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
【關鍵詞】心理輔導;核心要素;整合療法;辯證行為療法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38-0067-02
【作者簡介】蔡蓉,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100192)副教授。
學校心理輔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心理困擾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三個心理輔導案例非常典型,呈現了高中生常見的心理困擾。案例1采用薩提亞模式及認知行為取向相結合的整合療法,案例2采用辯證行為療法,案例3采用動力學、敘事與短程焦點相結合的整合療法。盡管方法不同,但是三個心理輔導案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將重點探討心理輔導產生良好效果的四個核心要素。
一、良好的咨訪關系是基礎
來訪者中心療法創始人羅杰斯認為,咨訪關系是來訪者發生積極改變的充分必要條件,即如果給來訪者提供一種最佳的心理環境或心理氛圍,他們就會傾其所能,最大限度地進行自我理解,改變對自我及他人的看法并產生自我指導行為,最終達到心理健康。
在這三個案例中,心理健康教師均秉持人本主義理論,呈現出真誠一致、無條件積極關注和富有同理心的態度。案例1中的小茜出現不想來學校、不想參加考試等情況,案例2中的曉志用拳頭捶打墻壁直至出血,案例3中的小米在寫作業時心煩氣躁、出現軀體癥狀及情緒崩潰。表面上看,這些都是所謂的問題行為。心理健康教師秉持價值中立的原則,不對這些問題進行道德評判,帶著尊重與好奇、溫暖與接納,進一步了解這些問題行為背后的原因。心理健康教師展現出來的這種專業態度有助于建立具有療愈性質的關系,為后續咨詢的有效開展奠定了基礎。
二、穩固的工作同盟是關鍵
心理學家鮑丁于1979提出工作同盟的概念。工作同盟指來訪者和咨詢師之間互相信任,有共同確立的咨詢目標和咨詢方式,互相合作,一起努力達成咨詢的成功。工作同盟這個定義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咨詢工作中有咨詢目標、具體任務、情感聯結。
案例1中,心理健康教師與小茜共同確定的輔導目標是改善睡眠、緩解考試焦慮、獲得穩定的自我價值感。案例2中,心理健康教師與來訪學生尋找逐步降低情緒爆發時捶墻頻率的方法。案例3中,心理健康教師與來訪學生商定的輔導目標是緩解面對困難學習任務時的崩潰情緒及軀體不適感。三個案例中的來訪學生均積極主動完成相應任務,如呼吸訓練、冥想練習、正念練習、人際技能練習等。可見,工作同盟建立良好。眾多研究表明,工作同盟的狀態是心理咨詢效果的最佳預測指標。這三個案例因為工作同盟建立良好,所以取得了良好的咨詢效果。
三、準確的個案概念化是重點
個案概念化是心理咨詢的關鍵環節,是評估與干預之間承上啟下的重要步驟。準確的個案概念化有助于咨詢師選擇正確的干預方案。個案概念化是基于理論來搜集信息并解釋來訪者問題是如何發生、發展和維持的。
案例1中,心理健康教師對來訪學生的概念化是小茜對考前睡不著的擔心是睡不著的維持因素,她對考試成績的過度在意與能否被家人接納及自我價值感有關。在此基礎上,心理健康教師引導小茜通過呼吸訓練和冥想練習來應對失眠,通過認知行為療法的相關技術提升自我價值感。案例2中,心理健康教師對來訪學生的概念化是曉志對自身憤怒情緒及憤怒行為的不接納是問題的維持因素,其人際問題源于缺乏人際互動技能。基于此,心理健康教師運用心理教育引導來訪學生接納情緒,學會運用STOP技術應對憤怒,運用“五感法”來提升正向情緒,運用人際效能技巧提升人際交往技能。案例3中,心理健康教師對來訪學生的概念化是小米面對完成不了的作業經常崩潰,雖源于現實壓力,但本質上卻與嚴苛的自我要求有關。同時,小米的身心癥狀與未被覺察及表達出來的情緒有關。基于此,心理健康教師一方面運用支持策略幫助來訪學生宣泄情緒,運用“揭露法”讓無意識意識化,運用短程焦點療法引導學生借鑒相關經驗來應對目前的情緒崩潰。總體來說,心理健康教師在準確的個案概念化的指引下使用針對性的干預方法,讓來訪學生獲得應對困難情境的策略。
四、全面的系統視角是保障
系統式治療的理論假設是:心理行為本質上是人際互動的問題,個體的心理和行為與其所處的人際環境密切相關,解決心理問題的關鍵是對系統中的互動模式進行干預。對青少年而言,家庭系統、學校系統的影響尤其值得關注。三位心理健康教師均能敏銳地關注到系統的影響。案例1中,心理健康教師注意到小茜父親的批評與其出現的問題有關,于是通過提升小茜的自我價值感以及溝通能力來消除批評帶來的負面影響。案例2中,心理健康教師為來訪學生的母親提供心理教育,引導其改變與孩子互動的方式,同時爭取班主任的協同合作,如運用心理班會和學習互助小組等措施助力來訪學生的改變。案例3中,心理健康教師發現父母的說教、指責加劇了孩子的癥狀,于是引導父母打破不良互動循環,采用鼓勵、支持、欣賞等方式表達對孩子的關愛。心理健康教師的系統視角及其對系統的干預提升了心理輔導的實效。
責任編輯:包俊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