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捧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一個城市的治理工作,點點滴滴都會落在人的感受上。他們有些是本市居民,有些是從外地來此謀生的打工者、做小本買賣的商販,有的是來參觀了解這個城市的游客。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市民權益意識不斷增強,以及文明城市創建、文旅引流競爭白熱化等內外部因素壓力下,如何讓一個城市的管理跟上人民需求,讓管理工作更文明,讓人們在城市發展中,不僅在物質方面有足夠的獲得感,同時也能在心理上、情感上有足夠的獲得感,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的研究和探索。
對此,廉政瞭望·官察室記者采訪了多位專家學者,共同支招文明治城該從哪些關鍵方面著力,以達到厚積薄發之效。
關于城市治理的文明化,四川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聯主席、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后強對記者表示,“首先,政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但不能放任自流;要依法履職,做好基礎服務,但又不能管理過度、關懷超前。”
以人民為中心是黨和政府一直以來的執政理念,但是城市治理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加以體現,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探索。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城市人口的權益意識、監督意識、參與意識,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對行政服務等各方面治理工作的要求也水漲船高。

2023年1月1日,武漢市公安局交管部門針對全市人流密集區域,尤其是黃鶴樓景區、江漢關和江灘公園等城市地標、景點商圈,加大警力投放,精準疏導分流,確保車輛和人群有序流動、安全可控,為市民喜迎新年提供安全有序交通環境。
上海社會科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園園認為,政府應改變過去那種強勢的管理方式,從管理走向治理。關于如何去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張園園介紹了她了解到的上海一些社區探索的不少做法,建立民意表達機制公共政策實施要及時納入社會公眾的意見,民意的公約數應當是政府行動的基礎。
從公開信息可見,上海許多社區建設了各種議事平臺,征集民意、落實反饋,有效通達社情民意,釋放群眾自治活力。同時,上海的不少社區建設了多處基層立法聯系點,為助力開門立法廣納民意,鼓勵基層群眾參與立法征詢。這些探索性的治理經驗格外受學界關注。
在城市治理中容易出現的重大沖突鄰避困境問題上,如變電站、垃圾焚燒站等公共設施的建設,因可能產生負面影響,容易引發周圍居民的反對,一旦處理不當往往引起劇烈沖突。從眾多成功化解的案例可以看到,解決之道最終指向重視與民眾意見溝通。貴州省環境宣傳教育中心曾總結經驗表示,避免和化解鄰避效應的關鍵是,允許公眾的全過程參與和監督,做到公開透明、互相理解,采取更加誠懇的態度,確保普通公眾的意見能夠得到表達。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薛瀾教授提到,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發生了變化,原來很多決策部門就可以替大家做出利弊的權衡,但是現在決策部門不一定能夠了解老百姓對利益的關切點,并且了解得不夠全面。同時,新媒體的出現也使得很多公眾要求參與政策制定,參與的能力也大大加強。這些情況的變化使我們傳統的閉門決策往往效果不好,甚至有可能做出的決策不為公眾認可。
“做好基礎服務,但又不能管理過度、關懷超前”,在李后強強調的這一方面,近年來,不少地方政府成功的治理案例中,可見這一理念的具體效果。
今年兩大熱門文旅地,貴州?“村超”出圈和淄博燒烤熱,兩地政府都自覺采取了引導、服務而不干預的做法,確保了流量熱點的核心色彩不變。而兩地政府組織下的超預期應對,取得了當地群眾和游客雙方都滿意的效果,穩穩接住了流量紅利。
“社會治理中的很多問題,政府應多培育各方力量,共同解決。”張園園對記者表示。
治理理念的民本化,落在治理的具體工作上,通過全過程人民民主等創新方法,在實現治理現代化的路上不斷探索。
以民為本的理念,如何在執行層貫徹到位,通過創新管理方式實現文明治理?張園園介紹,在上海的基層治理實踐中,社區協商共治的實踐已經非常普遍。
譬如,對于社區綠地的防護工作,長期以來,民眾形成了一種觀念,認為這天然屬于政府的責任,但實際上,綠地以及整個城市,都是全體人民共享的環境。而另一方面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人手有限,還要應對各種其他日常工作,像綠地防護之類的事情,如果能發動民眾參與,才能長期、完善地做好這件事,是為協同治理,城市共建共享。
協同治理理論強調治理主體的多元性以及協同性。今年4月,《人民日報》頭版報道了上海市將全過程人民民主貫穿城市治理的事例。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有兩個相鄰小區,關于中間隔墻上的一扇邊門是鎖是開,一度經歷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針對這件事,虹橋街道黨工委于去年牽頭,組織兩個居民區的黨員、業委會成員、居民代表,先后進行了5輪民主協商。居民們在溝通中產生了共情,達成了共識,商量的主題從“開不開鎖”,到“破不破墻”,再到拆除兩個小區間的圍墻后建什么,兩個小區最后協商決定共建一個社區花園“同心園”。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而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重要命題。在城市治理中創新貫徹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成為不少城市的探索方向。
另一方面,各級政府日益注重普法、宣傳等工作,提高法紀普及率,提升民眾的政策理解力,起到培育文明市民的作用,而這能助力各方在協同治理中更好地發揮作用。由此,文明管理和文明市民成為一個彼此促進、相互成就的過程,形成良性循環。
協同化治理之外,智能化、精細化治理,也格外受重視。李后強對記者分析,現代化的文明治理,“應尊重城市自身發展規律,管理要更加精細、科學”。
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教授許曉東認為,市域社會治理是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其中,職責梳理是重要抓手,“智治”是重要路徑,應充分重視大數據、云計算和區塊鏈等新興信息技術的科技優勢,推進數字技術與社會治理的深度融合。
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讓現代科技、數字技術在社會治理中同樣擔當起推動變革的力量,也是現代化治理體系的應有之義。
在杭州市城管局“十四五”規劃中,提到充分利用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技術支撐、城市生態信息系統組織方式的變革等智慧化城市管理內容。
杭州的智治實踐反饋顯示,不僅體現出高效便捷,還在增進人們的幸福、促進公平正義等方面表現不俗。據報道,2021年杭州“民呼我為”和“西湖碼”應用程序,分別在建立城市治理與民意互動、打破部門壁壘助力部門協同方面,顯示出令人驚喜的效果。
另外,在各地政府基層治理工作的復盤中,經常提到“繡花功夫”,這不失為“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精治思維的具體體現。如今城市治理中的網格化管理、注重細節等精治方式,通過與群眾的貼近性、工作的全面細致性等特點,盡可能在更廣的覆蓋面上傳達著人文關懷。
柔性執法的要求,最早可見的省級文件是2010年上海市出臺的行政規范性文件。
從時任上海市長韓正的要求可以看出,柔性執法的要求指向克服行政執法人員的特權思想,規范執法權,寓管理于服務和教育之中。上海法制辦人士在解讀文件時表示,“柔性執法”是一種“理性、平和、文明、規范”的執法。
柔性執法的理念,逐漸擴展到各種管理工作中。學者分析,柔性管理的最大特點主要在于不依靠權力影響力,不單純靠上級的發號施令,更便于激發服務對象的主動性、參與度。
青島大學反腐倡廉研究中心李慧玲等學者解讀,將情感帶入治理實踐,是柔性治理的具體體現,也是對制度治理、技術治理等剛性治理的補充和豐富。而情感治理體現的是以人為本的價值標準,是文明治理的核心理念。
社會治理中的情感因素,日漸受到專家學者的關注。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唐亞林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建構人心政治形態的情感治理模式,“人們到政府機關去辦事,更希望在一個賓至如歸的面對面服務環境中,充分感受‘以心換心的情感服務魅力”。
在情感治理方面,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院院長鄭泰安建議,既要關注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也要關注民眾的心理需求,關注人們被尊重、理解、關心的需要。
鄭泰安曾經根據這一理念,對一區級人民法院提起過一個建議。他發現該區法院門前有個轉盤,周圍岔路多,來辦事的人容易走錯,他于是建議法院想辦法把門前的交通改進下,“很多來到法院辦事的、出庭的,可能本來就情緒不好,在門口找路窩一肚子火,庭前調解怎么能順利嘛。”

2020 年7 月19 日,安徽合肥市北一環路部分路段遭雨水淹沒,水深過膝。一位父親背著雙腳受傷的孩子蹚水行走,路人見狀趕緊上前幫忙。
他建議重視心理因素對推動工作、化解矛盾的作用。“同樣一件事,有的工作人員去處理,不僅解決不了,還可能把工作對象越說越毛,有時候換一個人,可能三言兩語就做通工作了。這需要尊重規律講究科學,這些早在社會心理學里有不少成熟的研究結果。”
柔性執法、情感治理,淡化了管理方的強勢色彩,但不是無限制地縱容,而是站在群眾的角度去面對問題,用更靈活的方式解決問題,具體做法上在各個層面已經有不少成功的探索。諸如針對夜市擺攤問題,執法人員會在維護城市煙火氣和居民正常秩序之間注意平衡。又諸如今年國慶期間,考慮到外地游客對道路不熟悉等情況,四川綿陽、河南平頂山等地陸續宣布,本次假日期間輕微交通違法“只警告不處罰”,引起多地跟進。
城市治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情感治理,勢必對執行者們提出更高要求,對執行層,尤其是一線人員提出考驗。對此,河北一地級市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員張瑞對記者表示,她的同事中有時候也有人抱怨困難,但是這種工作方式充滿人情味,雖然有時候犧牲了一些效率,但工作效果更“扎實”,最大限度減少了遺留問題。而且,有了平時工作中跟民眾打下的“關系”做基礎,今后遇到復雜的治理工作,比如像之前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能更容易取得理解,更快地推動工作。
文明治理關乎城市品質,賦予城市更具魅力的特征,環境優美、人文薈萃、規范有序等等,這些是治理者和民眾的共同所愿。
對于所有類型的城市、所有人群而言,城市治理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創新治理現代化,帶著感情、講究藝術性地去創新執行,是不同類型城市文明治理的共同著力點。
但同時,“城市治理要尊重不同城市的特點和自身規律。”李后強強調。專家們建議,在治理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城市規模、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等因素,還要關注到不同的地理因素和民俗民情、人們生活習慣的差異,同時要分類關注到城市里不同的人群。鄭泰安比喻道,“先把脈再下藥”,因地制宜、因人群而異地制定相應的治理方案,分類施治,只有這樣,才能讓城市文明更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