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福象
在數智文明時代中,數字技術正悄然與勞動力、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深度融合,重塑生產和生活方式并提高生產社會化程度,從而為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技術條件和先行物質基礎。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數字技術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先后發布《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綱要》《“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等多項文件予以政策支持,并且中國作為輪值主席國牽頭制定了《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為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數字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借助數字技術進一步落實“普”與“惠”的特性而進行的持續深化,其提供的普惠性、共享性和發展性的金融服務能夠成為推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支撐力量,因此,梳理和探討數字普惠金融的社會問題和制度安排十分必要。然而,現有文獻真正通過構建兼顧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實情和相關數據真實可得的評價指標體系,并結合理論與實證來分析數字普惠金融的現存問題、潛在風險以及現實作用的研究則略顯不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管理工程學院葛和平教授和南京大學商學院博士生毛毅翀撰寫的《數字普惠金融評價指標體系及實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年8月出版),以其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數字普惠金融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模式創新與政策研究”(編號20BJY114)為基礎,以構建適用于中國實際國情的數字普惠金融評價指標體系為重點,將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相結合,詳細闡釋了數字普惠金融在發展綠色金融、縮小貧富差距、升級產業結構以及服務鄉村振興等社會問題和制度安排中的關鍵作用,并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金融平臺借貸風險以及省級數字鴻溝等現象給出了新的解釋和解決手段,從而為數字普惠金融支撐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深刻的邏輯解析與經驗證據。與以往研究相比,該著作的特點和主要貢獻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所構建的數字普惠金融評價指標體系提供了實現相關研究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橋梁。中國數字金融的起源與美國硅谷的金融科技有所差異,空談金融相關理論難以發現和解決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實際問題。作者基于對金融結構理論、金融抑制理論、金融排斥理論等數字普惠金融相關理論的梳理,把研究重點放在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實踐情況上,一方面對國外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模式進行了案例分析和經驗總結,另一方面在系統梳理了數字普惠金融的基本內涵、發展沿革以及現狀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構建中國數字普惠金融評價指標體系,從深度、廣度、使用度、規模度、涉入度以及成熟度等六個維度和城市、鄉鎮、農村三個層面量化評價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狀況,真正“把論文寫在中國的大地上”,為金融機構提供對自身普惠金融經營情況的判定標準,為職能部門和監管部門分析和預測數字普惠金融相關行業的發展情況提供量化依據,為消費者提供獲得較為全面的市場或機構信息的應用方法。
第二,緊扣鄉村振興與數字經濟的時代主題,對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展開積極探索。近年來,將數字普惠金融與農業經濟相結合逐漸成為普惠金融研究領域中的研究趨勢,而作者前瞻性地基于模型推演與實證檢驗從貧富差距、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農戶收入和產業結構等多方面剖析了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時空演變規律與作用機理,不僅體現了作者大膽的探索和創新,也進一步補充了相關領域的研究內容。結合著作中相關研究成果,可以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總結出數字普惠金融影響鄉村振興的主要特征事實。在宏觀層面,數字普惠金融在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同時也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對農村全要素生產率和產業結構升級都表現出了積極影響并顯著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從而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在中觀層面,數字普惠金融對鄉村振興的賦能效果表現出了較為明顯的空間分異特征,相較于東部地區來說,數字普惠金融對于城鄉貧富差距的改善作用在西部地區和中部地區更為明顯,能夠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提供普惠性金融支持。在微觀層面,推動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農村的普及,有助于中小企業和普通個體接受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和有效使用工具,因此,在擴大數字普惠金融覆蓋范圍的同時,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更能促進數字普惠金融助力鄉村振興。
第三,研究思路全面細致,考慮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兩面性并就潛在風險提出對策性建議。在數字普惠金融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金融監管如何保障金融科技落地,如何與時俱進地平衡金融創新與金融穩定,如何在推動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評估、防控潛在風險等都將成為備受關注并需要深入研究的新議題。而該著作不僅考慮數字普惠金融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可能的積極作用,還關注存在的平臺監管風險問題和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為后續有關數字普惠金融現存問題和潛在風險的研究拋磚引玉。作者基于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推演和時間—空間的探索性數據分析,站在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挖掘現有數字普惠金融實踐中的盲區,有指向性地從金融體系規劃、交易數據監管、平臺風險防控、包容性機構管理和金融科技工具創新等多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和建議,值得金融監管部門和實務部門參考。
可以認為,《數字普惠金融評價指標體系及實證》是一本寫在中國大地上、兼顧現實關懷與理論探討的普惠金融研究領域的上乘之作。全書邏輯清晰嚴密,所構建的指標體系具有可操作性和啟發性,為金融平臺風險防控、普惠金融工具創新和金融監管體系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對于打造服務鄉村振興的長效數字普惠機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將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誠然,中國正處于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也恰逢打造“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同時由于數字技術對于普惠金融的影響還在深入,有關數字普惠金融潛在風險以及業務模式改革方面的問題不可能一下子得到解決,這有待于經濟學者們的共同努力。
【責任編輯:易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