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新都小學 張曉蓉
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改變傳統以語言知識能力為主的價值取向,真正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這一轉變的主要載體就是以主題意義來統領單元教學,只有做好單元主題意義的提煉,基于主題意義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育活動和課外作業,才能促進學生在完整體驗主題意義的同時完成有生命力的英語知識的建構。
新課標的落地再次強調了課程教學的目標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傳統小學英語教學更多關注的是英語學科知識的教學,淡化了英語學科完整的育人價值,英語教學從哪一角度打破這一壁壘,新課標給出了明確的方向,《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英語課程教與學的核心任務應是對主題意義的探究。英語教學的主題是指圍繞與學生生活、學習和其他社會交往相關的某一范圍展開的話題類別,而主題意義則是指主題所蘊含的核心思想或社會蘊意,這些一般都與文化內涵、人類情感、生活態度、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內容相關,是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主要載體。因此有效建構英語教學的主題意義,組織開展學習活動是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英語課程教學的主要路徑。
以往小學英語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教學時更多關注教材基于課程學習知識的淺層內容,注重英語語言知識及教材文本的表面內容。教學目標的制定也是如此,強調新授課的單詞記憶及語言技能達成要求,訓練課更多強調訓練語言積累及運用能力,導致學生的英語學習行為機械反復,學習意愿較低。
例如,外研社新標準英語(三起)教材所涵蓋的主題及素材資源相當豐富。日常生活、人際交往、學習生活、文學藝術、自然環境、地域文化等都會在不同年級的教材中得到體現,教師要將其架構在教學語言知識的形式之上加以理解。
教學內容所外顯的交際溝通性語言、生活過程性語言及知識介紹性語言等都是這些主題內容的載體,這些載體之間緊密聯系就構成主題意義的全景。
英語教材的語言要素一般包括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等,這些要素都依賴主題意義才有價值,同樣主題意義也將這些語言要素得以完整體現。
例如,外研社新標準英語(三起)三年級上冊“Module 6 Unit 1 Happy birthday!”中的 Here’s your...----Thank you. 句型,以及happy、present、cake、pencil、pen 這些單詞,融合在Happy birthday 的情境中,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朋友之間真摯祝福、友好互助的主題意義。
以往小學英語教學目標設計主要關注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這兩個方面。特別是新授課中的單詞、句型、語法知識等,哪怕是涉及學習策略和語言運用能力的目標,也會因為課時目標之間缺少深度聯系而導致這樣的目標零碎且無法有效達成。在單元主題意義統攝下的教學目標設計,借助主題情境或話題的實施將語言知識與技能、思維與學習品質和學生的文化體驗、道德發展、社會成長有機融合在一起,從而發揮語言學習的真正價值,落實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及英語學科課程素養的目標。
在主題意義的理解基礎上,學生的英語知識學習才會從表面的語言積累逐步走向自我建構并實現知識的運用。因此教師的教學需要層層遞進地將主題意義完整融入其中,這樣的過程首先依賴目標的分層設定,特別是基于單元整體的目標設定。其次,不同學生的學習經驗和認知水平需要建立與主題意義之間的聯結,這更需要教學目標能夠反映并適合學生的思維層次。
單元主題意義是承載整個英語單元教學活動的,也是單元英語學習的語境基礎。例如,外研社新標準英語(三起)三年級上冊“Module 6 Unit 1 Happy birthday!”的主要教學內容是學習與過生日有關的表達句型和相關單詞,單元文本情境是Sam 過生日,Sam 的小伙伴們為他過生日并送給他生日禮物。結合情境與語言,確定單元主題“感知并學會表達自己的真摯祝福,珍惜朋友之間的友情”。對應主題意義確定基于理解的單元整體一級目標和基于語言知識的單元整體二級目標。一級目標包括在真實生活中感知并理解生日對成長的意義;基于情境和真實生活理解西方生日祝福文化;學會怎樣去表達自己對他人的祝福。二級目標包括掌握單詞happy,birthday,present,cake,pen,pencil,this,here;掌握目標句型Here’s your... —Thank you.—What’s this? —It’s a ...學會運用Here’s your...送給別人東西并用Thank you 回復;運用What’s this?向他人詢問這是什么東西,并用It’s a ...來回復他人。
教學目標是進行教學設計的依據,基于主題意義的教學目標與基于語言知識技能的教學目標并非獨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主題意義決定了語言知識呈現與推進的依據和載體,語言知識又是達成主題意義教學的必要條件。因此二級目標在運用上要高度關注它們之間的依存關系,為了單列一條目標而設計教學活動是違背素養發展需求的。
例如,上文的一級目標“在真實生活中感知并理解生日對成長的意義”必須在二級目標“掌握單詞happy,birthday,present,cake,pen,pencil,this,here”完成的情況下才能得以實現;“學會運用Here’s your...送給別人東西并用Thank you 回復”這樣的目標就是要“學會怎樣去表達自己對他人的祝福”。
創建基于主題意義的層級教學目標是對英語課程育人價值的一種挖掘和提煉,教材語言內容被賦予更深層的情境意義。
在確定單元主題意義和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后的教學設計要基于學情、在相對真實的語境中組織開展具有層次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逐步掌握和運用語言知識的同時達成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和體驗。
基于主題意義的單元整體教學不是簡單的課時與課時的疊加,更不是單元語言知識的分層羅列和逐步呈現,而是需要教師結合主題意義和學生已有的認識水平,構建符合學生生活實際、與主題意義一致的不斷深入或發展的連續性話題情境,讓學生在語言知識與主題意義相互作用的連續性學習中,基于語言理解主題,基于主題掌握語言。
例如,在“Module 6 Unit 1 Happy birthday!”單元教學中,第一課時設計的話題情境分別是“猜一猜,這個星期我們班哪位同學即將迎來自己的生日?”“聽一聽,猜一猜課文中誰要過生日了?他們是怎樣過生日的?”第二課時“今天我們一起給***同學過生日吧!”這樣連續性的語言情境,自然而然使學生的學習從初步感知主題意義到感知外國小朋友的生日習俗,再到給班上的小朋友過生日,主題意義隨著學習活動深化,語言知識伴著學習活動的理解、掌握、運用逐步走向自我建構。
英語課程學習作為外來語言的學習,最大的挑戰來自學生的投入度,教學活動的設計如果像以往一樣只注重聽、讀、記、背等機械化學習,長此以往,學生勢必會產生厭學情緒。
主題意義統整的另一層意義就是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感受到生活的韻味,激發學生的學習意愿,同時讓枯燥的語言知識有了更生動的載體,降低學習難度,保護學生學習的熱情。
因此,英語學習活動的設計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然地融入語言情境中,自覺參與學習活動。例如,在“猜一猜,這個星期我們班哪位同學即將迎來自己的生日?”語言情境中,教師組織學生交流“你們的生日會怎么過?”繼而“猜猜外國小朋友生日會怎么過?”這樣的語言活動學生有較豐富的實際生活體驗,非常容易進入角色。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在教材語言中嘗試感受外國小朋友過生日的習俗,學生自覺對文本中的詞匯與語言產生學習與理解的興趣。
另外,注重活動之間的關聯性可以有效激活語言知識技能在主題意義情境中的運用,提升學生學習的效能。例如,在教學“ Happy birthday!”的單詞與句型時,教師后續開展“我給***同學過生日”的交流活動,就是為學生創設直接的語言鞏固與運用情境。說祝福的語句和唱祝福的歌曲也是對主題意義的進一步體驗;送心愛的禮物并為這些禮物寫上英語單詞不僅是對知識的運用,也是對主題意義的表達。
自主參與主題意義關聯下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學生的課程素養隨之得到有效鍛煉。
新課標指出教學評價應以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往英語課堂評價主要圍繞學生的學習態度、語言知識達成情況等進行,導致學生學習的感知只能集中在詞匯、句型和語法等的記憶上,不能真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習課程,核心素養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學生對單元主題意義的真正感知、體驗與表達。當教師圍繞教與學的目標對學生的課堂學習進行評價時,首先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其次要在第一層級的主題意義下對學生的第二層級語言知識目標進行點評,這樣才能讓學生感知到語言知識的價值、體驗語言知識的內涵,幫助學生形成繼續學習的目標和動力。
例如,在學習新單詞present 和cake 時,教師提出問題:What can you think of a birthday? 引導學生思考“過生日你能想到什么?”學生會馬上用書本上的present 和cake 來表達。這是初讀課文的感受,無可厚非。但教師點評:present 和cake 確實是你真正想要的并非常喜歡的東西嗎?這樣的評價讓學生圍繞主題意義思考單詞本身的含義,與自己的真實想法相對照,感知到了學習的真實性。當學生用pencil ,pen 這樣全新的單詞來表達自己想送給小朋友的禮物,但卻拼讀有小錯誤時,教師評價:你的真心祝福***小朋友肯定已經感受到了,但是你送的到底是什么禮物他還不清楚,你能把單詞再正確拼讀一次嗎?隨著這位學生的修正并再次送上祝福和禮物,教室里響起掌聲。
教師對學生主題意義感知的評價可以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共鳴,這樣的共鳴可以讓知識的學習和運用更鞏固,也可以讓學生不再因為語言知識表達的錯誤而產生學習障礙,形成積極的學習心理,這為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英語作業對英語課程學習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學生自主運用語言進行表達、鞏固所學知識、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主要路徑。以往多數教師一味地追求作業的積累性,希望通過大量的聽、讀、背、抄等作業形式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卻導致很多學生對英語課程學習產生厭倦和逃避情緒,久而久之失去了學習英語的動力。
小學生受自身心理水平、認知水平和身體素質的影響,還沒有形成長時間穩定學習狀態的能力,更多的時間都在不自覺地關注生活和世界,這種所謂的“自由”品質決定了他們的興趣更多來自真實的生活。當課外作業真正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知識的課外鞏固和運用就能自覺發生。英語單元主題意義的學習價值應該延伸到學生的課外學習中,與學生的課堂學習形成一個整體,以此來設計課外延伸作業,能極大地提升作業效能。
例如,在“Module 6 Unit 1 Happy birthday!”教學中,完成第一課時教學后,教師并沒有強調學生去熟記單詞和句型,而是讓學生課下學唱“Happy birthday to you!”這首英文生日祝福歌。熟悉的曲調和明確的主題意義引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學生回家后主動下載歌曲并學唱。學唱的過程不僅自動糾正了學生的一些詞匯發音,學生還能自覺熟記…to you 句式,探究dear,girl,friend 等新的詞匯,為第二課時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第二課時的課外作業教師設計為小組合作表演課文,學生自己組隊分別扮演Sam,Jim,Tim,Kim 等人物,運用—Here’s your...—Thank you 和—What’s this? —It’s a ...句型進行表演。雖然是簡單的課文模仿,但是在角色的感染下,學生自主進行角色輪換和比較,對句型以及句型所表達的主題意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英語課程學習最終依賴語言的交流實踐,語言實踐也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但這樣的實踐僅在課堂上運用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要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創造條件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這是英語作業的必然選擇。但是對小學生來說,語言交際更需要真實的交流對象,這時父母的角色就顯得尤為重要。
課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家給父母或兄弟姐妹過生日,運用學到的句式和歌曲表達祝福,并用視頻拍攝下來在班級群內展示;與爸爸媽媽一起選購送給小朋友的禮物,制作英語賀卡或者為禮物包裝寫上祝福的語言。在這樣的親子語言實踐活動中,家長成為學生英語學習的伙伴,學生對單元學習的主題意義有了進一步理解。
總而言之,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只有在主題意義統整下做好教學目標、教學活動以及課后作業的設計,才能真正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