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軒/江蘇蘇州干部學院
當代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費孝通筆下的“江村”,原型是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開弦弓村,這里是中國社會學調查的搖籃,也是江南鄉村經濟社會文化風貌的集中展現。自《江村經濟》問世以來,“江村”作為一個江南鄉村代名詞的品牌符號,歷經近百年發展凝練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美美文化”,影響著當前蘇州乃至長三角地區鄉村建設。
費孝通曾數十次在蘇州調研,觀察分析江南文化社會經濟生活,并結合其他多種鄉村社會發展模式的比較研究,給傳統“江村”賦予了新的精神文化內涵,為打造蘇州新時代“江村”新意象奠定基礎

以“各美其美”推動自然生態鄉村具象建設。一是深入挖掘“江村”的淵源內涵。費孝通所著的中國社會學開山之作《江村經濟》,原名即《開弦弓,一個中國農村的經濟生活》,說明他從初始就泛化了“江村”這一符號的江南鄉村所指。而到晚年提出“美美文化”的16 個字,也與“江村”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江村的涵義便是“美”。二是全面系統打造美麗“江村”。蘇州市吳江區近年來堅持以“江村”文化符號為統領,充分利用“古鎮”“絲綢”“大運河”“太湖”等優勢資源,深入推進“魅力大運河”和“美麗湖泊群”特色田園鄉村組團建設,努力實現由“盆景”向“風景”轉變,持續推進環長漾特色田園鄉村群、桃源江南渡、盛澤絲綢水路、平望運浦鄉境拾光、浦江源漁耕水韻、黿蕩美麗鄉村群、同里農文旅融合發展區、八坼鄉村風情片等8 大片區建設。三是精細化打造江村之美。吳江區系統推進“三特一古”建設,建成中國美麗休閑鄉村3 家、省級特色田園鄉村13 家,列入省傳統村落名錄9 家,327 個規劃發展村莊實現特色康居鄉村全覆蓋,實現了差異化“各美其美”的“江村”自然生態具象文化之美。
以“美人之美”推動共同富裕鄉村內涵發展。一是在“美人之美”中堅守大愛。從“江村”符號產生的延續來看,費孝通從再訪、三訪,先后近30 次到“江村”,他始終以放心不下的心態,關心百姓的經濟生活。他還從研究廣西大瑤山,到“江村”起步的蘇南模式,到研究林縣模式、溫州模式、珠江模式、民權模式、僑鄉模式等,用學術用思想“美人之美”,希望實現共同富裕,大家一起過上好日子,這就是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美人之美”的理念。二是在“成人之美”中展現兼愛。吳江區積極打造高標準農田、高質量農業、高品質鄉村,為鄉村發展鋪平道路。比如,積極鼓勵資本下鄉,扶持企業發展,全面構建“產加銷”一體化全產業鏈,僅2021 年,全年共接待休閑農業游客超1100 萬人次,營業收入近10 億元,獲評首批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助力農民素質能力提升,全年開展新生代農民工技能培訓1477 人、農民創業培訓360 人。三是在“助人之美”中突出真愛。針對市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區級幫扶提升村和鄉村振興重點村三類對象,精準施策,堅持落實統籌有平臺、支出有補助、項目有傾斜、物業有優惠、貸款有貼息、榜單有激勵、結對有升級、減負有清單等優惠政策,確保資源要素向相對薄弱村和重點村傾斜。給“江村”農民創造致富條件、為企業提供營商便利、為鄉村區域發展營造環境,都展現了“江村”“美人之美”共同富裕的實踐之美。
以“美美與共”推動鄉村區域一體和合共進。一是堅持與時俱進悟透“美美與共”。對蘇州地區的“江村”而言,歷經改革開放,絕對貧困不再是最大矛盾,費孝通就關注到不同人、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如何相處等問題,這是他凝練“美美與共”理念的時代背景。如今,“美美與共”的理念已經上升為跨越時空性文明性的國際間相處原則。二是堅持互相欣賞合作共贏。新時代的“江村”更加重視與周邊區域和合相處、合作共贏,吳江區堅持以全域納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為契機,深化規劃定位協同,緊密銜接示范區的規劃體系,優化“江村”城鎮、農業、生態空間布局,注重“江村”“美美文化”的一體性,在滬蘇浙兩省一市交界處合力打造功能樣板區“水鄉客廳”。三是堅持主動作為示范推動。圍繞美美“江村”,吳江區組織開展了“百名設計師進百村”活動,舉辦了首屆“中國江村 水鄉人居”鄉村設計大賽,著力提升江南水鄉蘇式化風貌,建設一批粉墻黛瓦、淡雅精致的最美鄉村,引領江南和美鄉村建設。在實踐中搭建平臺展現設計者的思想,在建設中多種方案優中選優,實現共贏。
目前,“美美文化”在傳承與發展實踐中仍存在短板,比如“江村”微具象仍以修籬笆、做菜園、摘瓜果等為主;先進村優勢利用不足,各村聚合發展增效不明顯;尚未形成統領性的“美美與共”江南文化區域品牌等,這些問題都需要破解
打造“各美其美”江南詩性“江村”。一是塑造“江村”山水林田獨特之美。根植于廣闊“江村”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以及東方水城等山水詩性江南意蘊,成為追尋夢里“最江南”的重要選擇。要唱響新時代“各美其美”的“江村”品牌,形成各區塊、各村鎮、各鄉村之間山水林田的獨特之美,成立“江村”各美其美特色項目評估專家團,確保各類特色小鎮、特色農莊(民宿)、特色田園鄉村以及大運河風光帶、太湖片區等組團區域特色發展,有江南水鄉的稻香魚鮮,也有“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各類具象化的詩性意蘊。二是突出“江村”日用而不覺的各地民風民俗。要堅持“各美其美”,深度聚焦“江村”“十里不同俗”的鄉風民俗差異,通過發掘地方鄉村不同故事,以昆曲、山歌、木偶戲等形式,結合文明實踐站、鄉村大舞臺等硬件平臺載體,多形式、多角度傳遞淳樸誠信、成人之美、和合共生等思想,把民風民俗、蘇作技藝等各類非遺文化有序傳承發展起來,讓有煙火氣、鄉愁氣的“江村”詩意真正活起來,使鄉村生活蘊含著傳統,體現著現實。三是平衡外來要素對“江村”詩意的沖擊。在詩意“江村”的建設中,“各美其美”不等于隨意引入外來要素,要充分考慮鄉村地區的江南傳統文化傳承,在傳承中平衡有機發展。要加強對不同歷史階段產生的各個古鎮、古村、古橋、古巷等進行文化梳理,順應其自有的傳統自然肌理,注重整體的協調性,因地制宜,統籌引入外來要素,實現空間的布局、人文的不同、體驗的互補,讓游客有完整的詩意體驗,防止“江村”有機體的物理撕裂。
打造“美人之美”共富理性“江村”。一是聚焦“江村”“美人之美”的富民帶動。結合和美鄉村建設,吳江區在“美美江村”品牌打造上下了很大功夫,統一了規劃和標識,品牌認知推廣做了初步的推進,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對鄉村富民產生了積極作用。要深入學習借鑒浙江水口鄉、安吉自然生態鄉村、莫干山精品民宿等地提升影響力和吸引力的經驗,讓“江村”魅力水鄉之美、特色之魂強勢展現,提升游客體驗感和溫暖感,提高游客的忠誠度和回頭率,不斷強化農莊民宿、鄉村慢游等項目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實現農文旅融合共富之美。二是持續“美人之美”的行政主動性??稍跅l件相對成熟的地方市區,成立由政府牽頭的“美人之美”鄉村振興組織機構,引入村集體、企業、村民代表等共同參與,對標細化鄉村振興的各項政策優惠,更加精準地加大政府在財政、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對職業農民,尤其是新生代農民的引導力度,讓其參與到生態保護、生產勞作、民宿休閑等建設中來投資受益,讓“江村”呈現出生機勃勃的鄉土生活氣息。三是強化“美人之美”的后發鄉村聯動。緊盯“江村”之美的全域性,緊跟“美人之美”的需求性,在市、區、鄉鎮街道統籌下,通過年度掛鉤考核等方式,鼓勵先富鄉村與傳統農業村,突破自有資源的局限,建立開展整體資源的盤點、項目的錯位、利益的共享協商機制,彼此“成人之美”,形成和合共贏聯動發展。
打造“美美與共”區域容融“江村”。一是推進“美美與共”的區域容融研究?!懊烂琅c共”強調的是相互欣賞、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形成“美美世界”。“江村”具有地理的延展性,不僅包括吳江地區、蘇州地區,還可以涵蓋到嘉興、湖州、太湖流域,甚至長江、錢塘江流域。它們都是江南的組成部分,文化既有相似,也有差異,要充分發揮區域高校研究院所等文化機構在“江村”文化研究方面的先導作用,找準“美美融合”的契合點,推進跨省市間的“江村”“美美文化”區域容融聯動發展。二是圍繞“江村”串點成線與由鏈成面形成資源整合網。培養“江村”水鄉區域內所有相關村鎮的系統集成意識,突出平望、松陵等傳統古鎮在大運河、太湖、吳淞江、太浦河等河湖縱橫串聯中的樞紐聯動作用,展現傳統“江村”生活的旅游體驗功能,把各個鄉村特色之美真正串聯起來,讓游客在水鄉小船上的江南腦海記憶與現實“江村”契合,形成美美“江村”文化IP,進而實現蘇州大旅游下的“江村”全域共美。三是打造與共享“江村”特色口碑。把對美美“江村”的描繪,延伸到水鄉文學、江南攝影等內容,成立多種類型的采風基地、專家工作室、研討學會、影視基地、抖音短視頻常駐基地,展現美美江南“江村”的文化內核。

“江村”小書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