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俊強
近年來學界對恩格斯思想以不同視角給予解讀,恩格斯思想與當代社會的有效關聯已成為學者們的基本共識,相關研究取得較為豐碩的成果。然而,學界有關對恩格斯哲學思想的當代價值探討仍是不充分的,尤其是對恩格斯辯證法思想的研究仍有待深化,其所開創的哲學思想道路及其當代意義仍被遮蔽。唯有立足人類認識史、資本主義批判史和社會科學理論范式革命史的思想高度,才能真切理解恩格斯辯證法思想的當代意義及其對馬克思哲學革命的實質貢獻,才能客觀評判恩格斯在人類認識史和思想史的應有地位。深入理解恩格斯辯證法的精神實質及其開創的哲學思想道路,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的重大課題,這關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評價。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書稿中,恩格斯與馬克思提出了一個至今仍需要給予重新理解的重大理論課題:“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關于意識的空話將終止,它們一定會被真正的知識所代替。”(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6頁。結合恩格斯晚年在《反杜林論》、《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自然辯證法》手稿和相關書信中對哲學的相關論述,可以發現關于哲學將被真正的實證科學取代的說法多次出現。對這門實證科學的探索貫穿著恩格斯的一生。恩格斯晚年在深入研究自然史、哲學史和人類發展史的基礎上,回應了其早年對哲學的看法,提出變革哲學的重要命題。恩格斯徹底變革了哲學的思想內涵和理論功能,作為絕對真理體系的思辨哲學終結了,哲學以通曉思維歷史及其成就的理論思維形式作為其合法存在方式,唯物辯證法是哲學“終結”之際開啟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這門科學不同于對事物進行經驗描述的非批判的一般實證主義,它是現實生活本身的感性存在論證明,是澄清一切社會科學之理論前提,是洞察時代脈搏、歷史走勢和人類自身命運的科學世界觀。“現代唯物主義本質上都是辯證的,而且不再需要任何凌駕于其他科學之上的哲學了。一旦對每一門科學都提出要求,要它們弄清它們自己在事物以及關于事物的知識的總聯系中的地位,關于總聯系的任何特殊科學就是多余的。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學中仍然獨立存在的,就只有關于思維及其規律的學說——形式邏輯和辯證法。其他一切都歸到關于自然和歷史的實證科學中去了?!?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3-544頁。辯證法不同于一般的實證主義經驗科學,恩格斯晚年開創性研究自然辯證法領域,將唯物辯證法提升為新世界觀的哲學理論高度,把唯物辯證法作為其他一切社會科學得以成立的思想前提,力圖實現哲學的科學化、知識化和現實化,唯物辯證法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形態以真正的實證科學和知識形式加以呈現。恩格斯和馬克思所界定的真正實證科學意指對現實的人及其社會生活的整體性把握,它不同于思辨哲學對現實的虛構設想,也不同于由孔德所創造的實證社會科學,更不是當今社會科學研究所指的實證分析科學。在現實生活面前,取代哲學的將是一門真正的實證科學,這是一門什么樣的科學呢?真正的實證科學就是作為理論思維形式的唯物辯證法,即“最完備最深刻最無片面性的關于發展的學說”(3)《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5頁。。恩格斯終結了神秘思辨化的話語體系哲學,哲學消解于現實批判與社會行動之中,作為絕對真理體系的思辨哲學終結了。辯證法不是對事物實證描述和證明一切的抽象公式,而是把握事情本身、通達社會現實和彰顯生命意義的理論思維與實踐智慧。哲學改變世界的理論使命通過唯物辯證法能得以體現,哲學在其自身現實化和實踐批判中彰顯其物質力量,唯物辯證法就是這樣一種新的哲學形態。辯證法是一種看待自然、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整體視域和思維方式,是對事物內在的相互作用和發展變化過程的思維概括;它把事物內部以及事物之間的關系作為思考的核心;它本身并不創造事物自身的聯系和相互作用,而是在理論思維層面再現、把握事物自身的內在聯系;它提供審視事物之間關系的靈活性和辯證視角,在互為關聯的兩級思維之間保持張力,避免對事物采取片面性、靜止性和形而上學的理解。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是脫離每個人感性生活的抽象存在,人類歷史也不是諸多僵死歷史事實的簡單匯集。唯物辯證法是一種睿智的實踐智慧和生活態度,它是對能動的社會生活過程的真實再現,而不是對經驗現象的簡單實證描述和歸納概括,它追問生成經驗現象背后的社會關系結構,以系統的整體視野看待自然、人和社會之間的生命關聯。這門科學不是頭腦中的先驗知性原則和主體的抽象想象活動,不是強加于自然和人類社會生活的萬能公式,而是從自然和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事實中發現和概括出來。
恩格斯晚年通過對自然史、自然科學和人類經濟社會史的廣泛研究,力圖建立關于自然和人類歷史領域的科學,并使之建立在堅實的唯物主義基礎之上。他運用自然科學的最終結果證明自然界是辯證發展的,自然界是檢驗辯證法存在最權威的領域。不僅自然界是辯證的和物質性的存在,而且人類社會也是辯證發展和物質性的存在。恩格斯堅持辯證法既適用于自然領域,也適用于社會領域,肯定它們的內在同一性,并堅決反對在它們之間制造二元對立的企圖,“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19頁。。人類社會有自己的科學,這是對歷史的唯物主義理解,可以稱之為唯物主義歷史觀,這是終結歷史哲學體系后的結果。唯物主義歷史觀是恩格斯所說的關于社會的科學一部分,但不屬于他所說的哲學。在歷史觀上,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或唯物辯證思維,就是捍衛歷史的唯物主義。恩格斯絕非試圖構建一種不包含歷史領域的辯證唯物主義和不被自然所規定的歷史唯物主義,自然的歷史和歷史的自然是內在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不是相互割裂的兩個獨立領域。恩格斯把全部科學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社會科學包括歷史科學和哲學科學,哲學科學是一門關于思維發展的歷史科學?!拔覀儾粌H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類社會中,人類社會同自然界一樣也有自己的發展史和自己的科學。問題在于使關于社會的科學,即所謂歷史科學和哲學科學的總和,同唯物主義的基礎協調起來?!?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4頁。如何將歷史領域內的科學奠定在唯物主義之上?這需要秉持探求事物真實聯系的唯物主義精神,并將體現這種精神的唯物辯證法用于考察人們社會生活。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是辯證唯物世界觀在歷史領域中的運用與發展,唯物辯證法是貫穿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中的根本指導思想?!榜R克思和我,可以說是唯一把自覺的辯證法從德國唯心主義哲學中拯救出來并運用于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人?!?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頁。恩格斯對哲學的新思考是包括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完整世界觀。辯證思維原則同樣適用于人類歷史領域。人類社會不同于自然界,有其自身發展的一般運動規律,這就是發現人類社會生活條件對社會意識的根本決定作用,包括經濟自身發展的運動規律。在社會歷史領域與在自然領域一樣,“就是要發現那些作為支配規律在人類社會的歷史上起作用的一般運動規律”(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301頁。。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根本任務是揭示社會歷史現象雜多的內在實際聯系,從中發現歷史發展的運動規律,例如資本主義剩余價值規律和階級斗爭規律。恩格斯與馬克思“發展了唯物主義,向前推進了哲學上的一個基本派別,把同樣的唯物主義徹底地貫徹(而且表明了應當如何貫徹)在社會科學的領域中”(8)《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第117頁。。如果哲學有其存在必要,那么僅能是關于思維規律的科學,這門關于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思維規律的科學就是辯證法?!皩τ谝呀洀淖匀唤绾蜌v史中被驅逐出去的哲學來說,要是還留下什么的話,那就只留下一個純粹思想的領域:關于思維過程本身的規律的學說,即邏輯和辯證法?!?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312頁。
恩格斯強調一種新的哲學觀:哲學并不在于提供適應于一切時代的自然哲學和歷史哲學,僅在于提供一種人們認識和改變世界的思維方法,這種思維方法來自對全部自然科學和歷史科學研究成果的總結。要真實地認識世界,包括自然的世界和人類社會,這首先是自然科學和歷史科學的任務。哲學的意義在于培養人們觀察世界的理論思維方式,因為“沒有哲學,人們的思維寸步難行,不懂辯證思維,就會連兩件自然的事實也聯系不起來,或者連兩者之間所存在的聯系都無法了解”(10)徐俊忠:《什么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應有的學術方式》,《哲學動態》2021年第7期,第7頁。。從這個意義上說,哲學并沒有徹底終結,終結的是構建自然哲學和歷史哲學體系的哲學,揭示人類歷史規律和自然發展規律不再是歷史哲學或自然哲學的任務,而是由研究、揭示和呈現事物發展過程和內在聯系的唯物辯證法來完成。“這已經根本不再是哲學,而只是世界觀,這種世界觀不應當在某種特殊的科學的科學中,而應當在各種現實的科學中得到證實和表現出來。因此,哲學在這里被‘揚棄’了,按其形式來說是被克服了,按其現實的內容來說是被保存了?!?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146頁。就哲學自身的思想內容來說,哲學是建立在通曉全部思維歷史和思維成就基礎上的理論思維;就其歷史內容而言,它包括自然史、人類史、社會史、經濟史和政治文化史等全面的研究成果;就思維成就而言,它包括自然科學和哲學史上重要的理論成果。關于自然和歷史的實證科學,主要是指現代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隨著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那種構建自然體系和歷史體系的自然哲學與歷史哲學將不再必要,最后哲學遺留下來的只有作為純粹思維規律或者稱之為理論思維,辯證法就是這門僅有的作為洞察事物變化發展過程和真實聯系的哲學理論思維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說,恩格斯創立的新哲學就是辯證法,它是恩格斯在批判德國思辨唯心主義和英法舊唯物主義基礎上形成的新唯物主義,體現了恩格斯對哲學獨特的思想創見和貢獻。以往唯物主義的問題在于,“唯物主義在以后的發展中變得片面了。以感覺為基礎的知識失去了詩情畫意,變成數學家的抽象經驗;幾何學被宣布為科學的女王。唯物主義變得漠視人了”(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503頁。。辯證法不是對事物實證描述的抽象知識體系,也不是用來證明、預言一切的抽象公式,而是在現實的人類歷史進程中把握世界變化和相互作用的理論思維方式。辯證法不排斥人的主體性,它解放人的感性,把對世界的感性理解升華為對世界發展過程規律的理性把握。從對理論思維的前提性批判來把握辯證法,這是恩格斯對辯證法的理論貢獻。辯證法之所以能夠在對事物肯定理解的同時包含對它的否定理解,能夠為人類提供一種對整個世界進行辨證思考的理論思維方式,從根本上說,是因為辯證法是對“理論思維的不自覺的和無條件的前提的批判,表現在反思概念、范疇、命題和由它們的邏輯聯結所構成的諸種理論體系能否以及怎樣表述經驗對象的本質和規律的問題”(13)孫正聿:《辯證法的批判本質》,《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第4期,第66頁。。
恩格斯晚年尤其強調自然科學和哲學的聯盟,格外注重用古希臘和德國古典哲學體現的整體觀和辯證法思想培養人們自覺的辯證法意識,因為辯證法是理論思維最為重要的思維形式。“理論思維無非是才能方面的一種生來就有的素質。這種才能需要發展和培養,而為了進行這種培養,除了學習以往的哲學,直到現在還沒有別的辦法。辯證法恰好是最重要的思維形式?!?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435-436頁。恩格斯堅信哲學是作為人類最高思維形式的科學,哲學史就是人類認識思維和存在關系的全部人類思想史。通過對自然科學和哲學發展史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對從康德到黑格爾的德國古典哲學批判研究,他晚年提出哲學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其根本用意在于提煉出作為揭示世界普遍聯系和發展變化規律的現代唯物主義。德國古典哲學體現了思考世界發展變化規律的最高理論思維,提出思維的任務就是要“透過一切迷亂現象探索這一過程的逐步發展的階段,并且透過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這一過程的內在規律性”(15)同上,第27頁。。盡管黑格爾對體系的執著和神秘化使其沒有完成他所提出的偉大思想任務,但他在人類認識和思想史上第一個以思辨唯心主義的方式提出了認識世界的完整世界觀。恩格斯晚年開創的現代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吸取了自然科學的優秀成果,在認識論上克服了知識與信仰、自由和必然、主觀和客觀的二元論哲學思維傳統,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并將這種作為理論思維的唯物辯證法運用于自然和人類社會歷史的考察。恩格斯晚年之所以能夠擴展對唯物史觀和資本主義的批判分析,離不開他對自然史、哲學史、人類史和社會史的研究思考,以及作為理論思維最高形式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思想引導?!拔ㄎ镏髁x歷史觀及其在現代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斗爭上的特別應用,只有借助于辯證法才有可能?!?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495-496頁。唯物辯證法打開了通往社會主義的思想道路,將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運動沖突以感性可觸及的方式擺在人們面前,真正成為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強大思想武器。恩格斯開創了以唯物辯證法為理論思維形式的新哲學,這種哲學與以往機械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有著本質區別,它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一切活動的物質前提,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克服將認識的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思維與存在抽象對立的二元論觀點,克服將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人為對立起來的學科傳統,克服對自然和社會的抽象直觀,深刻揭示了人與世界的本源性關系,唯物辯證法成為全部理論活動安身立命的本體論前提。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辯證法剖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深入理解資本主義歷史進程、社會影響和發展趨勢,有效介入和批判資本主義現實,通過理論實踐推進革命實踐深入展開。辯證法在本質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從歷史性、過程性和整體性入手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部的復雜關系和本質聯系,引導工人階級將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立場轉化為批判資本主義的革命實踐行動,是工人階級自我解放的思想銳器。辯證法是對資本主義社會關系本質研究的科學思維方法,是破解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和捍衛無產階級立場的根本世界觀與方法論。辯證法是革命的,它使我們能夠理解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物都是相互聯系的,我們有能力影響這個過程。辯證法具有批判性,它使我們認清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辯證地理解我們被社會所決定的角色,為我們作出自覺而又明智的選擇提供了機會。
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在對自然、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問題上持一種形而上學的歷史觀,這使他們無法真正理解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實質。他們的問題不在于揭示了利潤、地租和工資的差異,而是混淆了作為一般形式的剩余價值與其作為特殊轉化形式的利潤、地租和工資,從而無法說明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實質。恩格斯指出:“斯密并沒有把剩余價值本身作為一個專門范疇同它在利潤和地租中所具有的特殊形式區別開來。斯密尤其是李嘉圖在研究中的許多錯誤和缺點,都是由此而產生的?!?1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頁。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之所以把剩余價值和利潤、地租混為一談,這與他們的形而上學自然觀和歷史觀有直接的關系。古典政治經濟學家的理論假設是抽象的個人(經濟人)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自由競爭和基于等價交換原則的自由與平等。這種形而上學的歷史觀使其無法提出剩余價值范疇,更無法看到利潤、地租都是工人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轉化形式。利潤、地租和勞動不是彼此之間獨立存在的,只有通過追溯工人的勞動為何成為被資本雇傭的勞動,把勞動、資本、利潤、地租和工資放到更廣闊的歷史進程中,才能真正看清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實質。古典政治經濟學家的根本問題在于沒有看到勞動創造價值的根本歷史性前提,沒有進一步追問什么樣的勞動形成價值,為什么形成價值以及怎樣形成價值?!百Y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至多只研究了勞動產品在工人和生產資料所有者之間分配的數量比例……社會主義者,則發現這種分配不公平,并尋求烏托邦的手段來消除這種不公平現象。這兩種人都為既有的經濟范疇所束縛。”(18)同上,第21頁。正因為把具有感性具體的個體勞動抽象化為一般的抽象勞動,古典政治經濟學在此基礎形成了反映財富增長和分配規律的政治經濟學。這種經濟學體系以經濟人假設和人們彼此交換需要滿足為前提,人與自然、社會全部真實關系的基礎被歸結為商品交換關系,商品、價值、貨幣、工資和利潤等經濟范疇被作為永恒化和超歷史的理性范疇,以貨幣為主要形式的抽象勞動支配了每個人感性的具體勞動?!肮べY范疇之運用,在規定出雇傭勞動這一經濟事實的同時,恰恰遮蔽了勞動之異化這個感性的實踐本身。”(19)王德峰:《馬克思的歷史批判方法》,《哲學研究》2013年第9期,第12頁。這一被異化的感性活動就是工人的勞動異化史,古典經濟學家否定了這個使勞動成為價值的根本性前提。在資本和勞動的關系問題上,他們只是把資本作為一種生產的要素,資本被界定為“積累起來的勞動”。按照他們的看法,資本與勞動是和諧一致的,資本就是勞動積累的結果。他們只看到了資本與勞動的同一性,而沒有看到兩者之間的對立性,離開對立性,同一性也將不復存在。他們忽略的重要事實是,資本只有建立在對勞動的支配和占有的基礎上,才能雇傭和支配勞動。一部資本發展史就是一部征服世界和勞動的罪惡史,這個歷史前提被古典經濟學家作為浪漫的史前史一筆勾銷了。在資本主義現實中,資本出于獲取更多利潤的刺激動機而不斷壓榨勞動,此時人的勞動是異化的;勞動出于自我解放的本能,不斷逃避資本的支配,人們感覺不勞動才是人真正的生活,此時資本與勞動的關系處于緊張的對立沖突之中。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邏輯是,資本離開勞動就不能維系生產,勞動離開資本就無法生活。資本主義就是在這種矛盾中不斷制造自己的矛盾沖突,并在這種矛盾沖突中發展自己。資本主義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矛盾體,只有在矛盾中,資本主義才能沖破自己的限制而發展,矛盾的每次解決都是更大危機的前兆,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成為資本主義自我摧毀的歷史動力,唯物辯證法揭示了資本主義矛盾運動和歷史宿命。
恩格斯與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任何經濟概念時,都把其看作是矛盾和關系的范疇。他們立足于唯物辯證法的歷史過程性、關系性和整體性視域,揭示資本主義運行規律蘊含著的社會矛盾沖突、資本是運動中的價值,從而全面批判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歷史觀中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總結了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經濟范疇的辯證思維邏輯,指出馬克思“研究商品和貨幣的關系,并且論證了商品和商品交換怎樣和為什么由于商品內在的價值屬性必然要造成商品和貨幣的對立”(2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22頁。。商品內在包含價值與使用價值。價值與使用價值也是一對矛盾關系,兩者的矛盾運動產生了商品與貨幣的對立。貨幣是資本最初的表現形式,資本是貨幣的完成形式,兩者共同存在于資本主義雇傭勞動的社會關系下。離開了對資本的分析,就無法真正理解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貨幣;離開了對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分析,就無法理解貨幣的形成史;離開了對資本主義雇傭勞動關系下的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關系,就無法真正理解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霸诮粨Q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矛盾中,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關系是使這種矛盾采取其現在的形式并如此發展的必要條件的一部分,正如這種矛盾的結果之一是資本家與工人之間關系的再生產一樣?!?21)[美]奧爾曼:《辯證法的舞蹈:馬克思方法的步驟》,田世錠、何霜梅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38頁。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社會關系都是矛盾的結合體,分析資本主義在客觀上要求我們運用辯證法矛盾分析的方法。恩格斯和馬克思正是運用辯證法分析并透視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實質。
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全部理論體現了對市民社會精神利益的信仰。古典政治經濟學對自然、社會與人之間關系持一種對抗和非理性態度,它割裂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整體性關系,把經濟人理解為人的全部關系屬性,強調自由競爭和孤立個體的市場化原則,其鮮明體現了這樣一種世界觀:個人自由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前提,自我奮斗精神獨立于社會之外。這種經濟學只知道市民社會的內容,只是對市民社會生活原則的自我確證,沒有看到這個抽象的經濟人是以人與人之間感性交往的分離和對立為前提。獨立的個人并不是人類社會的天然起點,而是資產階級歷史發展的結果。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沒有從更廣闊的歷史視域看待市民社會精神的歷史起源及其在整個歷史中的地位。法國啟蒙運動和空想社會主義者雖然看到古典政治經濟學家的問題,但其強調自由和平等的學說只不過是對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理性確認,沒有超脫資產階級社會關系的制約,他們所倡導的理性王國只不過是“資產階級的理想化的王國,永恒的正義在資產階級的司法中得到實現,平等歸結為法律面前的資產階級的平等,被宣布為最主要的人權之一的是資產階級的所有權”(2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524頁。。在資本雇傭勞動的社會關系下,看似純粹的經濟現象必然滲透了市場和政治權力對勞動者的支配權,而這些都被古典經濟學家、啟蒙社會主義者和黑格爾作為既定事實而肯定下來,這種理論直觀使他們都無法認清資本主義的本質。恩格斯超越了上述對待資本主義的非批判的觀念實證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理性直觀。古典政治經濟學家破壞人類、自然和社會之間關系的和諧,割裂勞動的自然基礎,把勞動與自然對立起來,這種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經濟價值觀必然造成其理論的內在矛盾和全部經濟理論的破產。勞動本身無價值,它不是創造財富的源泉,而是把作為人的無機身體的自然界作為自己的生命,并服務于人的自然需要。因此,勞動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范疇,而是事關人類生存發展的人類學范疇。在這個意義上,恩格斯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罢谓洕鷮W家說: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其實,勞動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2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550頁。恩格斯從人與自然互相依存的關系出發,強調自然與勞動對人類生存的本體論作用,凸顯勞動創造人本身的積極意義。這里的勞動不是古典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交換勞動,也不是德國古典哲學意義上的思辨活動,而是作為人類學意義上的生命活動,是對人類主體意義的最為始源性的說明。
恩格斯與馬克思超越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對資本主義的理論直觀。按照阿爾都塞對恩格斯思想革命性的高度評價來說,新的理論總問題代替舊的理論總問題,這種新的總問題就是超越資產階級既有的全部經濟范疇,新哲學立足于社會的人類或人類的社會,開啟超越市民社會的現實道路。唯物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統一于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認識。唯心主義、形而上學把自然、人和社會抽象地對立起來,基于這種世界觀必然產生抽象的社會歷史觀和政治倫理觀,從而形成對資本主義社會關系及其意識形態的思想辯護。作為揭示人與世界內在關系的辯證法、資本主義批判與社會主義革命實踐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辯證法強調在事物運動、聯系和發展的思想圖譜中尋求事物自身的內在邏輯和方位,用否定的否定和從事實本身出發的批判性精神透視紛繁復雜的人類社會現象,認識歷史和社會的發展規律,洞察資本主義矛盾特征和發展趨勢,從而指導社會主義實踐。這就是恩格斯研究唯物辯證法的根本實踐旨趣和問題針對性之所在。用列寧的話來說,“唯物主義的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不必要三個詞:它們是同一個東西都應用于一門科學”(24)《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第145頁。。這意味著,唯物主義、辯證法和認識論的全部理論就是指向資本主義批判和社會主義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說,恩格斯自然辯證法與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立場是根本一致的?!岸鞲袼雇ㄟ^他的做法為我們指明的道路是我們無論如何必須遵循的道路,他用獨特的術語為我們提供了斷裂的理論雛形,斷裂就是變異,由此一門新的科學,在不同于舊的意識形態總問題的新的總問題基礎上建立起來了?!?25)[法]阿爾都塞:《讀〈資本論〉》,李其慶、馮文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第176頁。阿爾都塞高度評價恩格斯揭示古典政治經濟學實質的深刻哲學洞見,恩格斯與馬克思之所以能夠超越古典政治經濟學,就在于提出了一種有效介入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哲學實踐形式,這就是阿爾都塞從《資本論》中閱讀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哲學作為把握人與世界關系的辯證理論思維方式,積極介入社會現實批判,澄清理論范疇之歷史前提并劃清界限,成為指導人們實踐活動和洞察社會現實問題的思想理論武器。哲學將以通曉全部思維歷史和思維成就的理論思維作為自己的存在方式,不再作為純粹知識生產的思辨話語而存在,而是成為面向現實生活、社會現實批判和聚焦無產階級解放話語的新世界觀。當哲學完成這一歷史使命之際,便意味著其自身的終結,但終結并非結束,而是新的開始。哲學必須是實踐的,其自身的理性內容只有在實踐批判中才能實現。這種新世界觀的思想力量在指導工人階級解放和社會主義運動中充分體現出來。作為真正實證科學的唯物辯證法體現了這種新世界觀的精神旨趣,這是恩格斯變革哲學后遺留下來的寶貴哲學精神遺產。恩格斯并不試圖創造一套解答全部問題的哲學體系,而是探求一種看待世界的辯證思維方式,并把這種思考方式運用于對資本主義時代問題的分析,“如果不把唯物主義方法當做研究歷史的指南,而把它當做現成的公式,按照它來剪裁各種歷史事實,那它就會轉變為自己的對立物”(2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3頁。。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關鍵不在于發明和制造各種晦澀的概念用語,更不在于用抽象的概念剪裁豐富多樣的現實,而是在于秉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直面社會現實的實踐批判精神,擺脫以思辨哲學方式研究思想本身的理論教條,取代抽象思辨形而上學的理論言說方式,哲學思辨的問題只有來自問題中的哲學才有生命力和現實性。合理的做法是,馬克思主義研究需磨練、塑造能夠切中現實和洞察時代問題本質的辯證哲學思維方法,用這種思維方式分析把握和解答時代問題。這種理論辯證思維的塑造關鍵在于批判性和辯證地看待時代問題的矛盾特性,用發展變化和相互聯系的眼光審視時代問題,分析構成各門社會科學理論范疇的歷史前提和界限,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非批判的觀念實證主義,增強理論切中現實的歷史感和時代感,建立起分析社會問題的歷史性、過程性和整體性思維。只有堅持理論研究的歷史性、過程性和整體性原則,才能避免看待問題的靜止性、片面性等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唯物辯證法克服了上述形而上學思維,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活的靈魂。辯證法將任何事物的形成過程和其所屬的更廣闊的背景結合起來,使我們看待事物有了一種縱深感和歷史感,能夠看到歷史發展的多種可能性和邏輯的展開性,將既定的社會事實、歷史事件或思想觀念嵌入其得以產生的廣闊的社會結構和歷史脈絡中,從而給其恰當的定位和評價。確立看待問題的整體性、歷史性和過程性視角,就避免了把局部當作整體的理論直觀。恩格斯和馬克思正是把這種辯證思維方法運用于對自然和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分析,洞察到資本主義的歷史起源、現實矛盾和發展趨勢。
辯證法塑造人們辯證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人們思維的靈活性和預見性。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需秉持恩格斯開啟的思想道路,開展對社會現實的理論與實踐批判研究,秉持恩格斯指明的研究精神去思考和行動,培養理論研究者觀察時代問題的理論思維能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洞察分析時代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批判立場,深刻把握時代發展趨勢和歷史規律,推進無產階級的人類解放事業。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要充分吸收各門學科成果,構建更為寬廣的歷史視野和知識構架,樹立大歷史觀和科學觀,促進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話融通,打破目前學科分工碎片化的不合理格局,實現跨學科交叉融合,吸取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和歷史學等學科的最新研究方法,形成理論合力,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綜合性研究。目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應加強對現實問題的馬克思主義經濟批判史、政治批判史和社會批判史研究,尤其需加強對資本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人階級生活狀況問題研究,增進對底層社會群體階級結構的整體性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研究只有具備回應時代問題的能力,才能實現自己的真正理論創新。面對當前復雜的社會現實,用單一理論視角分析復雜的現實已不再奏效,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分析復雜社會現象的思維方法和認識論工具,培養人們深刻把握不斷動蕩變化之社會現實的辯證理論思維能力。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不僅受制于其社會物質條件,而且受到意識形態、思想文化傳統、政治原則、精神情感等方面的影響。因此,需要形成一套有效解釋社會復雜現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綜合分析范式,提高人們認識世界、社會現實的理論辨識力和思維能力。這將是一個事關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和創新的重要課題。
目前社會科學研究注重對事實材料的收集和實證量化的考證,各門學科分工日益細化,但也日益失去了整體性的分析視野。各門學科研究壁壘森嚴,無法形成有效的對話機制,各自言說著自己的話語體系,研究日益碎片化,陷入對實證量化的瑣碎研究。社會科學把各自理論的原則作為出發點,卻很少反思自己理論范疇和理論預設的歷史性前提。經濟學側重對數據和資料的實證量化研究,忽視了對數據背后的社會現實感性生活的追問,把用于分析經濟現象的經濟范疇等同于現實生活本身,經濟范疇背后的感性生活前提被忽略。經濟學所研究的經濟事實并不等同于現實生活本身,經濟學的勞動、價值、工資、利潤和資本等經濟范疇否定了感性個人活動的具體內容,經濟學把所有感性的生活都規定為經濟學所要求和可以衡量通約的經濟規定。政治學把政治原則作為研究的出發點,把社會生活中現實的個人作為被政治原則規定的人,自由、正義、平等和人權的抽象政治原則遮蔽了獲得這些政治原則的現實前提和條件,沒有考慮這些政治原則與現實個人真正生活情境的關系,沒有充分考量感性個人真正的現實生活所需,政治生活與每個人的世俗生活是分裂的。以思辨為本質特質的哲學熱衷于維護一些形而上學的理論教條,日益遠離現實的生活世界,個人淪為抽象的無人身的理性。在現有的學科分類和知識體系中,人類原本異常豐富的感性生活被形而上學化的觀念范疇所規定。這必然導致人類生活本身的形而上學化,而形而上學化的觀念范疇無法有效把握社會的真實和生活的真諦。恩格斯試圖超越19世紀在社會科學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的思想家和社會實踐家,他擁有敏銳的時代直覺和實踐眼光,質疑當時的“政治學沒有想去檢驗國家的各個前提本身,經濟學沒有想去過問私有制的合理性的問題”(2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7頁。換言之,政治學原則既與對國家本質的理解密切相關,又與權力生產和階級斗爭交織在一起;經濟學原則背后充斥著私人利益最大化的占有欲,經濟原則所倡導的私有制和市場自由競爭掩蓋了其對社會的占有與剝奪。不論政治學追求的所謂善治和正義,還是經濟學追求的效率和社會財富利益最大化均衡,不論實證科學研究的經驗材料,還是思辨哲學運用的概念范疇,其背后都滲透了某種人性前提和假設,滲透了權力的支配關系。感性的、真實的社會力量被經濟學和政治學觀念原則表達為社會權利范疇,每個人都是按照這些觀念范疇行事;感性的、現實的人的生活被經濟、政治原則所代替,感性的真實生活被觀念所表達,非理性的感性生活披上理性的外衣,這種觀念就變成意識形態。每個人的生活都被無形的意識形態操控和規定,這種操縱是無形和看不見的,是一種非政治的社會權力。經濟學和政治學等社會科學的理論范疇和假設前提是否得到感性生活的證實和接納仍然未知,能否能夠真切表達感性人的現實生活依然不可預期。恩格斯通過把哲學還原于社會生活,再現社會生活背后的真理性,創建一種新的哲學實踐形態,即作為否定性和創造性的唯物辯證法,提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2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691頁。。辯證法以其現實批判精神介入到時代生活的根本問題之中,立足人與世界矛盾運動變化的大歷史觀和人類史觀,分析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和趨勢,探索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現實道路。社會歷史進程通過經濟、政治和文化現象表現出來,社會現實不是以事先預定的方式直接展現在人們面前,也不是認識主體的想象性活動的結果,而是人類歷史實踐運動的產物,這需要人類艱苦的理論思維勞作來加以深刻把握。目前理論界應深入研究恩格斯晚年對唯物辯證法和資本主義批判的相關思想,結合當代全球化資本主義發生重大變化和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出現的矛盾問題,深入思考恩格斯唯物辯證法對當代社會科學理論創新的思想啟示。
當前人類面臨生態環境危機、政治軍事沖突、社會不平等與貧困等時代問題和風險挑戰,2020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人類社會發展敲響了警鐘,暴露了當前自然與人類、人類社會內部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和挑戰,人類活動方式對自然的影響危及到人類自身的生存發展,疫情對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造成極大的心理沖擊,疫情、經濟、權力和意識形態等問題交織在一起,未來社會發展充滿了諸多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人類對自身的發展不再有著十足的確信和把握。面對當下如此嚴峻的社會現實,迫切需要我們思考如何建構能夠回應和指導人類擺脫危機的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必須深入這個時代的內在本質矛盾中,需秉持唯物辯證法的思想實踐智慧關照人類和世界的關系,從本體論上洞察當今人與自然(生態問題)、人與他人(社會問題)、人與社會(經濟政治問題)及人與自我(文化心靈問題)出現的深層次根源,為解決時代問題提供來自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理論貢獻。唯物辯證法把人、自然和社會的相互關系作為自己思考的中心,深刻揭示了人類與世界的本源性關系,思考人類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指明人類來自哪里,探尋人類向何處去,如何實現自我解放。它把資本主義作為分析的問題域,在人類史、自然史和社會史的廣闊視域中把握人類自身的活動及其社會后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唯物辯證法就是恩格斯通過哲學變革所開創出的理論道路。自然的歷史與人的歷史是統一的,作為真正實證科學的唯物辯證法是一本打開人與世界關系的書,是關于人、自然與社會發展相互依存的感性心理學,這門心理學揭示了資本主義對自然、人和社會造成的危害及其后果,歷史之謎由此可以向人類真正敞開。恩格斯警告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2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559-560頁。這在今天看來依然有效,恩格斯依然是我們時代的引路人。在當代人類面對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危機等諸多問題的時代背景之下,恩格斯思想已然顯示出重要的時代意義。當前亟需重建我們對以往全部知識的看法,糾正“思考人文學科而不運用者,運用人文學科而不思考”的理論脫離現實和現實排斥理論的雙重誤區(30)[法]布爾迪厄:《實踐理論大綱》,高振華、李思宇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186頁。,堅守當代知識分子關懷社會的理論良心和時代使命,深入反思知識與人類發展的良性關系,避免知識、權力對個人和社會的思想統治。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旨在“重新發現在何種基礎上,知識和理論才是可能的。知識在哪個秩序空間內被構建起來,在何種歷史先天基礎上,在何種確實性要素中,觀念得以呈現,科學得以確立,經驗得以在哲學中被反思,合理性得以塑成,以便以后不久就會消失。應該顯現的是知識空間內的那些構型,它們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經驗知識”(31)[法]??拢骸对~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莫偉民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第10頁。。這種新型社會科學知識盡管尚未形成,但未來將會成為哲學社會科學新生的重要方向。任何學術思想和理論只有切中社會現實,只有把握住了感性的社會生活本身,才具備真正發現和解決問題的理論效能,才具有能夠改變世界的思想價值。這是恩格斯辯證法開創的思想道路給我們的深刻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