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晶 陸洲 林家棟 路琪
摘? 要? 提出基于勝任力模型的文職教員勝任力提升策略,構建文職教員崗位勝任力KCC洋蔥模型,并將該模型貫穿文職教員培訓體系的全過程。最后,在理論方面采用層次分析法驗證本文提出的培訓體系的可行性;在實踐方面應用于某學校2021年度文職教員培訓中。結果表明,基于KCC洋蔥模型的文職教員培訓體系能有效提升文職教員崗位勝任力。
關鍵詞? 文職教員;勝任力模型;培訓體系;洋蔥模型
中圖分類號:E251.3?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3)13-0032-06
0? 引言
“教之本在師。”師資隊伍建設直接決定人才培養質量。士官職業技術教育教學質量取決于教員隊伍的整體素質。隨著軍隊調整改革,大量地方社會人才通過層層篩選,進入士官學校成為教員(以下稱其為文職教員)。文職教員作為教員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崗位勝任力對士官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1]。
因此,如何提升文職教員的崗位勝任力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提升文職教員崗位勝任力常采用的方法是文職教員自學或院校組織專門業務培訓。其中,院校組織專門業務培訓是快速提升文職教員崗位勝任力的方法。
故本文針對目前文職教員培訓體系進行研究,在對傳統文職教員培訓體系的研究上,提出基于勝任力模型的文職教員培訓體系。本文基于行為事件訪談法(BEI)[2-3]和問卷調查法[2-3] 構建文職教員崗位勝任力模型—KCC洋蔥模型。
首先,對軍隊院校從事文職教員工作的人員進行訪談,了解文職教員這一職業特點和崗位勝任力相關要素;其次,通過問卷調查進一步分析文職教員崗位需要的具體顯、隱性要素;最后,綜合文職教員訪談和問卷調查結果,分別從素質、知識、能力三個維度,凝練文職教員崗位勝任力需要的八個要素,即政治素養、軍事素養、教員品質、教育理論、專業知識、信息化知識、教學能力、科研能力等。
1? 基于勝任力模型的培訓體系
崗位勝任力,又被稱為崗位任職力,其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學麥克利蘭于1973年在《測量勝任力而非智力》中提出,他將其定義為一個個體滿足某個崗位及組織環境需要的顯、隱性行為特征,顯性行為特征包括一個人在某個崗位上需要的知識與技能;隱性行為特征則主要包括勝任某一崗位需要的個性特征、任職動機及其價值觀等。勝任力模型是勝任力理論應用的關鍵環節,一般可分為專用勝任力模型和通用勝任力模型[4]。前者是針對某一特定崗位需要的崗位任職能力,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個異性;后者是能夠適用多種崗位的具有通用性的勝任力模型。目前,常用的勝任力模型是冰山模型和洋蔥模型。冰山模型是利用一座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形象表示某一崗位需要的特征要素,“冰山以上”稱為顯性特征因素,如知識、技能等,一些容易被觀察、評定,或者通過學習、培訓即可提升的能力素質;“冰山以下”稱為隱性特征因素,如個人品質、動機等不易被察覺、隱藏在個體內在的能力素質,但這種不易察覺的能力素質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個體的崗位勝任力。洋蔥模型則是用洋蔥的層層包裹、遞進來表示個體對某一崗位勝任力的能力素質,越向內層,越難以評價和習得,表達崗位勝任力的個體隱性因素。構建基于勝任力模型的培訓體系,首先應構建受訓者的崗位勝任力模型,通過對受訓者在培訓中要達到的崗位勝任力進行界定;其次,將其崗位的分析理念貫穿培訓需求分析、培訓目標設定、培訓計劃實施等傳統培訓體系的經典流程[5]。基于勝任力模型的培訓體系不僅能夠使用人單位實現培訓目標,也能夠滿足員工個人的崗位需求,增強培訓的積極性。
2? 基于勝任力模型的文職教員培訓體系構建
2.1? 文職教員崗位勝任力模型——KCC洋蔥模型
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曾在就職演講中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從中我們能夠知道一流的師資隊伍是學校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學校培育高質量人才的關鍵條件。本文利用行為事件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首先,通過訪談獲知文職教員的基本情況(所學專業、從教時間、崗位職責等方面)、BEI核心內容(分析崗位具體成功或失敗事件)、半結構化訪談等訪談內容獲得文職教員崗位勝任力辭典;其次,編制針對性的問卷,提煉文職教員崗位的核心因素;綜合訪談和問卷結果進一步分析文職教員崗位的顯、隱性因素,構建基于“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崗位勝任力模型,這三個維度其顯性逐漸減弱,隱性逐漸增強。文職教員是高校教師隊伍中的一員,因此具有教師應有的通用性崗位勝任力,但因文職教員服務人群是部隊人員,又表現出這一崗位不同于一般教師崗位勝任力的能力。綜上,構建文職教員崗位勝任力模型——KCC(Knowledge—Competence—Capacity)洋蔥模型,如圖1所示。
模型基于文職教員“知識—能力—素質”三個維度崗位勝任力需求,提煉出文職教員這一崗位要素,具體包括專業知識、教育教學理論、信息化知識、教學能力、科研能力、政治素養、軍事素養、教員品質等八個核心要素,下面針對KCC模型中文職教員的能力素養進行詳細闡述。
2.1.1? 知識(Knowledge)
在文職教員崗位勝任力KCC洋蔥模型中,知識(Knowledge)最具有顯性特點,很容易通過學習、培訓等方式獲得大幅度的提升,其包括文職教員崗位需要的專業知識、教育教學理論和信息化知識。通過問卷結果,如圖2所示可知,文職教員絕大多數來自非師范類院校,而且大部分文職教員所講授的專業與在學校期間攻讀的專業有一定的出入。此外,新媒體的不斷發展,涌現出一批圖片、文字處理軟件,掌握這些信息化手段有利于提升文職教員的教學效果。
2.1.2? 能力(Competence)
在文職教員崗位勝任力中具有顯性和隱性的雙重特點,能夠通過學習獲得相關理論知識,但需要一定的時間的沉淀才能更好地將其應用于文職教員實際的教學中,文職教員崗位勝任力包含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這兩種能力是文職教員最想提升的三個能力中的兩個,其問卷調研結果如圖3所示。
教學能力是文職教員崗位最需要的能力,充分表現在教案編寫、板書設計、教學互動、語言表達等實際教學的方方面面;科研能力是文職教員在專業領域內不斷學習,掌握前沿的專業知識技術,一方面能夠更新講授內容,另一方面通過研究實戰、研究裝備等,將其與專業領域融合,能夠提升文職教員的實戰化教學能力。
2.1.3? 素質(Capacity)
在文職教員崗位勝任力KCC洋蔥模型中,素質(Capacity)是文職教員最具隱性特質的因素,其很難通過一些課程的學習得到提高。文職教員的素質主要包括政治素質、軍事素質及教員自身素質。政治素質是士官學校教員最基本的素質,也是保證軍隊政治方向的重要條件。習主席指出:“軍隊院校培養的人,在政治上不能有半點偏差,要把政治建軍要求落實到辦學治校的各方面和全過程”。這就要求文職教員應具備符合育人需要的政治素質,堅定政治信仰。軍事素質關系軍事的成敗,士官學校服務的對象是部隊人員,因此,文職教員熟悉部隊實際是其必修課程,要做到充分了解部隊的宗旨使命、人才需求等情況,培養軍事作風。教員自身品質和行為能夠在無形中影響學員,這就要求文職教員能夠為人師表、嚴謹治學、崇尚榮譽、勇于擔當、敢打敢拼,用自身品質和行為積極影響學員。
2.2? 文職教員培訓體系對比
基于勝任力模型的文職教員培訓體系,通過對受訓的文職教員在培訓中要達到的關鍵崗位勝任力進行界定,將文職教員崗位勝任力要素的分析理念貫穿培訓需求分析、培訓目標設定、培訓計劃實施等傳統培訓體系的經典流程。基于勝任力模型的文職教員培訓體系是傳統文職教員培訓體系的改進和完善,傳統文職教員培訓體系如圖4所示。
基于勝任力模型的文職教員培訓體系如圖5所示。首先,分別對士官學校文職教員教學能力一般者和教學優秀者進行BEI訪談,獲得文職教員崗位勝任力辭典,大致劃分文職教員崗位勝任力的顯、隱性因素。其次,在問卷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該崗位需要的顯、隱性行為特質,分別從“知識—能力—素質”三個維度提煉各維度需要的核心要素,從而構建文職教員崗位勝任力KCC洋蔥模型。再次,結合士官學校文職教員實際情況,分析文職教員培訓需求、文職教員崗位勝任力核心要素培訓目標和培訓內容。最后,利用文職教員崗位勝任力KCC洋蔥模型對培訓結果進行針對性的效果評估。在整個文職教員培訓體系中,文職教員崗位勝任力KCC洋蔥模型始終貫穿全過程,基于勝任力模型的文職教員培訓使得文職教員能夠更好更快地融入士官學校,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適應士官學校的教學。
通過兩種體系框圖的對比可發現:兩者在結構上大體相同,不同之處在于,首先,勝任能力模型構建和應用要求士官學校進行文職教員培訓時,改變傳統培訓的方式方法,開發新的培訓樣式,更具針對性地提升文職教員的崗位任職能力。傳統培訓體系是以工作崗位分析為基礎,這樣培訓內容僅局限在知識和能力層面,而勝任力模型的建立,不僅在知識和技能層面上對文職教員崗位勝任力進行分析,同時也考慮個體特質等隱性因素,從而用一種更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得培訓體系更加完善和全面,更具針對性。其次,在培訓方式上,傳統培訓方式多采用授課法直接傳授崗位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受訓者不僅接受能力差,而且培訓的效果也不明顯。采用基于勝任力模型的培訓體系,考慮其個體特質等隱性因素,將會更注重受訓者的感受,以此為參考確定培訓方式,無形中改變受訓者的行為態度,提升崗位需要的技能和知識。
3? 基于勝任力模型的文職教員培訓計劃實施
基于崗位勝任力模型的文職教員培訓采取長期量化動態反饋機制,首先,該機制依據文職教員崗位勝任力KCC洋蔥模型的各要素,合理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和安排;其次,依據計劃安排對文職教員組織在崗培訓;再次,依據相應的課程安排和計劃組織培訓考核;最后,依據培訓效果、訪談等方式對培訓計劃的具體安排進行量化調整,使調整后的計劃更適應軍校文職教員崗位勝任力的生成。基于崗位勝任力模型的文職教員培訓采取長期量化動態反饋機制,如圖6所示。
該培訓機制遵循理實一體的原則,以“理論—實踐—理論”形成閉環。首先,基于崗位勝任力模型制定相應培訓方案。采用問卷調查、訪談的方式了解文職教員的個人想法,并結合院校的發展理念和發展規劃,制定培訓方案。其次,按照既定的培訓方案實施,培訓過程可采用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例如一些教育教學理論、信息化知識、專業知識等內容可利用中國大學MOOC、軍事職業教育平臺等網上開放課程進行相應知識學習,線下主要采取專題授課、研討交流等方式,提升更內在的崗位勝任力。再次,培訓結束后采用柯氏四級評估對文職教員的培訓效果進行評估。分別從反應層、學習層、行為層、結果層等四個層面進行評估。最后,結合培訓后的個人和院校情況進行反饋,從而修正培訓計劃中各任職能力的占比,使培訓實施計劃更貼近文職教員的實際情況。在具體培訓計劃制訂時從知識、能力和素質等三個方面對培訓內容進行考量。如某士官學校在2021年度文職教員崗位培訓中基于崗位勝任力模型制訂文職教員培訓計劃。
3.1? 知識方面
基于勝任力模型的文職教員培訓計劃在提升文職教員崗位知識能力中,應利用中國大學MOOC課程在線平臺,充分發揮文職教員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學校首先篩選適合文職教員學習的教育教學理論課程、信息化課程等,如國家精品課程《微課設計與制作》、華南師范大學《教育心理學》、陜西師范大學的國家精品課程《現代教育技術》等都是優質的線上學習資源。然后針對培訓人員組建課程小組,對文職教員的學習時間進行監督。對于專業知識,不同專業要求的專業知識不同,士官學校可要求受訓人員自選與講授專業相關的在線課程進行學習,補足自己的“一桶水”。
3.2? 能力方面
首先,在文職教員實際培訓過程中,理論知識可學習在線課程,如陜西師范大學的國家精品課程《現代教育技術》《課堂問答智慧與技術》《課堂管理的方法與藝術》,以及北京大學的國家精品課程《教師如何做研究》等。其次,士官學校要有針對性地組織文職教員的實踐內容,如寫板書設計專項練習、圍繞“一堂課”進行說課、教學設計準備、教學試講練等,以及通過評比增強受訓者的競爭意識,從而促進其能力的提升。
3.3? 素質方面
針對文職教員的素質方面的培訓,士官學校可采取講座、參觀、小組討論等開放式的培訓方法,講座方面可聘請院校知名的學者教授開展專題講座,如《做教書育人的有心人》《熱愛教師崗位,努力成為合格教員》《以站好講臺為天職》等,面對面地溝通交流,幫助文職教員樹立正確的崗位動機;到革命紀念館、博物館等參觀見學,通過實地參觀去感受黨史軍史的事件,幫助文職教員更好地堅定理想信念;討論交流形式則是通過同齡人之間思想的碰撞,彼此影響彼此進步,從而促進其成為更好、更優秀的軍校教員。
4? 基于勝任力模型的文職教員培訓效果驗證
4.1? 理論驗證: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文職教員培訓方案選擇
層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即AHP)是美國運籌學家薩蒂于20世紀70年代初在充分研究人類思維過程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一種系統分析與決策的綜合評價方法,是一種解決多目標的復雜問題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決策分析方法。該方法首先構建遞階層次結構,將難于量化的定性判斷轉換為可量化重要度的比較,將復雜問題的決策分解為多個影響因素,再將這些因素按支配關系形成遞階層次結構,通過兩兩比較的方法確定方案間相對重要的總排序。由于文職教員培訓方案的選擇具有諸多影響因素,因此,層次分析法在文職教員培訓方案的選擇上具有很好的適用性。具體如下。
4.1.1? 建立層次結構模型
將決策的目標、考慮的因素(決策準則)和決策對象按照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分為最高層、中間層和最低層,繪出層次結構圖,如圖7所示。
最高層:決策的目的、要解決的問題。
最低層:決策時的備選方案。
中間層:考慮的因素、決策的準則。
對相鄰的兩層,稱高層為目標層,低層為因素層。
4.1.2? 構造判斷矩陣
層次分析法中構造判斷矩陣的方法是一致矩陣法,即:不把所有因素放在一起比較,而是兩兩相互比較;對此采用相對尺度,盡可能減少性質不同因素相互比較的困難,以提高準確度。構建矩陣不同標度的含義如表1所示。
構建文職教員培訓方案的判斷矩陣:
這個矩陣為準則層中的8個因素對目標層的O的成對比較矩陣,即C1、C2、C3、…、C8相對于O的權重分析。
4.1.3? 計算權重,進行一致性檢驗
對應于判斷矩陣最大特征根λmax的特征向量,經歸一化后記為W,W的元素為同一層次元素對于上一層因素相對重要性的排序權值,這一過程稱為層次單排序。
為了衡量一致性指標CI的大小,引入隨機一致性指標RI(RI取值如表2所示),定義一致性比率:CR=CI/RI。一般認為一致性比率CR<0.1時,認為C的不一致程度在容許范圍之內,有滿意的一致性,通過一致性檢驗。可用其歸一化特征向量作為權向量,否則要重新構造成對比較矩陣C,對Cij加以調整。
4.1.4? 層次總排序及其一致性檢驗
計算某一層次所有因素對于最高層(總目標)相對重要性的權值,稱為層次總排序。這一過程是從最高層次到最低層次依次進行的。
P層的層次總排序,即P層第i個元素對總目表的權值為:
P1:C1P11+C2P12+…+C8P18
P2:C1P21+C2P22+…+C8P28
式中,C層m個因素C1,C2,…,Cm,對總目標O的排序為c1,c2,…,cm。P層n個因素對上層C中因素為Cj的層次單排序為p1j,p2j,…,pnj(j=1,2,3,…,m)。
4.1.5? 實驗結果
方案層對目標組合權重向量{0.457,0.543}。從結果上來看,采用基于崗位勝任力的培訓模型具有較高的權重值,理論驗證結果表明:基于崗位勝任力模型的文職教員培訓體系更具有優越性。
4.2? 實踐驗證:對比采用勝任力模型的培訓
自模型提出后,實踐于某軍校2021年度文職教員培訓體系中,培訓結果與2020年度未采用勝任力模型的培訓方式進行比較,如表3所示。其結果表明:基于勝任力模型的文職教員培訓具有更好的培訓效果。
從兩年結果對比上來看,2021年度的優秀率、良好率和中等率均高于2020年度文職教員培訓成績,同時,2021年度的不及格率明顯低于2020年度的不及格率,這也表明基于勝任力模型的文職教員培訓體系有很強的實踐意義。
5? 結束語
基于勝任力模型的文職教員培訓體系能夠幫助士官學校實現對文職教員的培訓目標。對文職教員進行培訓是士官學校為了培育人才及滿足學校教學任務需要,對文職教員進行的有計劃、有目的的培養活動。
首先,培訓實際上是士官學校在教育教學上的人力投資活動,考慮“投資”回報,制定符合士官學校發展方向與戰略實施的合適培訓目標是文職教員培訓活動的首要環節和關鍵環節。引入文職教員崗位勝任力模型,在文職教員崗位勝任力和培訓效果之間建立聯系,制定培訓目標,使培訓更具有針對性地培養符合士官學校需求的人才。
其次,能夠幫助文職教員滿足崗位需求,提升文職教員培訓積極性。
通過優秀教學者具備的勝任力要素客觀評價和行為描述,文職教員能夠明確自身想要成為一名優秀教員的差距在哪里,從而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主動去學習,積極參與學校的文職教員培訓計劃,不斷提升自身能力,縮短差距,實現文職教員的職業發展目標。
以未來發展的眼光看,基于勝任力模型的文職教員培訓體系的建立還能夠為士官學校文職教員的培訓工作提供新的方向和新的標準。文職教員勝任力模型的構建是根據士官學校內涵式發展、教學任務需求,綜合優秀教員和教學相關的勝任特征分析完成的,這樣的培訓體系更科學,培訓結果更符合士官學校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符合士官學校內涵式發展中的“以人為本”原則。
6? 參考文獻
[1] 楊國麗,郭錄山,蔡曉紅,等.文職人員對軍隊院校教員隊伍建設的影響[J].考試周刊,2016(70):17.
[2] 譚綺薇,張建華.淺析勝任力模型的構建方法和運用[J].現代醫院,2018(12):1755-1757.
[3] 馮明,尹明鑫.勝任力模型構建方法綜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7(9):229-230.
[4] 江帆,張春良,王一軍,等.基于勝任力模型的教師教學管理[J].教學研究,2015(6):43-46.
[5] 幸欣,陳俊國.軍隊院校非現役文職教員崗位任職能力提升策略相關研究[J].重慶醫學,2017(1):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