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微 董建軍
(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 江蘇 常州 213147)
農村發展問題是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重要問題,對于提高農民收入,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由于目前農村三產融合存在一些問題,農業和其他產業之間聯系還不夠緊密,協調性不夠突出,因此需要研究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模式創新和應用,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活力。
1.1 開放的農村市場系統。常州農村實行市場化運作,農產品逐漸市場化,提高了農民積極性,大大促進了農村市場經濟的繁榮,為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提供了基礎性條件。常州處于蘇南發達地區,市場經濟比較活躍,為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常州農村信息化水平較高,消費市場潛力大,農村經濟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態勢良好,眾多農業科技企業投入農業三產融合發展中,逐漸在農村建立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從而帶動了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
1.2 農村產業集聚力較高。農村三產融合是三個產業共同融合的發展過程,不僅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還需要產業集聚力的促進。常州鄉鎮企業較多,在農村三產融合中起到了集聚產業的作用,逐漸形成了三大產業的主要集聚力。
常州農業科技企業和農業現代科技產業園較多,與其他產業共同承擔著振興農村經濟的任務。在農村三產長期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充分重視農村科技人才的力量,依靠高科技人才加大產業集聚力,使生產、加工、服務等各個環節都有所發展,形成了產業集聚效應。
2.1 農村合作社模式。農村合作社模式是改革開放之后形成的,它將分散的各種資源集聚在一起,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使農村產業形成規模產業,通過提高農業科技,推動農產品生產銷售一體化,最終提高農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農村合作社模式將各個農業經營主體匯集在一起,根據自愿原則進行合作,約定各方的責任和義務,各方投入資金和人力進行經營,共同生產和銷售農產品,共同承擔風險,根據投入份額進行分紅收益。農村合作社在管理模式上實行民主管理,各方作為代表參與決策,共同商量經營目標,共同決定事務,在合作社統一管理下,推廣生產經營方面的成功經驗。農業合作社的優勢在于可進行信息共享,各方可以根據協定來獲得一定的技術和資金,按照技術進行生產經營,降低生產經營成本,獲取更大的收益。為了實現農村三產融合的發展目標,管理部門需要大力支持農村合作社,對其進行重點扶持培育,將其作為農業三產融合發展的強大增長點,出臺惠農政策,給予資金支持,為其經營提供優惠貸款政策,保障農村合作社的正常運營。另外,政府要積極構建公共服務平臺,加強各個農村合作社之間的聯系,為農村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和信息咨詢,幫助他們積極開拓市場。
2.2 “農戶+企業”合作模式。“農戶+企業”合作模式是農戶和企業為了共同的利益,通過合作協定共同聯合起來,參與合作的企業一般是農業科技龍頭企業,企業為農戶提供原料、資金以及技術支持,農戶按照企業要求進行生產,最終企業收購農戶生產的產品,形成產前產中產后全方位的產業鏈條。這種模式一方面彌補了企業生產力不足的缺陷,為企業提供了一定的產品。企業通過回收產品,面向市場銷售,擴大經營規模,發揮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作用。另一方面對農戶來說,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利用企業提供的技術知識,有利于彌補自身技術和管理上的不足,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經濟效益。總的來說,這是一種農戶和企業合作共贏的成功模式。
2.3 “農戶+企業+合作社”復合模式。“農戶+企業+合作社”復合模式是在“農戶+企業”合作基礎上改進的。由于單一的農戶和企業合作模式容易帶來違約的風險,所以這種模式可以將農戶與企業之間的協議長期化,避免違約風險。農戶和企業通過合作社建立合作關系,形成共同的利益聯盟,有利于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順利開展。農業企業與合作社訂立合作協議,合作社負責組織和監督農戶進行生產,企業對農戶生產進行技術指導,從而促進三產融合的順利開展。
這種模式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有利于三方合作實現共贏。合作社起到了主導作用,合作社和龍頭企業開展合作,企業提供信息咨詢,為生產提供原料和技術指導,負責產品回收。合作社根據企業生產要求,安排農戶生產加工,合作社只需要負責產品質量和生產時間上的把控。由于企業了解市場需求,所以生產出來的產品不會產生滯銷問題。而農戶在合作社中利益也能得到保障,不用擔心企業毀約而帶來的損失。
2.4 “農業協會+企業+合作社”模式。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是要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民通過參加農業協會與企業、合作社進行合作,參與產業融合的各個主體擁有共同的目標。在合作中各司其職,合作社負責生產農產品,企業負責技術指導和收購農產品,農業協會負責協調雙方之間的關系,幫助雙方解決問題。
這種模式是三位一體的三產融合模式,農業協會通過市場調研,調查實力雄厚的農業科技企業,再與合作社聯系,讓合作社組織社員進行生產,三方簽訂合同,訂立服務聯盟。農業協會與合作社聯合起來,共同開展合作企業招標工作,選擇價格優惠的企業開展合作,同時協會加強農戶的管理,確保能夠切實履行合同,高質量完成生產。這種模式維護了三方的權益,保證了各方的利益均衡發展,有效促進了農村三產融合發展。
3.1 健全農村三產融合利益合作機制。在農村三產融合不同主體之間需要建立健全利益合作機制,激發各主體參與三產融合積極性,形成不同主體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局面。農村參與三產融合需要構建信息平臺,讓農戶和企業更好的參與,帶動三產融合良性發展。常州農村三產融合是要提高農產品生產效率,健全農戶、企業、合作社之間的分配體系,讓他們能夠合理分配收益。在分配體系中,要重視農戶的利益分配,實現農戶增收的目標。發揮龍頭企業和產業鏈企業的引領作用,讓這些企業和農戶形成利益合作,帶動農戶更好地參與三產融合發展。
3.2 完善農村三產融合政府協調機制。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需要完善政府協調機制,明確各方責任和義務,實現共同發展。政府部門需要發揮協調作用,負責協調各方的生產和銷售,為各方提供信息咨詢。不同主體之間容易產生利益沖突,會影響各方之間的合作,這樣就造成生產和銷售之間的不平衡發展,無法實現預設的合作目標,因此農村三產融合需要政府部門進行協調。政府部門要科學制定政策,明確各部門職責,讓職能部門發揮正確作用,引導農村三產融合發展。要建立部門協調監督機制,對部門工作進行監督,確保職能部門可以更好的為農村三產融合提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