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朝紅 馬早明
摘? ?要:教育技術計劃是新加坡基礎教育數字化的最新戰略規劃。該計劃著力從頂層規劃、推進機制、經費支持三個方面構筑保障體系。在實踐舉措上,該計劃通過配備數字學習設備、建立數字學習空間和應用自適應學習系統助推學生的個性化自主學習;通過推進電子教學法助力實現數字技術條件下賦能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教學新范式;通過實施數字形成性評價、數字化校本評價和數字化全國性考試等方式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數字化評價體系。從發展經驗來看,教育技術計劃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推進教育與技術的和諧融合、數字化平臺開發與應用的平行推進、政策設計與細節管理的有效融通,為新加坡基礎教育數字化轉型構建了新坐標。
關鍵詞:新加坡;教育技術;電子教學法;數字學習;學生學習空間
中圖分類號:5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DOI:10.3969/j.issn.1672-1128.2023.10.002
新加坡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功,與其高度重視基礎教育質量的提升密不可分。長期以來,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將先進教育教學技術融入基礎教育全過程,伴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內涵得以不斷豐富和深化,推動了教學和學習方式的深度變革。新加坡從1997—2020年間先后推出四期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Masterplan for ICT-in-Education,MP1-MP4),技術背景也逐步實現了從信息化向數字化的轉型邁進,其第四期發展規劃(2015—2020年)更是為培養“為未來做好準備和負責任的數字化學生”奠定了有益基礎[1]。作為接續性計劃,2019年新加坡教育部將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更名為教育技術計劃(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描繪了2020—2030 年未來十年的基礎教育數字化發展愿景,通過引導中小學技術生態系統和關鍵數字學習平臺的發展,持續完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范式[2]。
一、新加坡教育技術計劃的保障體系
新加坡致力于打造有效服務教育技術計劃發展的綜合保障體系,不僅通過制定頂層規劃為其提供宏觀指引,還從管理體制和建設力量出發構建推進機制,并在經費支持方面兼具穩定投入與重點資助的雙重特點。
(一)頂層規劃:描繪愿景與明確要素
新加坡教育部極為重視基礎教育數字化戰略發展的頂層規劃,希望通過描繪發展愿景和明確促成要素等舉措為教育技術計劃的順利實施提供有效的宏觀指引。
第一,描繪基礎教育數字化發展愿景。教育技術計劃提出,2020—2030年,數字技術將大力強化中小學生的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和協作性學習,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學生自身、教師、學校也將承擔新的角色。其中,學生作為面向未來的數字化學習者,內在學習動機將得到增強,并能獨立管理和監督自我學習。教師將成為學生數字學習體驗的設計者和促進者,在學習體驗的設計方面,教師可設計賦予學生學習能力的物理和虛擬學習環境并定制教學以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學校將構建學生能隨時隨地學習的響應式環境,為此,一是采用以學生為中心并響應變化的教育技術規劃流程;二是開發支持無縫學習的學校環境,重新構想學習空間以豐富課堂以外的學習互動。
第二,明確基礎教育數字化促成要素。新加坡注重通過教師、家長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等主體的積極作為,促成教育技術計劃的預期結果。一是提升教師的數字化教學能力,推行電子教學法,培養教師分析、解釋學生學習和評估數據的能力,從而制定干預措施,并不斷改進增強學習體驗的設計;二是加強網絡健康和網絡安全教育,增強師生的數字安全和責任意識;三是加強學校與家長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伙伴關系,除采取措施鼓勵學生家長積極參與外,還應建立行業合作伙伴和社區利益相關者網絡,以提供真正的學習機會并解決所有學校的數字包容問題;四是創建響應式結構和流程,在發展策略上,構建響應迅速的學校環境,使學校的系統和流程不僅能開展傳統教學,還能夠通過數字技術支持個性化和互聯的學習,同時建設未來教室(Classroom of the Future, CotF),將敏捷方法(Agile methodology)的精神和原則融入教育技術計劃的設計和治理結構中,以支持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范式。
(二)推進機制:集權管理與多元共建
中央集權制的國家管理系統造就了新加坡穩定的社會環境,而對教育技術計劃建立“自上而下”的管理體制也成為教育集權管理的必然產物。新加坡教育部負責相關法律法規和發展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同時統籌資源投入以提升發展條件。教育部教育技術司牽頭實施該計劃的總體規劃,下設教育技術發展科、信息通信技術培訓科、基礎設施建設科等分支機構。其中,教育技術發展科推薦可引入學校課程的新型教育技術,信息通信技術培訓科在學校推廣新技術并指導協助教師課上應用,基礎設施建設科負責數字化基建規劃和項目實施。各部門按要求定期會面,匯報最新進展并針對各自領域難題商討應對策略。
同時,教育部重視與各利益相關方的合作伙伴關系,積極構建多元共建機制。首先,多管齊下鼓勵學生家長的積極參與,通過利用多種宣傳溝通渠道,提高家長對數字素養培養工作以及數字技術支持學習的優勢和風險的認識;通過提供資源和建議,使家長成為學生在家利用數字技術有效學習的“家庭指導”。其次,與社區共建支持網絡,例如圖書館、研究中心、科技活動中心等社區機構都可以成為活躍的社區合作者,以拓展學生的學習時空[3]。再次,培養與國內外科技企業的合作伙伴關系,為教育技術計劃活化技術賦能。例如,與新加坡電信、新加坡ST電子、英國軟件公司Civica、美國惠普等企業開展深度合作。最后,加強與教育研究機構的戰略合作,如推動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等機構開展教育研究,并鼓勵這些研究機構與各中小學校進行戰略對接合作。
(三)經費支持:穩定投入與重點資助
新加坡長期以來將穩定的資金投入視為實現基礎教育信息化和數字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條件。自1997年實施首期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以來,教育部不斷加強經費投入保障,用于學校教學的軟硬件升級和教學創新項目,以及教師的專業化素養培訓。如MP1總體規劃投資20億新元,資金被指定用于購買計算機、學校全面聯網、物理改造、軟件和課件以及教師培訓,每年額外投入的600萬新元用于更換和維護硬件、培訓教師以及為學校開發新的數字資源[4]。從資金撥付方式來看,教育部將大部分資金直接劃撥給學校,賦予學校較大的支配權以提高資金利用效率,但學校必須通過提交年度計劃來規劃資金使用,同時教育部建立專門的問責制度以防止資金的不當使用。
教育技術計劃在賡續上述優良傳統的同時,在經費支持方面也不斷形成新思路和新舉措,尤其傾向于在個人數字教育設備投入上進行重點資助。例如,該計劃倡導學生增加個性化數字學習活動,教育部因此于2020年初啟動了面向中學生的個性化數字學習計劃,提出到2021年底,每個中學生都擁有符合學校規定的個人學習設備,可實現與國家電子學習平臺,即新加坡學生學習空間(SLS)以及其它教育技術聯通使用。目前,個人學習設備包由蘋果iPad、蘋果觸控筆及三年保險服務等五個部分組合而成,增強型售價為857.52新元,要求從政府授權供應商處統一購買,學生可通過個人教育儲蓄賬戶支付。教育部2020—2022年連續三年為每個學生額外提供了200新元的賬戶充值,參加教育部經濟援助計劃的相對貧困家庭學生還可另外申請補貼,最高標準為350新元[5]。
二、新加坡教育技術計劃的實踐舉措
(一)助推個性化自主學習
教育技術計劃主要從推廣應用數字學習設備、建立學生學習空間以及應用自適應學習系統三個方面,著手打造基礎教育數字化學習環境,助推學生的個性化自主學習。
第一, 推廣應用數字學習設備。作為教育技術計劃的子項目,個性化數字學習計劃旨在支持學生使用個人數字學習設備隨時隨地開展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為確保這些設備能夠有效服務學生學習,新加坡教育部資助開發了專門的設備管理應用程序,要求每名學生隨機安裝。該應用程序包含移動設備管理服務、課堂管理服務、使用管理服務三個關鍵服務組件。移動設備管理服務有兩大功能,一方面促進必要的教學應用程序自動安裝,另一方面可有效隔離惡意軟件和有害內容的侵害,保護學生個人設備和移動學習內容的安全。課堂管理服務的核心在于通過“Eyes Up”功能支持教師課上借助屏幕共享和使用痕跡追蹤等操作,對學生個人數字學習設備的使用進行管理和監控,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成效。使用管理服務具有多重功能,一是通過屏幕時間控制功能幫助學校和家長更好地監管學生課外使用設備的時長,二是學校和家長可另行安裝應用程序將設備應用限定在學習服務范圍內,三是通過安全搜索和網絡內容過濾功能保護學生的網絡學習安全。此外,它還嵌入了其它學習應用程序,例如Student iCON為每名學生提供了可以訪問的谷歌工具套件,包括帶有統一域名的電子郵件地址和提供微軟辦公軟件個人使用賬戶的Microsoft ProPlus,還可獲得一個Zoom免費帳戶,享有單次最長40分鐘的視頻會議權限。
第二,建立學生學習空間。學生學習空間是由教育部和政府科技局共同開發的中小學在線學習門戶網站,面向全國學校系統開放,通過提供數字學習資源和交互式學習工具幫助學生建立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新模式。一是提供中小學主要學科優質課程資源的訪問權限。除電子教科書外,還包括視頻、在線作業等資源,使學生能自主靈活地學習,成為“為自己負責”的學習者。二是支持教師的及時指導。通過SLS漸進式測驗(progressive quiz in SLS)、智能指導系統(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等程序,教師能夠監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進行精確干預。三是為學生與同伴及教師進行溝通提供交互式工具。學生可以借助互動思維工具(Interactive Thinking Tool, ITT)以他們喜歡的方式(如繪畫、錄音、文本等)與同伴及教師分享學習成果、討論學習困惑以及交流學習技巧等。例如,尤索夫依薩中學以提高學生STEM能力為目的,專門設計了學生專用小型科學實驗手推車,支持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開展科學實驗,如收集與測量學校周邊的水樣數據,通過互動思維工具展示實驗素材、提出問題、分享發現等[6]。
第三,應用自適應學習系統。自適應學習系統的原理是通過評測了解學生的能力水平,然后基于不同的能力水平推送差異化的學習路徑、課程等。為支持教育技術計劃下中小學生的差異化學習,新加坡教育部與人工智能教育技術研究中心合作開發了新的自適應學習系統,該系統為所有學生提供同一套精心制作和可測試的學習資源,在功能上表現為三個方面[7]:一是個性化學習時間表。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學習速度定制個性化學習時間表,允許速度快的學生持續開展進階學習;二是自動反饋編程(Auto-Feedback Programming)。編程語言加機器學習技術的組合方式可以為學生提供自動反饋,識別學生的錯誤,簡要分析錯誤原因,并提供自行修改提示,此功能對于學習進度較慢的學生而言尤為必要;三是“選擇自我敘事”(Choose Your Own Narrative)功能。系統允許學生按照個人節奏學習,“智能導師”可以通過分析學習表現為學生提供參考性的最佳學習路徑,同時也支持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材料、參考網站乃至評估任務。
(二)推進電子教學法
電子教學法是新加坡2020年啟動的“教育工作者未來技能”的六個實踐領域之一,也是教育技術計劃的首要促成因素。電子教學法是指以學習科學為理論基礎,指導中小學教師利用數字技術設計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教學實踐,創造更具參與性、聯系性和反思性的課堂,以培養面向未來的學習者。為推進教師實施電子教學法,教育部教育技術司發布《電子教學法指南》(Guide to E-Pedagogy),其中的《SLS教學支架2.0》(SLS Pedagogical Scaffold 2.0)進一步明晰了電子教學法的實施框架,指導教師實施促進自主學習的電子教學法。
第一,構建電子教學法實施框架。電子教學法實施流程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設計學習目標。教師從兩個維度進行,一是依據21世紀能力素養、數字素養框架與課程大綱確定學生應當掌握的關鍵概念、技能、態度和價值觀等學習目標;二是依據學習任務確定學習體驗方式。《SLS教學支架》提出習得、協作、討論、探究、實踐、產出六種學習體驗方式,教師可以依據不同的教學任務采用不同方式。第二階段是利用數字技術促進自主學習。教師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依據“激活學習、促進思考和討論、促進學習展示、監控并提供反饋”的四步自主學習流程,選擇適宜的技術設計教學活動;二是充分考慮有效支持學生與內容、同伴、教師、社區等交互的需求,選擇適宜的技術以促進自主學習;第三階段是評估學習效果。教師作為反思實踐者,利用技術收集學生學習的證據,如作品、數據等,以進行課程回顧和改進[8]。
第二,推進電子教學法的具體實施。新加坡教育部初期選取了八所學校進行電子教學法試點,以其中蘭花公園中學數學課“圖形中的角度”(angles within a diagram)習得學習體驗為例,其采用自主學習四步流程實施電子教學法的具體步驟如下。第一步,可視化抽象概念以激活學習。學生登錄SLS,其屏幕上會顯示一個四邊形,學生可以隨意拖動每個角來改變四邊形的形狀和大小,但無論他們如何操縱圖形,結果顯示所有內角之和始終為360度。第二步,教師設置針對性的問題促進思考和討論。學生利用“GeoGebra”等數字工具自主探索問題的答案并使用SLS填入答案,學生通過交互式思維工具可以匿名查看彼此的答案、發表評論或提出問題,匿名使得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更高水平的心理安全感。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就關鍵的學習點引導課堂討論。第三步,教師設置有意義的作業促進學習展示。學生可通過SLS測試工具展示他們對作業問題的理解,并通過SLS交互式思維工具將他們的理解應用于真實世界中的問題。第四步,教師監控并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通過熱圖(Heatmap)實時監控每個學生給出的答案,如果熱圖上滿是綠點,則表示每個人都答對了,課程繼續進行;滿是紅點則表示每個人都答錯了,教師需要重新教授這個概念;如果大部分是綠色,有一些紅點,說明有部分學生需要輔導,教師能知道他們是誰并進行相應的干預[9]。電子教學法通過加強學習互動、促進自主思考和討論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課堂體驗。未來幾年里,新加坡教育部將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向所有中小學推廣這種新的教學方式。
第三,提供電子教學法的專業發展支持。改革成功的關鍵在于“合格教師”,因此,為支持教師更好地掌握電子教學法,新加坡教育部提供了多途徑的專業發展支持。一是提供豐富的電子教學資源。為了幫助教師快速有效地獲取電子教學理念,設計了電子教學設計卡[10];為了幫助教師加強電子教學法的課堂實踐,教育工作者未來技能面向所有學習者門戶網站(One Portal All Learners,OPAL2.0)為教師提供了電子教學法在線自定義進度課程、微學習單元、新加坡教學實踐等專業發展資源。二是搭建經驗共享平臺。學習設計師圈是新加坡教育工作者的共享家園,他們聚集在一起,通過技術分享、學習和設計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可以注冊并加入社區,以獲取課程創意、分享課程以獲得反饋,并通過精選資源了解更多關于電子教學法和技術的信息[11]。
(三)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數字化評價體系
教育技術計劃在評價體系上延續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理念,但顯著提升了數字技術的融入水平,形成了以下三種主要的數字化評價方式。
一是數字形成性評價。數字形成性評價就是利用數字技術收集和分析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習動態信息,根據先前的成就和預期及非預期的學習成果對其進行評價,為師生提供及時反饋以調整改進教學方式。具體實施步驟包括設定預期的學習成果和標準,利用數字工具評價學習過程,提供推動學生進步的反饋。例如,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教育研究辦公室受教育部委托,開發了一款名為“我的小組合作伙伴”(MGB)的數字形成性評價工具。該工具契合團隊和自我診斷學習,適用于任何包含2~6個月協作探究任務的學習主題,擁有的八大功能能夠對整個學習進程進行形成性評價和反饋。核心評價流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基于團隊的具體體驗。教師為學生團隊任務提供資源課程的頁面,學生借助MGB chat進行在線討論;第二階段是建立自我和團隊意識。通過MGB上的評分功能,學生可以根據最近的團隊合作活動對自己和團隊成員進行評分,并匿名提供同伴評價,所有評價最終按照團隊合作的組織協調能力、相互績效監控能力、建設性沖突和團隊情感支持四個維度匯總到個人和團隊微檔案中,以提高學生對其個人和團隊合作能力的認識;第三階段是自我和團隊反思及理解。在MGB“反思空間”的指導下,學生首先反思從個人和團隊微觀資料中反映的信息,然后教師鼓勵學生采取可行措施改進面向未來的團隊行為;第四階段是團隊及自我成長與改變。教師鼓勵學生通過MGB繼續開展團隊項目,團隊合作進展狀態檢查功能可以幫助監控學生個人和團隊的改進情況,這構成了改變個人和團隊態度及行動的關鍵機制。目前,MGB已在六所中學實施,研究團隊對其中兩所中學的20名教師和413名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可視化的同伴反饋及團隊合作監測工具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并且它在追蹤并提供后續行動建議上為教師提供了專業性的支持,在提高教師對學生的洞察和理解等方面成效顯著[12]。
二是數字化校本評價。中小學支持教師通過SLS平臺開展數字化學業測試,推進實施校本數字化評價。在SLS平臺上進行校本數字評價的流程包括四步:第一步是創建試題。試題來源有三種,其一,教師直接在SLS平臺上自行編制測驗題;其二,教師對SLS中的題庫進行改編;其三,教師把紙質試題電子化后上傳至SLS,平臺審查通過即可使用。第二步是實施數字化考試。將電子試卷分配給現有班級組或SLS臨時創建的班級組,具有“共同教師”權限的監考教師在“日程”程序下預設考試時間,在“評價設置”程序下將電子試卷設置為“評價”狀態,考試期間學生只有點擊“桌面工程師”快捷方式后才能進入SLS考試系統完成考試。第三步是電子評分。封閉性試題系統會自動評分,開放性試題將由教師通過電子標記進行評分,過程中會使用到“注釋”工具中的三種顏色,紅色代表理解錯誤,綠色代表獨到見解,藍色代表觀點可以進一步改進,“教師反饋”功能支持教師給予總評成績和評價反饋。第四步是電子評價反饋查看。評分完成后,教師將電子試卷從“評價”狀態改回“作業”狀態,學生即可查看試卷評分和評價反饋[13]。
三是數字化全國性考試。新加坡考試和評估委員會大力推進全國性考試的數字化建設,致力于通過網絡化和電子化考試對學生的學業成績進行更真實的評價[14]。從發展方向來看,數字化建設分為電子化口試、電子化筆試和實用類考試三種。截至目前,電子化口試已經覆蓋新加坡所有官方語言(英語、馬來語、漢語、泰米爾語)科目以及小學畢業考試、新加坡-劍橋教育證書考試等國家級考試中的口語能力測試,在形式上實現了更為豐富、更具意義的交互。在電子化筆試方面,考試和評估委員會在新加坡-劍橋普通教育證書普通水平(GCE O-Level)和高級水平(GCE A-Level)兩項考試中引入了計算機寫作和翻譯考試,并取得了積極反饋。但基于線上平臺的實用類考試目前仍僅限于計算和注冊會計師等少數實用類課目。
三、新加坡教育技術計劃的主要經驗
(一)學生中心:“教育+技術”的和諧融合
新加坡教育部在基礎教育數字化推進過程中堅持“教育第一,技術第二”的指導思想,在數字化變革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術計劃從頂層規劃到政策落地,始終堅守技術服務于學生發展的教育本質,希望通過教育和數字技術的融合推進“有溫度”的數字化教育,促進學生自主、全面、個性化的發展。
在頂層規劃上,圍繞學生中心的發展愿景,教育技術計劃強調通過技術創新教學法以提升教學效果和效率,利用數據驅動掌握學生的興趣和態度從而激發學習動機,通過技術“定制”學習體驗滿足每名學生的特定需求,通過技術開發創設學習體驗讓學生的學習與社區和世界聯系起來。在實踐舉措上,個性化數字學習計劃、學生學習空間、自適應學習系統等一系列數字技術工具的開發都緊緊圍繞技術賦能學生自主學習、增強學生個性化學習體驗的核心理念。數字技術支持下的電子教學法,旨在讓中小學教師更好地聚焦于借助數字技術創造新的學習機會,促進學生更為活躍且更具深度的自主化與個性化學習。而數字形成性評價通過數字技術持續收集學生的學習進度數據、監控學習過程并提供及時反饋,可有效支持學生的學業進步。
(二)平行推進:數字化平臺開發與應用同步進行
教育技術計劃遵循平行推進的實施思路,在大力推進基礎教育數字化平臺開發的同時,全力推動其在教學、學習與評價中的應用全覆蓋。
教育部邀請高校、中小學校、教育專家和科技企業組成共同體,設計開發了多種基礎教育數字化應用平臺,并積極推進這些平臺在教學范式變革、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科學化學生評價等方面的有效應用。例如,教育部為全面有效地推廣應用學生學習空間平臺,分別推出了《學生學習空間教學支架2.0》《激發有不同學習需求學生的聲音——學生學習空間特色資源指南》《學生學習空間學生互動思維工具指南》和《學生學習空間中的校本電子評估》等全套化使用指南。
教育部在推廣應用過程中,還尤為重視應用安全的管理,從網絡健康、教學管理、家長監護、專門程序開發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設計。為加強中小學生的數字安全、保障和責任,教育部在2021年《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中融入了網絡健康教育特色模塊,涵蓋網絡使用、網絡身份、網絡關系、網絡公民、網絡倫理等主題。同時新加坡網絡安全局與教育部及新加坡警察部隊和信息通信媒體發展局(IMDA)等機構聯合網絡安全意識聯盟成員,為學生開發了辨別網絡世界的危險以及如何保持在線安全的資源包,主題涵蓋常見的網絡威脅、基本的網絡技巧、網絡安全的重要性。新加坡網絡安全局還通過舉行集會演講或向學校推出“安全在線快閃”“移動展位”和“戲劇短劇”等項目,支持學校開展網絡安全課程。在網絡環境安全建設方面,新加坡一方面成立專門的國家網絡安全機構,如2009成立的新加坡信息通信技術安全局、2015年成立的新加坡網絡安全局;另一方面,通過發布《2012 年個人數據保護法》《2018年網絡安全法》《2021 年個人數據保護條例》《2021 年個人數據保護(數據泄露通知)條例》等法律法規確保網絡環境安全。為了提高與家長的協同效應,教育部定期發布面向家長的個人學習設備倡議簡報,提議家長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數字習慣榜樣,并指導家長協助在孩子的個人學習設備上安裝設備管理應用程序,通過過濾有害的在線內容、限制屏幕使用時間等功能為學生提供安全的數字學習環境。
(三)政策落地:政策設計與細節管理的有效融通
為確保教育技術計劃落地,新加坡教育部在科學設計政策規劃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實施細節的管理,以有效聯通政策規劃與政策實施。
例如,為有效落實個性化數字學習計劃,一方面,教育部鑒于設備主要用于學習和教育而非高端產品,使用批量招標降低價格;另一方面,并未簡單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而是根據學生的家庭收入情況制定了差異化的資助政策,不僅允許學生從個人教育儲蓄賬戶支付購買設備的費用,還為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提供進一步補貼,確保他們無需自付費用,從而保證了每名學生都能配齊教學和學習所需的數字化個人設備。此外,為了全面實施電子教學法,《電子教學法指南》為不同準備情況的中小學教師提供了差異化的實施指導。初級水平強調“教師可以設計技術增強的學習活動”,側重于技術輔助教學,即依據關鍵技術應用(Key Applications of Technology,KAT)選擇技術工具達到預期學習目標及捕捉學生的學習情況。中級水平強調“教師以自主學習過程為指導設計技術增強的學習活動”,側重于利用技術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技術應用的重點從教轉向學。高級水平強調“教師設計出技術增強的學習體驗”。教師采用自主學習流程依據學習任務設計不同的學習體驗方式,再將系列活動整合起來達成學習目標。
教育技術計劃作為新加坡基礎教育數字化的最新戰略,體現了政策延續的高效性和持續的迭代創新。一方面,中央集權的政府在政策制定、經費投入等頂層規劃上具有絕對權威,有利于新加坡基礎教育數字化變革的可持續性,能夠確保數字化基建、數字化資源平臺、數字化教學創新等方面得到不斷延續完善。另一方面,新加坡與時俱進推進政策的迭代創新,從注重學校數字化設備普及到學生個人設備普及,從注重試點學校的局部數字化教學創新到全域推進,從注重數字化硬件建設到數字化在教學、學習與評估全面融入,構建起了新加坡基礎教育數字化的新坐標。
參考文獻:
[1]高芳. 教育技術實用與協同創新的多元化發展[M]. 延邊:延邊大學出版社,2020: 108.
[2]Ministry of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journey[EB/OL]. (2021-12-21) [2023-03-24]. https://www.moe.gov.sg/education-in-sg/educational-technology-journey.
[3]Ministry of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EB/OL]. (2022-12-14)[2023-03-22]. https://www.moe.gov.sg/education-in-sg/educational-technology-journey/edtech-plan.
[4]Powell A, Barbour K M. A Case study of e-learning initiatives in Singapores secondary schools[C]//KENNEDY K., FERDIG E G.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K-12 Online and Blended Learning[M]. Pittsburgh: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ETC Press, 2018: 631-644.
[5]Hougang Secondary School. Personal Learning Device (PLD) Initiative[EB/OL]. (2022-10-23)[2023-04-03].https://www.hougangsec.moe.edu.sg/quick-links/PLD-Initiative/pld-initiative/.
[6]SCHOOLBAG. Let students curiosity fuel their learning[EB/OL].(2021-11-19) [2023-04-10].https://www.schoolbag.edu.sg/story/let-students-curiosity-fuel-their-learning.
[7]AICET. Adaptive Learning[EB/OL].(2022-04-16)[2023-04-11]. https://www.aice.aisingapore.org/projects-2.
[8]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vision, MOE. Guide to e-Pedagogy[M]. 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22:15.
[9]Ong Ye Kung. Learn for Life–Ready for the Future[EB/OL]. (2020-03-04)[2023-04-10].https://www.moe.gov.sg/news/speeches/20200304-moe-fy2020-committee-of-supply-debate-response-by-minister-for-education-ong-ye-kung.
[10]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e-Pedagogy Design Cards[EB/OL].(2022-01-03)[2023-04-13].https://go.gov.sg/epedagogyinfographic.
[11]SgLDC. SG Learning Designers Circle[EB/OL].(2020-11-15)[2023-04-13].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sglearningdesigners/.
[12]Singteach. MGB for nurturing teamwork competencies in learners[EB/OL]. (2021-04-23) [2023-04-13]. https://singteach.nie.edu.sg/2021/04/21/my-groupwork-buddy-mgb/.
[13]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School-Based e-Assessment (e-SBA) in SLS[EB/OL]. (2022-10-25)[2023-04-13]. https://www.learning.moe.edu.sg/sls/media/images/UpdatedAssets/Teacher/UsefulResources/e-ass essment-guide-for-SLS.pdf.
[14]Singapore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Board. e-Exam Resources[EB/OL].(2021-08-23)[2023-04-14]. https://www.seab.gov.sg/home/examinations/e-exam-resourc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Constructing a New Coordinate
for the Digitiz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in Singapore
YI Zhaohong1,2? ?MA Zaoming1
(1.School of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2.School of Education,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Ganzhou, 341000 Jiangxi)
Abstrac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is the latest strategic plan for the digitiz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in Singapore. The plan focuses on building a security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respectively top-level planning, promotion mechanism, and financial support. In terms of practical measures, the plan promotes students individualized autonomous learning by equipping digital learning equipment, establishing digital learning space, and applying adaptive learning systems; By promoting e-Pedagogy, it helps empower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digital technology to realize a new teaching paradigm for learning; Meanwhile, it builds a student-centered digital evaluation system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formative evaluation, digital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nd digital national examinations. Previous experience has shown tha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puts a premium on the student-centred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platforms, and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Keywords: Singapor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pedagogy; Digital learning; The Singapore Student Learning Space
(責任編輯 姚力寧? ?校對 郭向和)
作者簡介:易朝紅,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廣州,510631),贛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師(江西贛州,341000);馬早明,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華南師范大學港澳臺教材綜合研究基地負責人,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廣州,510631)
基金項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管理與決策研究服務專項2022年度委托課題“東南亞地區教育戰略行動研究及其數據庫建設”(編號:EMIC-YJC-202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