人際溝通、交流和分享各種學習資源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基層學習集體。
在“雙減”背景下,培育社區中小學生學習共同體是正確處理中小學課后服務的重要支點,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團隊合作的重要途徑,是建立學習型社會的有效載體。
社區中小學生學習共同體建設實施過程中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學生學習方式要由被動參與轉向自主參與,自己制定階段性目標。制定相應的制度,小組內互相督促,形成互幫互助的互惠機制。
二是學生學習任務以基礎性任務為出發點,學習任務清晰、單純,通過努力都可完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能力提升,并進行生成性學習,逐步增強學習任務的挑戰性。
三是學生學習范圍由本學科階段性的擴展到跨學科探索。例如組織成立閱讀小組,學生共同體共同閱讀一本書,大家可以翻閱相關資料,對書中的疑點進行佐證理解,同時擴充知識面,問題真正解決之后,再回到本書的閱讀上面來,避免單純的淺表閱讀。這樣的學習更加真實、扎實,學習的深入性更強,更有利于培養學生深度學習的習慣。
四是“志愿者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過度干預。教師起到的是輔助、督促的作用,是學生學習和政府社區扶持的聯結者,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引導者,是學生深度學習的促進者,而不是學生學習的規劃者。
學生通過在“學習共同體”中自主、協同合作學習,制定目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真正地進行自主深度學習,不斷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一切的探索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這就是教育的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