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原 袁洪豐
(河北省昌黎縣苗圃場 河北 昌黎 066600)
果樹生產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果園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果園的經濟效益。生產實踐中發現農戶在果樹管理方面因認識不足,導致生產成本明顯增加,經濟效益顯著下降,現將果農在果園管理中存在的誤區淺述如下,希望對果樹生產起到指導作用。
有些果農在購買農藥時只關注農藥的商品名稱和商業宣傳,認為新藥就是好藥,其實有些農藥商品名稱聽起來很靚,其有效成分就是兩種傳統的藥劑進行了復配,或是傳統的藥劑更換了名稱,有效成分是相同的,如果這樣的幾種農藥混合使用,無形中加大了農藥的使用濃度,很容易使作物產生藥害,導致農藥殘留超標;同一生長季節如果連續使用成分一致的藥劑,會導致病蟲害的抗藥性明顯增強,大大降低病蟲害的防治效果,影響果農的經濟效益。因此,果農在使用農藥時要關注農藥的有效成分,不同類型的藥劑交替使用才能提高病蟲害的防治效果。
病蟲害的前期預防是確保全年防治效果的重要環節,要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病害治早,蟲害治小”的理念,不能只等病蟲害的癥狀出現以后才加強用藥。生產實踐當中,多數果農缺乏病蟲害的預防意識,認為前期用藥意義不大,只有等到病蟲害發生后才突擊用藥,增加用藥次數、劑量及農藥種類,不僅治療效果不理想,還會造成用藥成本急劇上升,危害食品安全。例如葡萄的霜霉病,在雨季來臨前(生長前期),只要注重使用保護劑進行預防,就可大大降低果園的病菌數量,到了雨季之后進行常規防治即可,一般年份不會造成病害的流行。所以要想降低病蟲為害,關鍵是要注重前期的預防工作。
有的果園經常出現春季葉片發黃、花序生長不良、枝條細弱的現象,果農認為這種現象是前一年冬季低溫凍害造成的,其實這和上一年果實采收后的管理水平有關。多數果農認為果實采收后樹體即將進入休眠階段,對樹體不再進行管理,來年春季加強管理就行,這種思路顯然是錯誤的。這種問題在生產中也很普遍,應該盡快扭轉這種錯誤的管理思路。果實采收后應該加強肥水管理,補充樹體養分,才能確保花芽分化和枝條成熟;在樹體休眠前積累大量養分,提高樹體的越冬能力,為第二年果樹豐產打下基礎。
果樹的地上和地下是一個有機整體,根系吸收水分和無機養分向地上傳導,葉片光合作用后產生的有機養分也向根系傳導,只有根系生長發育良好,樹體才會枝繁葉茂,果實的產量和質量才會提高。生產中,有些果農只關注地上樹體的生長狀況,尤其關注果實的產量,對地下根系的生長狀況不聞不問,更談不上土壤的改良,這種管理思路會導致樹體的早衰,嚴重影響樹體的壽命,降低經濟效益。果農重視土壤的改良工作,加大有機肥、菌肥的施用量,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調節土壤的pH值,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保肥的能力,增強樹體的抗逆性,為提高果實的產量和品質打下堅實的基礎。
要想提高病蟲害的防治效果,除了準確把握用藥時期,選擇高效農藥以外,噴藥質量也很關鍵。因為任何藥劑只有霧化良好,噴藥均勻細致周到才會有好的防治效果,保護性藥劑和觸殺性的殺蟲劑尤其如此,噴不到藥液的地方,病菌和蟲子就不會被殺死,對于內吸性的藥劑,噴藥均勻周到,更能提高防治效果。所以,改進噴藥設備,均勻細致的用藥,使藥液的霧化程度加強,是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的關鍵環節。
果農為了節省勞動力用工,有機肥的施用數量越來越少,整個果樹的生長周期,果樹的養分來源全部依靠化肥,過量施用化肥的現象很普遍,造成生產成本顯著提升,導致肥料的浪費、土壤板結等現象的發生。增加有機肥的施用,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數量,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同時還促進了根系的生長和發育,提高果實產量和質量。近年來,由于化肥的過量施用造成土壤板結和酸化,影響根系生長和養分吸收,導致樹體生長勢減弱,病害嚴重,果實的產量和品質明顯下降。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措施就是減少化肥的施用,增加腐熟有機肥的用量,以此來改善土壤環境,促進根系生長。
果樹的冬季修剪能夠改善樹體結構,調節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同時夏季修剪也很關鍵。果農對夏季修剪認識不足導致樹體密閉、枝條徒長。在生長季節如果能夠及時進行夏季修剪,如枝條摘心、扭梢、拉枝、去除徒長枝等,可顯著改善樹體的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程度,改善果品品質,更好地促進花芽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