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無錫市惠山區委黨校課題組
摘? 要? 現場教學是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組成部分。2023年初,延安精神無錫學習天地正式建成,它所承載的思想引領“展示廳”、精神傳播“橋頭堡”、干事創業“動力源”、全民學習“加油站”、共同富裕“樣板間”五大功能,為干部教育培訓帶來了新機遇。要進一步發揮延安精神無錫學習天地現場教學功能,提升干部教育培訓實效。
關鍵詞? 現場教學;干部教育培訓;延安精神無錫學習天地
2020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強調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要堅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用以滋養初心、淬煉靈魂。”2023年1月,延安精神無錫學習天地(以下簡稱“學習天地”)建成開放,這是延安無錫兩地多年協作的豐碩成果,是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和延安精神的具體行動,也是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惠山區堅持依托這一獨特的紅色資源,開展干部教育培訓,把學習天地建成宣傳地方形象、展示東西部協作成果、凸顯培訓特色、促進教學互動的紅色教育基地。
一、學習天地干部教育培訓的主要做法
(一)打造高品質教育基地
學習天地坐落在惠山區吳文化公園內,項目占地180畝,總建筑面積約1.4萬平方米,共有三大功能區,分別是“篤信·核心展示區”“篤行·互動體驗區”和“篤學·學習交流區”。“篤信·核心展示區”有延安精神展示館、延錫協作成果館、延安故事館等多個核心展示館。“篤行·互動體驗區”建有一條“公仆之路”學習步道,全長750米,沿途設置六個休憩站點,分別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正定、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學習、生活等元素設計布局。“篤學·學習交流區”主要包括學習書房、報告廳等學習場館。同時,學習天地內保留了堰橋“一包三改”紀念館,“四千四萬”精神館等地方特色場館,形成了“一軸、三區、九館”的空間布局結構。學習天地集干部學習教育、群眾讀書休閑、會議研討展示等功能于一體,是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展示廳”、延安精神在長三角傳播的“橋頭堡”、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動力源”、全民學習的“加油站”、共同富裕的“樣板間”。目前,學習天地掛牌無錫市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踐學基地、無錫市團校實踐教學基地、行知大學堂“無錫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無錫市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動基地。
(二)組織多形式教育培訓
一是開展系列培訓活動。利用學習天地研學線路,組織黨員開展重溫入黨誓詞、回訪入黨介紹人等活動,實施“經典研學·明理”“黨性教育·增信”等系列培訓,教育黨員錘煉黨性、淬煉領航。二是創新現場教學模式。構建“五大館洗禮、一條路追尋、一部劇禮贊、一堂課深悟”現場教學模式,開展沉浸式、體驗式的“現場黨課”,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用延安精神滋養初心、淬煉靈魂。三是搭建“干部夜校”平臺。積極對接清華大學、延安干部學院等院校,拓展授課資源,線下開設數字經濟、國企改革、城市更新等小班化夜校課程,線上開發“夜校農場”,通過“趣味式、菜單式、賦能式”教學模式,全面激發黨員干部“充電蓄能”的內生動力。
(三)豐富高質量教育內涵
一是完善組織架構,提高培訓效能。與區委組織部、區委黨校、街鎮黨(工)委等多方合作,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化管理體系。對內建立標準化培訓規范,對外提供菜單式培訓內容,統籌提升教學培訓的質量和效率。二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組織開展“名師名案名課”延安精神黨課創優活動,選育金牌講師,通過“練內功增本領、走出去學經驗、請進來強素質”的方式,加強師資隊伍和講解員隊伍的建設。三是加強資源統籌,深化延錫協作。密切與延安學習書院等單位的交流合作,簽訂線上互動教學合作協議,開設延錫“云課堂”,貫通延錫兩地教育培訓資源,構建起“資源共享、教學互研、黨性互促”的培訓新格局。
二、學習天地干部教育培訓存在的不足
(一)原汁原味的體驗感不夠
一是延安精神傳播存在局限性。受地域遷移的影響,無錫難以移植延安的全域現場教育資源,現場教育存在難以突破的距離感。二是布展內容存在局限性。學習天地的現場教學以藏品實物講解為主,難以完整系統地展現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十三年的奮斗歷程。三是講解呈現缺乏藝術性。學習天地的講解員把現場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的能力不強,過分依賴于已有的講解類型和既定的操作方式,講解過程存在程式化趨勢,不善于進行互動引導和總結提煉,常常是只談事件不談體會、只做說明不深刻挖掘,沒有將紅色史實上升到理論高度加以總結和分析,缺乏專業點評,引發學員深度思考和靈魂觸動不夠。
(二)課程體系建設不夠完善
一是課程建設缺乏系統規劃。有關部門對學習天地沒有出臺中長期的課程規劃,對延安精神的教學規律研究不足,造成不少領域課程空白,無法滿足不同類型的培訓需求。二是缺乏本土精品課程。基層黨校教師能力水平有限,缺少打磨精品課的機制建設、團隊幫扶、智力支持。課程謀劃存在瓶頸,以延安精神指導中國式現代化無錫新實踐課程不多,探討延安精神時代化發展的課程不多;課程框架存在學術瓶頸,史料挖掘不深不細;課程內容存在實踐瓶頸,理論聯系實際水平不高,課程實操性不強。三是課程展現形式單一。課程形式缺乏參與體驗感,仍以講授式為主,缺乏諸如案例式、啟發式、互動式、研討式、體驗式等交互性教學方式;教學設計缺少線上渠道,往往局限于線下的畫冊、課件、展板、視頻,缺乏能帶來更真實感受的數字化渠道。
(三)教學資源融合度有待增強
一是與延安當地教學資源融合不夠。目前,學習天地與延安地區的部分教學點建立了合作關系,但延安地區的原生態優質教學資源受地域等原因限制無法有效引入,資源融合和拓展仍有較大空間。二是與區內教學資源融合不夠。區內缺乏對學習天地和其他現場教學資源歷史聯系的梳理,沒有構建以學習天地為中樞,貫通全區紅色資源的教學網絡,存在著“只見高峰不見高原、只見孤月不見眾星”的情況。三是內部資源融合不夠。學習天地共“一軸、三區、九館”,內容涵蓋延安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延錫協作、“四千四萬”精神、“一包三改”等多方面內容,場館建設和講解工作往往“就館論館”,館際間仍存在邏輯不清、聯系不明等問題,教育資源整體效能發揮不充分。
三、提升學習天地教育培訓功能的對策
(一)推進資源整合,增強培訓的延展力
1.加強延錫教學資源共享,打造高質量遠程協作。一是要增進交流,探索教學基地的共建機制。加快構建延錫兩地黨校系統的常態化交流機制,定期組織互訪,打破地域邊界限制,全面梳理兩地現場教學資源的存量和增量,共同謀劃雙方現場教學的線路對接與基地共建,加快促進各種教學資源要素之間的合作共享、共同提升。二是要更新技術,探索教學資源的遠程互動。進一步提升學習天地場館的數字化建設水平,通過VR、AR等技術手段推動館內與延安教學點的“云端互聯”,引入虛擬主播開展遠程實景教學,把更多延安教學資源帶入館內,推動現場教學從引導“心向往之”向展現“身臨其境”突破升級。
2.加強區內教學資源整合,構建高水平培訓格局。一是要摸清家底,強化對區內教學資源的調研。黨校要與區內各教學資源加強聯系,積極開展教學設計評估,把區內的紅色資源轉化為教學素材,夯實延安精神教學資源一體化開發的基礎。二是要深化統籌,加強現場教學的整合謀劃。黨校應該在現場教學點的優選、主題設計與提煉、教學點經驗的總結與提升方面更多地展現優勢、發揮長處。要有“分”的意識,幫助各教學點挖掘資源、提煉經驗、打造特色,明確目標定位,形成優勢互補;還要有“合”的機制,鼓勵各教學點共同參與到教學設計中,推進全區現場教學的協同謀劃,形成“大平臺”“大教育”的格局。
3.完善內部教學資源融合,形成高黏性參觀線路。一是要強化理論研究。邀請專家學者參與集體研討,明確館際間的邏輯關系及其背后的理論支撐,為內部教學資源整合提供依據。二是要優化場館建設的整體設計。要樹立主題意識,在后續場館建設和更新中要通過調整布展的板塊和信息分布來展現弘揚延安精神的主題。三是要完善教學線路設計。根據場館間邏輯關系,科學謀劃符合不同需求的不同線路,變參觀方憑感覺的“內容定制”為教學點按需規劃的“線路推薦”,提升現場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二)完善課程建設,增強培訓的內涵力
1.推進課程開發項目化。一是明確課程開發方向。完善課前調研機制,根據學員需求列出課程開發的參考目錄,供教師選擇。二是注重把握延安精神的時代內涵。組織專人赴延安實地調研,掌握詳細的歷史資料,準確立體總結延安紅色資源的精神內涵,從理論高度對延安精神加以升華,使延安精神與新時代、新實踐緊密聯系。三是加強課程的備課協作。邀請專家學者和教學點老師共同成立備課小組,集體討論課程框架、核心觀點、教學流程和主要案例等,打造一批高質量的精品課程。
2.推進課程建設體系化。一是推進課程門類多樣化建設。形成理論教育、黨性修養、能力提升等多系列的專題課程體系,不斷深化“黨校課堂+教育基地+現場教學”的“三位一體”教學體系。二是積極豐富教學形式。組織教師走出去開展實地觀摩,學習和借鑒先進的現場教學理念和方式,充分利用研討式、案例式、訪談式、情景式的教學方式,推進互動式教學和講授式教學相結合,促進學員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雙提升,實現“參加一期培訓、接受一次洗禮、收獲一生感悟”的沉浸式體驗教育。
3.推進教輔資料多樣化。一是積極利用延錫協作平臺,廣泛搜集延安精神的視頻、史料、圖片、故事,匯編成小冊子、畫報供學員學習。二是推進延安精神相關課程視頻化,進一步開發符合無錫干部實際、體現無錫特色的各類教輔資料。三是擴大對學員學思踐悟成果的搜集,通過編輯學習心得、精神感悟,不斷更新教輔資料庫。
(三)建好三支隊伍,增強培訓的支撐力
1.建強優質專職教師隊伍。一是整合人才資源,強化專職教師配備。搭建基層黨校合作平臺,培養一支具有中共黨史學科背景以及延安精神研究背景的專職教師隊伍。二是強化政治素養,提升專業水平。選派教師到延安等紅色基地跟班學習,實地熏陶強素養;理論學習常態化,不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延安精神相關學術論壇研討交流,打造一支能夠勝任講解延安精神各類課程的專業化教師隊伍。三是增強對話交流,培養精品名師。借助延安高校、檔案館等單位專家學者的研究力量,以開展延安精神主題合作、定期座談、長期指導等多種形式培養師資隊伍、賦能教師專業成長,力爭培養一支語言表達生動、講解透徹、職業素養好的師資團隊。
2.打造豐富的兼職教師師資庫。在理論課程中,要注重在省市委黨校及周邊高校選聘政治素質好、實踐經驗豐富、理論水平較高的專家、學者授課,拓寬學員的視野和思路,提升理論知識水平,尤其要加強同延安干部學院的交流與協作,引入優質師資,夯實師資庫底蘊;在實踐課程中,要積極著眼于基層工作者,選聘政治強、人格正、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的基層黨組織書記、先進模范,擔任干部教育培訓的兼職教師,培育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好課。
3.強化講解員隊伍能力建設。要加強講解員的理論培訓,使其能夠深化對背景知識的理解,深挖歷史知識和實踐,能夠從學習天地的紅色資源中發掘出其背后的精神價值,進而引導學員深入對歷史和實踐的思考,推動現場教學實現學思用貫通、知信行合一。要進一步訓練講解員的講解藝術,繼續選派講解員到延安革命紀念館、中國一大會址等地進行系統培訓,以精通講授技巧,能夠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打動學員、用真情打動學員、用激情感染學員,用厚實的理論功底使學員的疑惑得以釋懷,以達到啟迪學員思維的目的。同時,要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加強講解員的管理,明確其崗位要求,為講解員隊伍建設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
[1]王梅.延安精神對新時代黨員干部教育的有效性探析[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5(03):114-119.
[2]尹遜紅.淺析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增強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實效性[J].農場經濟管理,2022(11):53-55.
本文系2023年江蘇省黨校(行政學院)系統“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項課題“對延安精神在干部教育培訓中實踐應用的研究”(編號ZX23017)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方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