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苗苗 熊力
8月30日,海洋錄制并發布了嗶哩嗶哩網站(以下簡稱“B站”)頒發的百萬粉絲牌的開箱視頻。此時距離他獲得“一萬粉絲成就獎”已經過去了兩年。
兩年時間里,海洋一直堅持做著長視頻,最長的一個視頻長達2個小時,光文稿就寫了一個多月。他的更新頻率不算高,但爭取每個視頻都保質保量,從寫稿到錄音到剪輯,幾乎都是一個人獨立完成的。
從開始學習各類剪輯軟件、畫圖軟件到學習寫作成為金牌編輯,最后結合兩者創作視頻,從短視頻做到長視頻,成為一個全能UP主(指在B站上傳作品的人),這條路,海洋走了許久。
廉政瞭望·官察室記者聯系上海洋時,他正忙于準備新的視頻,采訪時間約在了新視頻發布后的翌日下午。
但新視頻并沒有如期而至。當記者撥通海洋電話時,他剛熬了兩個通宵。此前,他一直都獨自完成所有工作,這次本想找一個兼職剪輯師,爭取產出更多內容,沒想到剪輯師在視頻發布的前一天突然“跑路”,他得重新肩負剪輯重擔。不過“剪輯師臨時撂挑子事件”對海洋來說只是一個小插曲,面對延后發布的突發情況,他除了困以外,心態依然平和。“我還是會繼續物色新的剪輯師,我想講的事情太多了,希望能更新得多一點。”

海洋。
海洋曾經做過很多工作,影樓后期、平面設計、卸貨師傅、服務員等等。2016年因為錯信做“微商”的親戚,海洋被親戚以自己的名義借了很多錢。雖然及時遠離,海洋還是背上了大量欠款,陷入了人生低谷。
但日子再難,也總得過下去。豐富的過往經歷使海洋敏銳地發現了新的風口——講書稿。他開始學習寫作,并順利成為一個平臺的簽約供稿人,認識了許多新朋友。不過半年時間,他便成為了金牌編輯。此時,抖音、快手等多家短視頻平臺興起,寫作群的一個朋友僅通過簡單的PPT教程便漲了一萬粉絲。這個朋友以自己為例,鼓勵其他人加入,海洋心動了。“因為我之前自學過PR、AE等剪輯軟件,我覺得自己還是有點做視頻的基礎。”
海洋從小就對歷史感興趣,歷史學科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盡管大學時并未選擇歷史專業,他也一直都在大量閱讀相關的書籍。仔細考慮之后,他選擇了“歷史賽道”,每個視頻10秒至15秒,用東北錦州方言進行配音講解,科普一些有趣的歷史小知識。一周時間他的粉絲數便破萬,不到一個月又突破了十萬。
但海洋很快便覺得有些無趣。短視頻產出太快太容易,他一天能做七個出來。他開始放慢更新速度,思考自己的賬號定位與意義,并試水稍長一些的視頻。
一分鐘、兩分鐘,到四分鐘的“故宮七年”視頻爆紅,漲粉百萬,海洋的視頻長度逐漸固定在了兩分鐘以上,有的甚至長達10分鐘以上,且數據仍然可觀。這在抖音上是很難得的。海洋慢慢有了些收入,并決定將自媒體當作主業。但由于大量賬號涌入抖音、平臺算法變化、疫情突如其來等原因,雖有百萬粉絲,數據仍日漸下滑,海洋再一次陷入迷茫。
某天的凌晨三點,海洋在小區里漫無目的地走著,心中突然有了答案。“我已經在谷底了,我怕什么呢。”
海洋想做有深度、有意義的事情。他開始在B站試水,但發布的一些中等長度的視頻數據并不算好。債務每月都要償還,他卻沒有任何收入。
在一個已經被刪除的視頻下,曾有一名粉絲留言,希望海洋做一期朱元璋。海洋拋下一切瑣事沉下心,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認認真真做了一期長達53分鐘的視頻。2020年11月8日,《嘮點人物:一個視頻看懂朱元璋的一生》發布。不知道是海洋看見了朱元璋,還是朱元璋“看見”了他,經久的付出在此刻得到了回報,海洋再一次擁有了一萬個粉絲。
“寫朱元璋做乞丐那段感覺在寫當時的自己,痛苦又絕望,邊寫邊哭。其實要說的話,第一期知識性較差,因為第一次做這么長的,沒什么經驗,不過情緒是拉滿了的。”
海洋第一次如此確定自己的方向。“我想療愈自己,我不想再像以前一樣,做任何事都是短期的。歷史是我真正感興趣的,我好奇許多人物、故事,我也有興趣去一一解開謎題。”
每一次做視頻的過程都是漫長的。海洋的資料,從初期囊中羞澀,資料基本是電子版,變成了如今每一次都購齊自己能找到的所有書籍。“做每個視頻之前都得大量讀書、讀論文、看紀錄片。整理資料的時候總會覺得我就是人物本人或是就在他們身邊,特別沉浸,有種穿越感。”
做視頻五年了,海洋已經很久沒以“流量”為目的做視頻,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興趣做著內容的輸出。曾經也有粉絲留言勸海洋別做全職UP主、別做長視頻,但海洋一直很堅定。“走長視頻這條路,是我選擇的‘正道。有一些人不理解我的堅持,但是我知道我的路已經走通了。”
今年年初,海洋還完了所有欠債,也開始有了點積蓄。年中,他的粉絲破了百萬。海洋的百萬粉絲牌開箱視頻標題是《把我的靈魂獻給你》,他描繪著自己收到的來自B站的激勵,并鼓勵其他人,“能找到一件熱愛的事情并為之付出,無疑是人生路上彌足珍貴的體驗。”
在大部分觀眾看來,不同于一些歷史視頻“夾帶私貨”、大量輸出自己的觀點,海洋做視頻時總是克制自己的表達,僅在視頻末尾加上自己的觀點。當記者與海洋聊到相關話題時,他說:“畢竟是科普類視頻,我希望自己是客觀的。我主要還是搭建骨架,血肉就交由觀眾自己去填充。”海洋戲稱自己是知識的“二道販子”。
“我喜歡這種比較客觀的歷史科普視頻。”小元(化名)是一名大三在讀的歷史系學生,她是在2022年2月第一次發現“嘮點歷史”的。“當時正在收集漢武帝的資料,在B站搜索時海哥排在第二個,而且一個多小時的視頻時長太突出了,瞬間抓住了我的好奇心,結果點進去之后,就再也出不來了。”
雖然每個視頻都很長,但小元經常會反復看。“海哥的視頻脈絡都很清晰,講話也很幽默,每次都像在聽故事。不過我最喜歡的點還是在于海哥不會強行輸出觀點,而是把一個事情的多面性展示出來,交給觀眾自己去思考。歷史嘛,就是因為它的復雜而有趣。”
除了內容的客觀性,配音也是海洋的一大特色,能抓住觀眾的心。“我發動態說找了個剪輯師,評論說得最多的就是讓我一定要堅持自己配音。”海洋說。
小元每次看完都會在視頻下面留言,而且常常會寫到字數上限,還得另起一段。和小元一樣的粉絲很多,在海洋的視頻下,寫長評交流仿佛成為了這群歷史愛好者約定俗成的傳統,大家進一步補充海洋視頻里未提到的部分細節,對于一些有爭議的人與事發散出更多視角。有的粉絲也會在評論區“點菜”,留言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希望海洋以后能做。
劉云(化名)和海洋一樣都是非歷史專業的歷史愛好者,現在受海洋影響,也開始嘗試著做一些歷史講解類的視頻。“歷史類的視頻多多少少都會有點瑕疵,因為你基本不可能涉及每個視角。不過和同類視頻相比,海哥更注重廣度,適合入門,講話也有意思,所以受眾也更廣。”
對劉云而言,寫長評、看長評、相互討論也是一種獨特的快樂。“不過現在我開始嘗試自己做視頻就發現,平時寫一點長評挺快的,系統整理起來還真得花點時間。歷史UP主確實不好當。”
而現在的海洋,也想暫時跳出歷史UP主的身份,進行新的嘗試。今年9月8日,他和另外兩名UP主“安州牧”“弓手東郎”聯合,要一起拍攝一部古裝情景喜劇《升堂威武》(暫定名),講述在中晚唐時期一個偏遠小縣城的府衙里,由縣令、縣尉、縣丞、主簿、衙役五名主人公嬉笑怒罵構成的一系列搞笑故事。
“我才剛剛存點錢,又全投里面了,為夢想買單嘛。”海洋笑著說,“搞歷史的總希望也創造點自己的歷史。”他的宣傳文案引用了B站百萬粉絲牌里的一句話:“人生中總要有那么一件事,能夠燃燒你的青春,并讓你甘之如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