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曉巧專欄作家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南宋“狀元宰相”文天祥的千古名句,如果說這兩句詩反映出他的忠肝義膽的話,那么“樂人之樂者憂人之憂”則凸顯他的恪盡職守和奮力擔當。
文天祥20歲中進士成狀元,考官評價他的答卷“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意思是答卷中流露的古賢之風可供人學習,忠義之心像鐵石一般堅硬。
南宋理宗開慶初年,蒙古軍攻打南宋,宋廷驚慌失措,一些宦官寵臣建議宋帝遷都,當時還是小京官的文天祥上書,奏請將提議遷都的宦官斬首以統一人心,由此受排擠。此后他又得罪了權相賈似道,而被彈劾,文天祥37歲時干脆離職退休。
咸淳九年(1273年),文天祥被起用為湖南提刑,后為贛州知州。宋恭宗德祐初年,南宋遭到元軍猛攻,情勢緊急,宋廷“詔天下勤王”。受到宋廷的重視和征召,文天祥“捧詔涕泣”,“盡以家資為軍費”,他不顧好友的提醒和勸止,聯絡募集了一萬多兵力懇請保衛皇室,冒著全軍覆沒的危險,全力以赴帶兵支援宋廷。談及時局國事,他經常向同僚部屬們語重心長地說:“樂人之樂者憂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道出了他的職業道德遵循。
然而此時的南宋已然風聲鶴唳,根本就難有章法。當時卸任宰相江萬里、文天祥等正直有識官員提了很多建議,都沒被采納,甚至還受譏諷,“時議以(文)天祥論闊遠”。危機之下,宋廷向元軍多次乞和,但是元軍統帥毫不理會。
德祐元年(1275年)十月,元軍全面進攻,宋軍節節敗退,很多南宋高官和寵臣棄官而逃,“太皇太后下詔切責”,同時派御史臺監督,但依然控制不住局勢,平江知府文天祥受命棄城退守,任都城臨安知府。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軍逼近臨安,南宋投降,左丞相陳宜中等政要逃離京城,宋廷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去向元軍請和。臨危受命的文天祥同元朝丞相伯顏辯論,不卑不亢,伯顏詞窮之下將文天祥扣押帶同北歸,路經鎮江時文天祥與隨從逃脫,并試圖組織地方宋兵抗擊元軍,可惜南宋已然瓦解土崩,甚至連文天祥也一度被認為已投降元軍而被抗元力量追捕,但他矢志忠于宋廷。
宋恭帝趙顯被元軍擄劫后,文天祥在福州參與擁立趙罡為帝,任右丞相帶兵在江西、福建一帶抗擊元軍,一度收復了一些失地,但畢竟勢孤力單,內部也出現了分裂和投降派。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宋軍在永豐空坑村慘敗,文天祥突圍而出,“(文)天祥妻妾子女皆見執”,宋軍戰死和被元軍抓住不降而處死的很多,文天祥的兩個兒子文佛生、文環生都死于被押解去元朝大都的路上。
宋端宗11歲駕崩,其弟趙昺8歲繼位,祥興元年(1278年),文天祥被封信國公,領兵在廣東一帶抗元,地方土匪勢力勾結元軍攻擊宋軍于無備,文天祥被抓,自殺未果,而其追隨者至此全部非死即亡。文天祥被解送元軍大營,元軍統帥張弘范“以客禮見之”,勸其投降并寫信招降抗元義士,文天祥堅決不肯,說:“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并且用逼他寫勸降信的紙筆,寫了一首蕩氣回腸的《過零丁洋》詩交給了元軍,當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完全明白了文天祥的心志。
被押去元大都的路上,文天祥曾經絕食八天、不宿元朝提供的豪華住所。元世祖忽必烈久聞文天祥大名,派人勸說其任元朝官,“百計馴之”但“終不可得”,三年時間勸降無效,在叛宋降元的奸臣慫恿下,元朝最終殺害了文天祥。文天祥臨刑前從容不迫地說:“我的任務完成了!”47歲的文天祥對著宋室的方位“南向拜而死”。
《宋史》記載,文天祥很早就在衣帶上留下遺言表明心跡:“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后來元朝名相脫脫評論這位前朝敵國的丞相時,感嘆“是其(文天祥)所欲有甚于生者”,指出文天祥將維護儒家理想和價值取向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
儒家思想講究經世致用,宋代很多官員和士人很具代表性地以一生言行甚至生命,踐行了仁義忠信和奮力擔當。“樂人之樂者憂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知其不可為而傾力扶持危局,文天祥以忠貞高節和名言快論,成為民族精神的一個標桿而垂范后世,正如他在《正氣歌》中所言:“天地有正氣……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