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祥帥/ 江蘇省互聯網農業發展中心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數字技術、數據要素作為新興生產力的代表,在優化重構生產關系、提升生產效率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充分釋放數據要素價值,必將成為支撐鄉村振興和農業強省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江蘇農業農村系統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關于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數字鄉村等決策部署,積極推動數字技術、數據要素與農業農村領域深度融合發展。根據《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2022年)》,江蘇數字鄉村發展水平位居全國第二。

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加快提升。持續推動物聯網、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和智能裝備在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加工業等領域應用,全省農業生產信息化水平達48.2%,位居全國前列。打造南京國家農創中心、農高區兩大國家級平臺,累計有64項成果入選全國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優秀案例,數量居全國第二。創建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14個、省級數字農業農村基地134個,有24個縣(市、區)入選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先進縣。推介發布農業數字化建設優秀案例94個、數字農業建設服務資源庫單位58家、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智能化示范基地(園區)266個,建設“無人化”農場56個,省農業物聯網管理服務平臺已累計接入農業主體3700多家,采集數據量超過4億條。推動“北斗”“5G”賦能農機化,全省智能農機裝備數量近9萬臺(套)。
農產品電子商務多元化發展。聚焦縣域特色產業,深化“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鹽都區、贛榆區、盱眙縣等地圍繞草莓、紫菜、龍蝦等產業集群,加快以數字化拓展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強化與阿里、京東、抖音等平臺企業合作,爭取流量、培訓、入駐等優惠,持續開展農產品電商“萬人培訓”、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和“蘇貨直播”新農人培育行動,每年培訓超過7萬人次,在2022年“大國農匠”全國農民技能大賽中,江蘇共有3名選手獲獎。連續多年開展“互聯網+”幫促助農行動、“蘇貨直播”助農公益直播,發動各類主體開展直采直供、社區團購、直播帶貨等助農活動,為農產品上行打開新通道。據第三方數據顯示,江蘇直播農產品數量和銷售額位居全國前列。推介發布“互聯網+”幫促助農活動典型案例59個,2022年全省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達1226億元。
農業管理服務效能大幅躍升。建成“蘇農云”并上線運行,形成8大類38個子類標準規范,建設數據庫86個,匯聚數據項22億條,打造全省農業農村“智慧大腦”、涉農數據資源“共享中樞”、行業管理決策“指揮中心”。構建智慧種植、智慧畜牧、智慧農機、政務服務等10大輔助決策專題分析應用,形成江蘇農業農村“智慧大腦”并延伸至市縣,打造覆蓋全省的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管理和政務服務“一張網”, 建成畜牧業全鏈條管理、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數字農藥監管等一批大數據應用場景。開展數字鄉村試點,在全國率先出臺省級數字鄉村建設指南,累計確定兩批共28個試點地區,首批4個國家級試點地區有3個排名全國前列。利用“農技耘”APP 開展“云培訓”“云講壇”“云指導”,覆蓋全省48.7萬農戶。依托益農信息社累計開展公益便民服務2.8億人次、各類服務專項行動130多場。
雖然江蘇農業現代化水平走在全國前列,但對標建設農業強省所應具備的“綜合產能強、科技裝備強、產業主體強、功能效益強、競爭能力強”要求,還存在不少制約因素。
小農戶經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江蘇現有耕地6127.7萬畝,人均耕地約為0.72畝,土地流轉率雖已超過60%,但大量的小農經營將長期存在,農業經營仍呈現細碎化格局,農業分工難以深化,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效率在較低水平徘徊。同時,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規模化、專業化和組織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全鏈條服務,小農資源對接社會化服務的體制機制亦有待完善。

農業科技裝備能力有待加強。近年來,江蘇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及農機裝備提升行動,農業基礎裝備水平有了較大進步,但與農業強省建設要求相比,與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要求相比,在智能農機裝備、農產品加工智能化裝備、設施種養殖智能化裝備等高端農業科技裝備研發制造及推廣應用方面,仍存在明顯短板,關鍵核心技術還需持續攻關,農機農藝融合應用不夠,農村數字化基礎設施還不健全。
全產業鏈發展水平有待提升。農業具有弱質產業特征,初級農產品附加值普遍不高,推進農業強省建設迫切需要對農業產業鏈條進行“強鏈、延鏈、補鏈”,雖然江蘇已形成了優質稻米、綠色果蔬、特色水產、生態畜禽等一批特色產業,但產業鏈韌性還有待增強,“鏈主”企業的引領力、帶動力還不夠。根據農民日報社發布的《2022中國農業企業500強》,江蘇上榜企業41家,數量低于山東(77家)、廣東(62家)、黑龍江(44家),500強榜單前15名中,江蘇無一家企業上榜。
農業農村人才隊伍亟需壯大。農村人口老齡化情況嚴重,村莊“空心化”“三留守”等問題日益凸顯,農村勞動力短缺現象突出。城鄉收入差異導致農村就業機會有限,高素質農村人才流向城市,鄉村人才回流難度較大,農村技術人才特別是數字化人才短缺。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結構“三多三少”現象比較突出,高水平人才、專業人才嚴重斷檔,尤其是高技術人才、科技致富領軍人才數量稀缺。
對照當前所面臨的瓶頸制約,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全面突破,久久為功,奮力推動江蘇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走在全國前列。
突出社會化服務數字化賦能,提升服務質效,助力“綜合產能強”。圍繞帶動更多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這個目標,強化數字技術、數據要素應用,在廣泛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基礎上,逐步構建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公司、供銷社基層社等多元主體參與的現代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以“蘇農云”為底座,加快建設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云平臺,應用基于大數據的高效精準智能匹配和供需撮合技術,逐步提高市場信息、農資供應、綠色生產、廢棄物利用、農機作業及維修、農產品初加工、農產品網絡營銷等云服務能力,研究制定服務標準規范,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不斷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農產品穩產保供提供有力支撐。
加快農業科技裝備數字化賦能,提升生產效率,助力“科技裝備強”。深入實施農機裝備智能化綠色化提升行動,發揮江蘇省智能農機裝備產業聯盟等作用,強化智能農機裝備創新研發,加快應用“北斗”“5G”、物聯網等技術推動傳統農機裝備智能化改造,挖掘一批應用示范場景,大幅提升作業效率,實現全省農機裝備水平整體躍升。加強數字技術裝備在育種、育苗、種養、加工等領域廣泛應用,構建分品種的生長調控知識模型,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信息技術與農機農藝”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先進成熟的“場景+鏈式”數字化整體解決方案,提升全省農業科技裝備能力。
推動農業經營管理數字化賦能,提升經營水平,助力“產業主體強”。將現代生產要素導入小農戶,培育市場意識強、經營技能強、抗風險能力強的現代小農戶,促進家庭經營節本增效、提質增效。引導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立足自身實際,差異化推進經營管理數字化轉型,中小型經營主體可從數字化轉型需求緊迫的環節入手,引進先進適用、成本可控的數字技術裝備,建設數字種養基地、智能加工車間等,大型經營主體可建設一體化數字管理平臺,推動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全鏈條業務數字化轉型,實現全流程數據貫通、全價值鏈業務協同。加強各類主體間合作與聯合,促進新型經營主體和小農戶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形成健全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促進新產業新業態數字化賦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助力“功能效益強”。深化“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圍繞數字化生產、網絡化營銷、產業化運營、數據化管理等,加快以數字化拓展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推動農產品“賣得出”“賣得好”。立足地方農業特色資源稟賦,突出農、文、旅、體與數字化深度融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因地制宜發展休閑觀光、農耕實踐、親子休閑、精品民宿等農業新業態新模式,引領鄉村產業創新發展、提質增效。突出線上線下相結合,持續舉辦“蘇韻鄉情”鄉村休閑旅游農業推介,強化多種形式的網絡宣傳,做大做強“蘇韻鄉情”系列品牌,打造江蘇鄉村休閑游“金名片”。
促進全產業鏈數字化賦能,實現“強鏈、延鏈、補鏈”,助力“競爭能力強”。聚焦優質糧油、規模畜禽、特色水產、綠色果蔬等主導產業和稻米、小麥、油菜、生豬、肉雞、奶業、河蟹、小龍蝦、紫菜、果品、食用菌、水生蔬菜等細分產業,加強數字技術在產前、產中、產后的應用,開展全程數據采集監測和應用,打造一批“鏈通數融”的特色產業鏈,促進生產加工數字化、經營流通數據化、質量監管精準化、過程服務高效化,以數據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等要素向產業鏈集聚,助力現代農業產業鏈優化升級,促進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有效提升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發展水平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