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福英
廣西北流市馬嶺小學位于北流市城區城鄉接合部,是2019年秋開始招生的新學校。雖然學校一直不斷進行教學管理優化,也取得了較好成績,但依然存在辦學條件不夠完善、師資不穩定且相對薄弱、個別教師職業倦怠凸顯等問題。具體表現為:一是新入職教師沒有經過系統培訓,且非師范類畢業生占75%,業務不精、課堂調控能力有待提高;二是新調進教師主要來自鄉鎮村小學,其課堂教學方式已固化,大都是按過去慣有的方式進行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布置與評改作業,造成了五花八門的課堂教學管理模式,思想上、行動上無形中排斥了更好更優的管理方式;三是學校“重組型”班級占80%,生源復雜,家庭教育跟不上,學生學習習慣不好,基礎參差不齊;四是尚未形成一套可操作、具有學校特色的管理模式,導致課堂教學整體效果不盡如人意。
因此,馬嶺小學面臨著“農村教師如何融入城市教育發展?”“農村學生如何適應城市教育環境?”等亟待解決的新問題。為解決問題,近年來,馬嶺小學從實際出發,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和分析,努力構建“五個實”課堂教學管理模式,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為城鄉接合部小學提供一套實用性強,可操作、可借鑒、可推廣的課堂教學范式。
“五個實”課堂教學管理具體是指,通過備課扎實、上課豐實、聽課充實、評課真實、布置與評改作業牢實來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高效教學管理模式。
教師是“五個實”課堂教學管理的實踐與研究中的引導者,也是主要參與者。要提高課堂教學管理效率,關鍵在教師,馬嶺小學以組織新型團隊教研為載體,開展多樣化的實踐,促使教師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提升教學、合作、創新、教研等能力,筑牢“五個實”實施根基。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學校教育,學生為本。”《城鄉結合部小學“五個實”課堂教學管理的實踐與研究》獲得省級專項課題立項后,馬嶺小學于2021年秋季著手組建教研團隊,創新教研模式,改變過去以個人教研為主、不太注重團隊教研的做法,并開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動。
團隊以“研究、實踐、成長、共贏”為宗旨,由5~8人,其中至少有1人是有15年以上教齡的教師構成。
教研團隊以“學生要獲取知識,學生就是課堂的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是新課標的核心理念”作為理論支撐,從學生已知、學生生活、學生興趣出發,關注全校每一位學生成長,因材施教,尊重生源復雜性與個體差異,開展一系列教研活動。
教研活動之一,以低年段的一年級數學學科《認識鐘面》、二年級語文學科《狐假虎威》為研究實踐的切入點,以“備課、上課、聽課、評課”課堂教學為載體,以團隊教研為形式開展校本教研活動。低年段教師成員分工如下:集體備課,推選一名教師上課,一名教師微課展示,一名教師講述磨課過程,三名教師說課,一名教師評課,一名教師圍繞課例做觀點報告。低年段全體成員全程參與教研活動,在兩周內不停磨課,提出建議;持續拍攝圖片與視頻;不斷修改課件與說課稿;指導說課上課技巧;設計并制作板書等。同時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獨立思考與團隊討論相結合的形式開展活動,從而達到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層層研磨、精益求精、臻于至善的目的。課題主持人組織帶領低年段教師們在前一周進行備課組活動,主要安排教育教學理論學習、備課試教磨課聽課議課等活動;后一周則進行展示活動,即上課、說課、講述磨課過程、評課、做觀點報告等。開展此教研活動后,有效規范了學生的課堂行為,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效激發了教師參加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了師生多元發展,“五個實”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馬嶺小學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聯盟教學交流活動融入課題研究,與扶新鎮、沙垌鎮各小學100余人的教研團隊共同針對如何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和教研能力等進行探討、交流。活動中,各鎮校、各個教師紛紛帶著自己的作品進行了展示,大家一起深研教材,深耕課堂,展示了獨特的教學風格。如語文三年級下冊《趙州橋》同課異構活動中,龍小丹老師運用了多種信息技術,如設置超鏈接動漫穿越時空了解趙州橋的歷史、建造人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遮罩、蒙層、拖拽、放大鏡和聚焦等功能幫助學生再現畫面,吸引學生的眼球,讀出感悟;借助隱藏、神奇移動、思維導圖、課堂活動等功能為讀寫結合、總結課堂添加了一劑劑“佐料”,有機地將知識性和趣味性融為一體。通過校際聯盟交流,搭建起教育聯盟校交流溝通的橋梁,助力校際教育資源共享,共同促進教育發展,為教師成長和深入推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增添前進動力。
2022年夏季,馬嶺小學積極響應國家教育教學改革的號召,積極實施“北流市品質教育戰略12358工程”,開展了北流市“新形態”教研之語文學科“1+3+1+X”團隊展示活動,積極探討了“雙減”背景下如何減負增效的小學教研新模式。由資深教研員、廣西名師、廣西特級教師、玉林名師組成的專家團隊蒞臨馬嶺小學指導課堂教學的實踐與研究。通過“隨機抽簽”小程序抽中了二年級語文團隊,由蒙雪芬老師執教《太空生活趣事多》。課堂中蒙老師圍繞核心素養目標巧妙設計,把控時間,集中精力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正確價值觀,捕捉課堂自然生成,讓學生有進步、有提高、有收獲,既有助于學生當前的發展,又關照到學生未來的可持續進步,這樣的課堂才是豐實、高效的。整個教研活動,讓教師們在課例展示、教材分析、教學過程解讀、教學策略探究、專家微型講座、專家現場診斷課例的共同作用下實現了教師專業素養、綜合能力的培養提升,增強了學校發展的后勁。
團隊教研模式如下:
各方通過不斷努力,使獨具特色的馬嶺小學“五個實”課堂教學模式初步形成。
模式如下:

“五個實”課堂教學管理模式要求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落實“雙減”政策,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重點從五大方面,將十五個要素抓實,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具有明確的目標,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
馬嶺小學有部分教師在引導學生時一味地追求課堂氛圍,讓課堂變得浮躁、繁華、熱鬧,這就脫離了教育的本質,無法更加有效地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靜靜地獲得相應的知識、技能、情感等。為此,教師在進行備課的過程中需要積極采取措施讓備課走向扎實,比如,備課需要立足于基本學情、教材的大綱要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和認知,促使教師以扎實的態度進行備課,為后期的高效課堂構建做好準備。
馬嶺小學大致有兩種上課情況:一是部分教師喜歡按照自己的經驗去進行授課,這雖然能夠節約時間,但是卻忽略了基本學情以及學科的基本特點。二是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沒有形成系統性的引導,或者在引導的過程中沒有構建完善的知識架構,讓教育教學始終處于碎片化的過程,為此,教師在引導管理課堂的過程中需要從自我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方法方面來豐實課堂,通過互動、合作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過程,讓課堂目標、內容、過程、氛圍等均與城鄉接合部的小學發展情況進行更加有效的融合,對教學內容去蕪存菁、提綱挈領,將教師“教”與學生“學”完美融合。
教師在聽課時要把自己定位為課堂教學的參與者、組織者,為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一節課奠定基礎。要積極汲取其他教師的長處,然后與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詳細的對比,去發現自身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接著再以全面革新的理念來不斷地進行嘗試和探究,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關注的是,教師的聽課需要多元化,也就是說,教師需要仔細聆聽自己所任教科目的課例,同時還需要積極主動地去聆聽其他學科教師的講課,進行跨學科聽課學習,最后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情況下不斷豐富與提升自己的課堂效率,為實現高效課堂做好充分的準備。
針對一些老師存在重聽輕評、敷衍了事、平淡膚淺、面面俱到、以偏概全等問題,課題負責人就此組織全校教師開展專題培訓活動,讓全校教師認識評課是課堂高效管理的主要內容之一,教師不僅要對自己的課堂進行深入反思和真實評價,同時也需要主動去對所聽課程進行全面有效的總結,然后在進一步總結的過程中為他人以及自己的高效課堂提供更多的資源。為此課題負責人還引導教師運用三二模式及時肯定亮點、指出不足、提出建議進行點評,同時指出評課包括七大板塊內容:是否符合《課程標準》要求、是否體現學科特點、是否達成教學目標、是否個性化處理教材、教學思路是否清晰、教學內容是否豐實、學生學業水平是否得到發展與提高等。
按照國家“雙減”政策要求,減輕作業負擔是主旨要義。馬嶺小學組織開展作業設計培訓,及時更新理論,各年級各學科開展微型課題研究,提倡教師從單純布置作業走向二次開發教材練習,調整、補充、自選、改編、教師自編、師生共編作業,實現作業有趣、有效、有料。馬嶺小學建立了作業集體教研制度和作業公示制度,根據不同班情、學情設計了基礎鞏固型、能力發展型、探究拓展型、實踐創新型等不同層次作業,探索“基礎+拓展+彈性+個性”等多種模式分層作業。
針對生源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差異大、課堂中拖拖拉拉不完成、培優補差在課堂中很難落實、學生缺少自覺訂正習慣的實際情況,馬嶺小學教師做到:及時改,抓牢基礎;及時講,夯實基礎。作業設置由統一作業變成分層作業,落實培優幫差;批改方式由課后批改變成課堂走動批改,盡量用好每一分鐘,給基礎欠缺的學生多一些幫助;作業評價由等級換成積分,引進激勵機制,給予每位學生梯級進步的機會;評講作業由個體效率變成團隊效率,課堂中及時找出共性問題,進行針對性分析,節約教師單獨評講時間,大面積提高作業輔導效率。
綜上所述,在構建“五個實”課堂教學模式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解讀“五個實”的主要內涵,并在此基礎上來進行詳細落實,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課堂學習效率的提升,實現教學相長。
教學模式的生命力在于落實和實踐。為此,馬嶺小學組織教師學習《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和《課程標準》,圍繞“五個實”的主要內涵來構建新的綜合評價體系,以確保“五個實”教學模式能有效落實,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融入課堂教學、自我評價中,讓學生成長過程得到全面關注。
一是改進結果評價。在課堂教學管理的過程中,改進結果評價,在關注分數量化的基礎上來進行等級評價,累加積分,讓學生對自己在課堂學習中的表現有更全面的認知,進而能夠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性,為其在課堂中獲得綜合能力的提升提供前提。二是強化過程評價。在關注結果,或者關注某一個點的基礎上來進行過程評價的強化,比如,馬嶺小學在進行小學課堂教學管理中,要求教師需要關注學生體驗美的內涵的過程,并針對其中的具體表現進行關注和評價,最終促使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科的核心要素,進而逐漸形成核心素養。三是探索增值評價。教學效果如何最終要體現在學生身上,因此必須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對學生學業成就進行評價的基礎上來進行道德、身體、心理等方面的評價,在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中,引導學生進行學科的學習,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課堂學習結果,也需要充分關注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所獲得的關于道德、身體、心理等方面的進步。
“五個實”課堂評價體系的構建需要和新課標中的評價要求進行有效的融合,這樣才能夠讓評價更符合國家教育改革以及學生成長的需要,才能夠讓課堂管理效率在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中得到全面有效的提升。
經過實踐后,馬嶺小學在“五個實”課堂教學管理研究中取得較好成效的同時,仍有一些方面需要深化和思考:一是需教育教學理論深度的支撐;二是要借力教育專家領導來充實研究;三是團隊教研新模式有待在全校各學科全覆蓋;四是持續挑戰新入職新調入教師的專業能力。
今后,馬嶺小學將依據《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立足新課標、新教材,基于核心素養,破除課堂教學管理難題,相信不斷健全的“五個實”課堂教學管理模式必將成為馬嶺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和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