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鐸
于愛榮是一名農家子弟,從江蘇金壇農村走出,在江蘇監獄系統工作三十余年,擔任省監獄局“一把手”長達12年。在金壇薛埠鎮的老家,提起于愛榮的名字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的口碑并不好,許多鄉親都會數落其一頓。
身居高位的于愛榮與家鄉父老交惡,導火索是一座令于愛榮“魂縈夢繞”多年的莊園。于愛榮一直有個“莊園夢”,希望擁有一座屬于自己的莊園。擔任江蘇監獄局“一把手”數年后,于愛榮自覺可以“衣錦還鄉”了,便在老家大興土木。
然而,莊園工程過于浩大,許多土地都是巧取豪奪來的。于愛榮不僅違規變更土地性質,還打招呼讓常州監獄與老家村委會簽訂共建協議,假公濟私。這些舉動惹怒家鄉父老,村民聚集起來,阻撓工程建設。
一名當地村民回憶,當初大權在握的于愛榮很囂張,打算“收拾”帶頭鬧事的村民。后來還是一名風水先生勸說于愛榮,怎么能讓監獄來老家搞合作共建,修莊園呢?這不是給自己修監獄嗎?
巧合的是,不久后有人在網上發帖,說于愛榮是“史上最牛監獄局長”,他在老家修建莊園,遭到村民激烈反對的事也被人捅出來。于愛榮想起風水先生的話,叫停了莊園修建。
另一名年長的村民嘆道,畢竟是家鄉人,于愛榮卻在老家弄得聲名狼藉,與鄉親們的關系劍拔弩張?!凹幢阍谪澒僦?,也算奇葩了。”
于愛榮是1957年生人,早年在家鄉當過民辦教師,后來進入監獄系統,從一名少管所干事成長為江蘇監獄局“一把手”,三十多年間,工作經歷始終在江蘇監獄系統。
于愛榮早期仕途順遂,30多歲躋身江蘇監獄局領導班子。2001年,44歲的于愛榮出任省監獄局黨委書記、局長。
2013年元旦,于愛榮被相關人士發帖舉報,封為“史上最牛監獄局長”,遭遇到仕途中的一次重大危機。不過,此時于愛榮已在監獄局“一把手”的位置上坐了12年,擁有較為豐富的“資源”。面對危機,他不僅向相熟的省領導求援,還讓下屬籌集經費去北京活動。最終,這篇網帖被刪除。幾個月后,于愛榮又被調任省法制辦主任。
這是多年以來于愛榮第一次離開監獄系統,雖有悵然之情,但畢竟從副廳升為正廳。于愛榮甚至對人吹噓,說壞事變好事,要感謝發帖舉報的人。
但于愛榮高興得太早。轉眼到了2021年,已退休一年的于愛榮,又一次如坐針氈。當年5月,蘇州監獄黨委書記、監獄長沈德明的兒子被抓,兩個月后,沈德明落馬。沈德明是于愛榮一手提拔起來的,在江蘇監獄系統有種說法,認為沈德明就是于愛榮的“家臣”。
沈德明與于愛榮相識很早,當年于愛榮來到隸屬于監獄系統的竹簀煤礦,掛職任副礦長,沈德明在竹簀煤礦任普通干警,兩人性情相投,關系熱絡起來。此后,于愛榮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對沈德明也不忘大力提拔。
據知情人士介紹,于愛榮與沈德明之間,早就不是正常的上下級關系。兩人不僅有金錢往來,甚至于愛榮的許多“爛事”,都交給沈德明去處理。

于愛榮在老家弄得聲名狼藉,與鄉親們的關系劍拔弩張。
2013年初,于愛榮遭遇網帖舉報時,親赴北京活動關系,就把沈德明帶在身邊。中途產生的許多費用,由沈德明拿回蘇州監獄“處理”。事后,有人半開玩笑對沈德明說,你遠在蘇州當監獄長,卻把省監獄局大管家的活干了。
更早之前,沈德明還幫于愛榮處理過“風流債”。于愛榮曾與多名監獄系統女警有不正當關系,其中一人因為情感糾葛,精神長期抑郁,去醫院治療途中,遭遇車禍死亡。于愛榮唯恐有什么把柄落下,交代沈德明“妥善”處理后事。沈德明以整理遺物的借口,找回一本與于愛榮有關的日記,立下“大功”。此后為安撫家屬情緒,沈德明又將這名女警定為因公犧牲,并給予相應撫恤。
正是因為兩人之間利益糾葛太深,沈德明的落馬令于愛榮惶恐不安。于愛榮更加清楚,今時不同往日,隨著反腐敗斗爭深入,昔日他費盡心思編織的關系網早已崩塌。當初能保他過關的人,如今卻自身難保。
一名當地官場人士介紹,于愛榮的老家在常州市金壇區,與句容相鄰,于愛榮通過認老鄉的方式,攀附上老家是句容的江蘇省原常務副省長李云峰。正是這些官場奧援,讓于愛榮在2013年面對網帖舉報時,能夠涉險過關。2016年,李云峰落馬。
該來的終究要來。
沈德明落馬幾個月后,于愛榮被從家中帶走。一名江蘇監獄系統人士介紹,外界對于愛榮的落馬并不吃驚,此前就有許多關于他的負面傳聞。于愛榮落馬后,這些傳聞相當部分得到證實。甚至當年舉報網帖的內容,現在看來也絕非捕風捉影。
另一名曾與于愛榮有過交集的人士表示,多年來于愛榮給自己戴上了許多面具,隨著調查深入,這些面具被揭了下來。溫文爾雅就是于愛榮的一副面具。“于愛榮不是那種表面霸道,對周圍人頤指氣使的‘一把手,他的霸道是藏在骨子里,當面笑呵呵,背后下狠手?!?/p>
上述人士講到一件往事。按照慣例,于愛榮既是監獄局“一把手”,又長期擔任江蘇省司法廳副廳長。表面上于愛榮將司法廳的領導掛在嘴邊,實際卻自行其是,一手遮天,把監獄局弄成了“獨立王國”。有一年人事調整,司法廳向省監獄局派來兩名干部,分別擔任組織處處長與財務處處長。于愛榮多次在公開場合說,這體現出上級對監獄局的重視,但實際上耿耿于懷,覺得有人故意削自己權。于愛榮不動聲色,甚至一度對新來的兩名處長頗為看重。最終,他施展一系列手腕,將兩名處長調到其它崗位。
監獄理論家,是于愛榮的另一副面具。他在監獄系統工作多年,號稱著作等身,以監獄專家自居,他還在多所高校擔任顧問與兼職教授,被稱為學者型領導。此外,于愛榮還是一名資深的沈家本研究者。
沈家本是晚清官員,擔任過刑部侍郎,同時也是近代法學泰斗,提出過一系列法律改革主張,曾力主廢除酷刑,禁止人口買賣。于愛榮對沈家本十分推崇,寫過多篇文章分析闡述沈家本的法學思想。于是,一幫溜須拍馬之徒,就說于愛榮是“當代沈家本”。在一場座談會上,一名在江蘇當地小有名氣的律師就說,許多法學研究者只能在書齋里做學問,實則脫離實際,自己最佩服的就是沈家本、于愛榮這樣亦官亦學的法學大家。聽別人這樣夸贊,于愛榮笑呵呵地說了句“不敢當”。
于愛榮對沈家本的研究有多深,外人不好論斷,但以他名字署名的三十余本著作,卻早被證實是東拼西湊之作,且全由別人代筆。這些所謂的監獄學理論著作出版后,于愛榮還授意要求全省監獄系統購買學習。
一名江蘇的政法干部評價,于愛榮在監獄系統工作多年,長期擔任主要領導,的確具有豐富的實務經驗,他是一個善于思考問題的人,提出過一些新穎觀點與主張。但是,距離什么監獄理論家、法學家差太遠。
于愛榮并非監獄理論家,倒是在“靠監吃監”方面動了不少歪腦筋。一名商人因犯詐騙等罪被判無期徒刑,在東北某省服刑。有人找到于愛榮,希望想辦法“運作”。
于愛榮是江蘇監獄局長,犯人遠在東北,但以于愛榮的“專業經驗”,這些都不是問題。首先,在于愛榮授意下,有人偽造了犯人擅長機械制作與設計的相關文件;接著,于愛榮聯系東北監獄,以鎮江監獄下屬的機械工廠需要專業人才為名,將犯人從東北調回江蘇;回到江蘇監獄后,犯人并未從事與機械有關工作,還被違規安排在積分高、工作輕松的崗位改造,為后續的減刑、假釋創造有利條件。
正是在于愛榮的“運作”下,一名被判無期的罪犯,數年后竟然可以假釋出獄。這名犯人的家屬,自然也給了于愛榮豐厚回報。
于愛榮還有一副面具,叫做淡泊功名。他常對人說,自己不喜逢迎,從不去跑官要官,甚至志不在官場,因此在副廳級的監獄管理局局長位置上,一坐就是十多年。
隨著調查深入,人們明白,于愛榮絕非淡泊之人,多年來為謀官位晉升,用盡了手段。于愛榮多次讓沈德明購買名貴字畫,贈送給相關人士。得知某人喜歡攝影,于愛榮又讓下屬監獄購買一部價值十余萬元的徠卡相機相送。盡管于愛榮到處攀關系,但因為自身原因,一直未獲提拔,他因此到處發牢騷。
為了顯示所謂的品位,于愛榮熱衷于收藏古玩與奇石。江蘇監獄系統的人都知道,于愛榮很喜歡去宜興監獄視察。來到宜興后,調研工作只是心不在焉,敷衍幾下后,就去到紫砂博物館與陶瓷大師工作室。見于愛榮如此喜歡紫砂壺,自然有人投其所好,每次去宜興,都會“滿載而歸”。
于愛榮在自己的莊園里打造了一間“奇石館”,專門用于存放收藏的奇石。他將收藏的奇石分門別類、登記編號,并拍照制成影集,取名“緣石居”。且不說“緣石居”里的石頭如何,僅名家大師為“緣石居”所題寫的字就有十幾幅。這些題字,全是監獄局下屬與有求于于愛榮的人,托關系請書法大家寫的。
于愛榮所謂的“雅”,不過是貪婪無度,他的那些雅好,全用貪墨所得堆積起來。其實,于愛榮是一個道德極度敗壞的人。多年來,他仗著手中權力,亂搞男女關系。于愛榮與一名女獄警成為情人后,不僅幫助女獄警調動工作,還答應女獄警的請求,將她的丈夫提拔為江蘇某監獄的副監獄長。
于愛榮落馬前,就有人統計過,于家有二十多名親屬在江蘇監獄系統工作,且有多人成為處級干部。當年《人民的名義》熱播,劇中有公安廳長祁同偉大肆將親戚安排進公安系統的橋段。那時就有人說,在幫親戚這一點,于愛榮比起祁同偉毫不遜色。
于愛榮的親家,原本已在其它單位退休,可他還是安排親家進入監獄系統的下屬企業,相當于多了一份工資。后來,監獄集資建房,下屬企業的職工原本沒有資格參與,于愛榮專門打招呼,讓親家擁有了集資建房資格。在房價高企的時代,這讓親家憑空賺了近百萬元。
一名江蘇監獄系統人士介紹,除了二十多名進入監獄系統的于家親戚,真正“厲害”的是沒進入監獄系統的兩人。一個是于愛榮兒子,典型的衙內;另一個是于愛榮弟弟,號稱江蘇監獄系統的“地下組織部長”。
于愛榮兒子剛大學畢業,就被父親帶著參加各種飯局。席間,于愛榮總會說,兒子想自己創業,卻苦于沒有啟動資金。監獄局的下屬與各路商人心領神會,立刻有人捧來好幾十萬元的啟動資金。于愛榮讓兒子給人打借條,但錢卻從沒還過。
于愛榮的兒子和一名商人合作,經營食品禮包。此后數年間,江蘇多家監獄逢年過節給員工發福利,都會采購這些禮包。幾年下來,于愛榮兒子從合作伙伴那里拿走了數百萬元的回扣。
相關人士還講述了一個令人唏噓的細節。兒子還在讀高中時,于愛榮就把受賄而來的各種煙酒、購物卡交給兒子,讓其拿出去賣,以此“培養”兒子的理財意識……有了這樣的父親,兒子走上歧途就不令人意外了。
于愛榮的弟弟經商時間更早,且一直圍繞江蘇監獄系統構建自己的商業版圖。他早年經營茶葉,江蘇監獄系統所有監獄,采購茶葉時都找于愛榮弟弟。有人調侃說,江蘇的獄警真沒辦法,年貨只能吃于愛榮兒子的,茶葉只能喝于愛榮弟弟的。
除了生意,于愛榮弟弟還多次直接受賄。經調查,于愛榮總計受賄兩千余萬元,其中近一半是借弟弟之手。當年江蘇監獄系統有傳聞,說要想提拔,找于愛榮弟弟管用。據知情人士介紹,于愛榮大肆賣官鬻爵,并和弟弟形成“分工合作”。于愛榮收錢會看人,只收那些“信得過”的,對于那些不太熟悉的人,就讓弟弟去收,如果出現意外,再叫弟弟退錢,自己裝作什么都不知道。
今年8月,于愛榮受賄、徇私舞弊假釋案一審宣判,他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六個月。他的兒子與弟弟也被判刑。
貪腐親兄弟,坐牢父子兵。當年上演“全家腐”,如今,覆巢之下安有完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