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梅 劉華 徐敏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要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在二十大報告中,再次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從兩次表述看,我國已經再次明確,將積極應對老齡化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2020年,民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九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實施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導意見》,首次從國家層面對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制定了工作任務,并給出了深入的指導意見,由此帶來的聯動效應將惠及數以百萬計的老年人家庭。
實現居家養老,老人居家生活的安全、便利、舒適的居住環境則是構建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基礎和前置條件。根據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情況,推行的養老模式是“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居家養老占據主要地位,這就意味著大部分老人選擇既有住宅為居所,通過家庭照顧和社會化服務支持來安度晚年。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大約有30%的65歲以上老人發生跌倒,15%的65歲以上老人跌倒2次以上,每年有將近30余萬人因跌倒死亡。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4000萬余老人跌倒,其中一半發生在家中。全國疾病監測系統的統計顯示,跌倒已經成為65歲以上老年人傷殘失能、傷害死亡的第一因素。在老年人家中跌倒案例分析中發現,身體因素造成跌倒的比例僅占15%,居家環境因素造成跌倒的比例高達85%。因此,實施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根據失能程度及年齡確定改造方案,重點解決老年人在如廁洗澡、起居行走、康復護理等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做到先施工改造,再配置輔具,讓必備功能的生活設施更加安全、便利。
現有老年人住宅大多數是按照中青年或健康人群居住需要設計的,未考慮到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起居的特殊需求,存在著諸多不適老的弊端。伴隨身體機能的改變,身邊環境已經逐漸不適合老年人的身體條件和行為習慣,造成意外事故的屢屢發生。對老年人現居住的住宅進行適老化改造,改善老年人居家養老條件是迫切需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一、鹽城市適老化改造的現狀
近年來,鹽城市堅持把打造“鹽年益壽”養老服務品牌作為實施民生幸福工程的重要內容,強化制度設計,統籌整合資源,創新發展路徑,加大多元投入,以居家養老為主體的城鄉養老服務保障體系逐步建成。先后出臺《鹽城市“十三五”養老服務業發展規劃》和《鹽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管理辦法》等文件。在適老化改造方面,重點支持特困人員、城鄉低保對象、低收入家庭等經濟困難人群中的高齡、失能、重度殘疾的老年人家庭,對困難及高齡老人居住環境進行適老化改造,政府補貼標準3000元/戶。近三年,累計投資25.8億元,全市共整治老舊小區255個,鹽城市高質量統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城市人居環境和功能品質得到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二、鹽城市適老化改造面臨的困境
(一)政府購買服務為主,市場化程度低
在中國傳統儒家觀念影響下,居家養老仍將是我國最主要的養老方式,目前鹽城市對適老化改造,特別是家庭適老化改造的認知尚低,大多數市民甚至將適老化改造視為普通的“家庭裝修工程”。對如何進行家庭適老改造認識不足,一時難以接受適老化改造。因而產生消費者不愿意買賬及政策難以落地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家庭適老化改造行業的發展,導致市場仍以政府購買為主。
(二)適老化改造認知不足,需求方和支付方錯位
家庭適老化改造的目標對象是60歲以上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以及70歲以上的老年人家庭。雖然大部分老年人對老年用品具有較強的需求,但由于適老化改造的宣傳力度不大、供求信息不對稱、市場化商業供給匱乏,造成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員在認知適老化改造的重要性方面,缺乏良好的渠道和平臺。因此,在沒有政府補貼的前提下,老年人自費進行適老化改造的積極性和動力并不高,因而造成支付改造的意愿和能力都不強,如果家庭適老化改造主要是由政府埋單,遠不能覆蓋當前的適老化改造需求。
(三)改造內容缺乏針對性 ,功能性和舒適性有待提升
目前,多數服務機構設計的居家適老化改造方案還比較粗糙,從改造內容看,適老化改造主要包括硬件設施環境改造、康復輔助器具適配及智能安全監控設備的安裝等。但是,目前我國適老產品供給和服務不足,市場機制尚不健全。特別是適老化科技產品數量和種類較少,尚未完全覆蓋老年人的所有需求,產品供需對接不暢,專門服務老年人的適老化市場還未形成。目前我市的適老化改造是由政府主導、社會組織運營,市場的參與度仍然偏低。政府提供的產品服務主要是以兜底或普惠保障為主的標準化產品,導致的結果就是產品的功能性和舒適性方面存在不足。
(四)市場標準缺失,改造效果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
目前,鹽城市通過政府出資或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出資的方式,針對經濟困難、空巢的極少數老年人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在既有住宅適老化改造實踐上,開展的項目并不全面,并且由于居家適老化改造項目基本上屬于政府采購服務,有關部門和服務機構普遍以老年人的滿意度作為適老化改造的評價標準,因此,導致了尚未在政策層面上形成適老化改造的統一市場標準。統一標準的缺失導致了改造效果的評估與安全性方面存在不足。
三、其他城市適老化改造的寶貴經驗
(一)上海市一戶一策,精準施策
上海市根據老年人身體狀況、養老服務需求、居住環境特點等,科學評估老年人家庭的改造需求,依據評估結果堅持“一戶一策”確定改造方案,明確具體改造項目、改造標準和補助方式等內容。一是分層分類,適度普惠。采取“政府補一點、企業讓一點、家庭付一點”的分擔機制,適度建立普惠的階梯式補貼制度,政府兜底保障經濟困難老年人家庭,適當加大對基本養老服務對象、高齡、退役軍人、見義勇為人員、烈士家屬老年人家庭的改造扶持力度。二是市場驅動,統一監管。整合政府、市場、社會、家庭等各方資源和力量,引導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進行居家適老化改造,激發市場活力,鼓勵市場主體積極研發應用適老化產品、提供適老化改造服務,采取統一服務清單、統一服務管理平臺、統一改造流程的監管模式,營造健康有序的適老化改造消費市場。
(二)廣州市積極發揮社工作用,搭建資源矩陣平臺
廣州市積極發揮社工為民辦實事、推動共同富裕的作用,精心策劃、積極開展適老化改造項目,著力提高社區困難老人的生活質量,為他們打造一個暖心、舒心、放心的居家港灣。一是積極申報公益創投,實現適老化改造“點”上的突破。據統計,在第八屆廣州市社會組織公益創投項目中,共有5家社工機構獲得合計70.8萬元的居家適老化改造項目資助,為減少老人居家風險、優化居家養老環境提供有力的啟動資金支持。二是打造多元互助團隊,增強適老化改造“線”上的韌性。當地社工立足于解決社區民生問題,搭建共建聯盟平臺,組織社區黨員、在職黨員參與加裝扶手項目的征求意見、公益募捐、施工監督、居民矛盾調解等環節,著力參與解決民生問題。
四、鹽城市適老化改造相關建議和對策
(一)政府培育市場,多元社會力量參與
從廣州、上海的經驗來看,要制定激勵政策,鼓勵專業化服務團隊、研發團隊、建筑設計、金融服務等多方社會力量參與老舊住宅的改造。而現階段家庭適老化改造以政府購買服務為主,按照發達城市發展經驗,鹽城市未來的改造項目會逐漸面向市場,形成“市場化購買為主,政府服務為輔”的機制。政府作為市場的引導者和監督者,參與家庭適老化改造主要是履行社會保障職能,以較為經濟的方式覆蓋最廣大的托底老年群體為目標。隨著老齡化率加深,家庭購買意愿會逐步形成,將會迎來廣大的市場客戶群。因此,就會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產業體系。普惠保障市場由政府購買為主,中高端生活品質提升市場將由市場主導,形成梯次化、差異化的市場需求,多樣化需求會催生多層次供給。
(二)抓住市場空間,開發多元化的融資渠道
從上海的經驗來看,除制度保障和多元合作,適老化改造工作的推進必須有充足的資金保障。家庭適老化改造支付端未來要面向老年家庭,包括老年人支付和子女支付。現階段適老化改造市場端主要針對老年群體,嵌入在房屋裝修服務中。但作為老年群體非剛性需求,只是作為裝修的可選項之一,付費意愿相比醫療等剛性服務較低。因此,未來家庭適老化改造的融資渠道需進一步擴大,除挖掘老年群體需求外,還要探索子女的“孝心經濟”,緊抓子女不在身邊,關懷父母居家安全的需求,在營銷渠道、市場宣傳、客群對象方面,從老年客群到其子女,覆蓋整個老年家庭。
(三)基于物聯網,推動養老服務數字化發展
開展“科技+養老服務”行動,依托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大數據等手段打造智慧養老服務體系。加快互聯網與養老服務深度融合,匯聚線上線下資源,精準對接養老服務需求和供給,創新服務模式,豐富服務內容,為老年人提供“點單式”就近就便的養老服務。實現個人、家庭、社區、機構與養老資源的有效對接和優化配置,提高養老服務的便捷性和針對性。依托市級養老服務智能監管平臺,建立全市養老服務數據信息共享平臺,實現服務保障、資金監管、安全管理等基礎信息的分類分級互聯共享。
(四)積極出臺技術標準,規范市場服務
現階段處于行業發展初期,家庭適老化產品種類和型號較多,存在著設計和建設標準不統一的現象,標準不同,導致老年群體難以在多種多樣的產品中選擇適合自己身體情況和居室特點的產品。體現“以人為本、因人而異”的原則,實現“專業化”和“個性化”的統一是未來家庭適老化改造的商業模式之一。專業化產品是基礎,但每個老年人家庭居住環境、居住習慣、身體情況不同,家庭適老化改造需要針對每個老年家庭的不同情況進行產品的適配,這對家庭適老化服務提出了要求。僅提供產品,難以滿足每個老年家庭的差異化需求,導致產品購置后安裝、售后出現問題,因此需要搭建服務團隊,從上門評估、產品選擇、適老化改造設計、配裝工程到售后服務,一整套的服務流程,才能保證適老化產品的適用性。
(作者單位:1.鹽城產教融合發展研究中心智庫 2.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杜梅,1967年出生,女,江蘇淮陰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和教學管理。
基金項目:2022年度鹽城產教融合發展研究中心智庫立項課題“數字背景下鹽城養老服務產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