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那迦
近日,廣東省陸豐市教育局發布《廣東省公費定向培養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中小學教師(定向汕尾陸豐)違約人員名單》。該省雷州市等也于近期發布了違約名單。福建省莆田市教育局今年也曾發布多則公費師范生違約處理決定書。其中,有違約人員需一次性繳納所有費用,合計8.97萬元。
公費定向培養的師范生是指,由財政負責安排在校期間的學費、住宿費,并發放生活補貼的師范類學生,畢業后將從事教師職業,并服從定向就業安排。
根據部屬師范大學公費師范生的協議要求,學生大學四年畢業以后要回到生源省份從事至少6年教育工作,可在需求范圍內進行雙向選擇,或服從分配,到中小學任教。到城鎮學校工作的,要求任教期間安排到農村學校任教服務至少1年。
近年來,不少省份公費師范生錄取火熱。一些頂尖師范類高校公費師范生的提檔線甚至僅次于清華和北大。尤其在當前就業形勢下,公費培養包分配,本應是很多人的“定心丸”。為何一些畢業生執意選擇違約,這背后的原因令人思考。
一些公費師范生違約后在網上袒露心聲,有的人在求學過程中職業規劃發生變化,不再看好公費師范生的選擇,認為相比減免學費,未來就業前景更為重要。有的學生想要考研深造,不再愿意去偏遠農村地區工作。
還有違約人員聲稱自己被前輩“嚇到”。一些早先畢業的公費師范生發現自己被分配到偏遠的農村學校,一方面收入待遇讓他們感到挫折和不滿,同時他們發現當地的家長、學生教育觀念落后,對教學工作不理解,有時甚至質疑、反對,讓一些剛參加工作的畢業生產生“幻滅”。他們的口耳相傳,也是導致一些師弟師妹選擇違約的原因之一。
公費師范生政策,是2018年國家為進一步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尤其是提高農村教育質量,由2007年實施的免費師范生政策調整而來。國家對公費師范生的培養投入了大量經費、資源,以期補充和增強基層特別是邊遠地區師資力量。
違約公費師范生的確應該受到批評,無論他們出于何種目的違約,都勢必對定向服務地區的教育發展規劃造成困擾,而這些地區往往都是經濟、教育欠發達地區,亟需教育人才。
有些違約人員還在網上曬出結果,甚至以“交錢買自由”來形容違約行為。這明顯是對契約精神的踐踏。
專家認為,從選擇成為公費師范生時起,個人就已和國家建設緊密結合。從選拔錄取即開始享受優惠政策到畢業即端“鐵飯碗”的高光時刻,注定了公費師范生對國家和人民的重要承諾。也有專家認為還應當適度提高違約懲罰性賠償標準,強化履約管理。
2022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做好2023屆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公費師范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公費師范生的履約管理。各地也推出了相應的規定。
但公眾在譴責這些違約人員對契約精神的踐踏時,也應當看到這批人對規定服務期結束以后的隱憂,有些是客觀存在的。時至今日,一些地方仍然“有編不補”,一些地方寧愿采用勞務派遣制等方式來補充教師數量,尤其個別鄉村小學還在長期使用臨聘教師。
對此,《通知》專門提到,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持續組織公費師范生專場招聘活動,通過優先利用空編接收等辦法,保障符合就業條件的公費師范生有編有崗,全部落實任教學校,嚴禁“有編不補”。
公費師范生教學內容究竟是否匹配現實、上崗后公費師范生個人勞動權益保障方面是否存在問題?這些都有待行業主管部門深究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