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煜東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靈魂,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語文課程因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點,是促進學生文化認同的重要渠道。以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為契機,在教學中增加文化實踐的內容,不僅能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也能讓學生擺脫紙筆作業的束縛,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借助五年級下冊“遨游漢字王國”的綜合實踐活動,我們在班級里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節日活動。
一、依托趣味節日,在學科活動中感知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千姿百態,精彩紛呈,但新時代的學生普遍對傳統節日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因此,在教學中滲透傳統節日勢在必行。借助“遨游漢字王國”這一綜合實踐活動,我們依托趣味節日的開展,與學科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使學生在解放書面作業的同時,在學科活動中充分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1.熱熱鬧鬧猜字謎
在“遨游漢字王國”的綜合性教學中,教材通過《字謎七則》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由于漢字筆畫復雜繁多,各種偏旁部首也各不一樣等,猜謎者可運用多種方式來進行猜字謎,在過程中獲得趣味,體驗漢字的奧秘。猜燈謎是元宵節中傳統的游戲項目,但學生猜燈謎的機會并不多,對猜燈謎也僅僅停留在表面的認識上。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體驗元宵節猜燈謎,教師通過前期搜集字謎、設計字謎、制作花燈等準備活動,在教室里熱熱鬧鬧地開展了一次猜燈謎的活動。在活動中,學生深入走進元宵節,體會到了猜字謎的樂趣,同時,增強了文化認同感,增加了對漢字的認識。
“元宵節”課堂片段:
生: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生:元宵節最有趣的活動當屬賞花燈、猜燈謎了。
師:我們五個小組的成員都制作了花燈,花燈下掛著他們精心設計的字謎。同學們組成猜字謎戰隊,可選擇喜歡的花燈觀賞,小組內討論競猜,時間為一小時。小組記下猜出字謎的編號和答案,答案正確即可積一分。最后積分最多的小組將被評為“最佳猜謎小組”,贈予徽章和小獎品。
有趣的元宵節,不僅讓學生學習了猜字謎拆字解讀的方法,更在趣味活動中激發了學生對漢字文化的喜愛。漢字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自然而然的互動中逐漸深入學生內心。
2.稀奇古怪找諧音
有些漢字讀音相同而字形、字義不同,由此產生了獨一無二的諧音文化。漢語的諧音巧妙地應用了這些讀音相同而字形、字義不同的漢字,表達了耐人尋味的意思,賦予了漢字許多趣味。在“遨游漢字王國”中,教材以幾則有趣的諧音故事為材料,讓學生初步感知了諧音的趣味。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感受漢字的諧音文化,增加對“漢字真有趣”的認同感,教師在教室里舉辦了好玩的“戲劇節”活動,學生不僅自己寫劇本、設計諧音臺詞,還自導自演一出出戲劇,身臨其境地參與其中。在這樣有趣的活動中,學生的興趣更濃了,效率更高了,收獲也更多了。
“戲劇節”課堂片段:
和紳:(看著狗,笑著指著狗)它是狼還是狗?
紀曉嵐:(泰然自若)垂尾是狼,上豎是狗。
御史:(討好地)是狼是狗我是明白了。
紀曉嵐:(從容不迫)還有區別呢,狼的習性是吃肉,狗的習性是遇啥吃啥,遇屎(御史)吃屎。
在好玩的“戲劇節”活動中,學生通過自主搜集、查找資料、寫劇本、演劇本等活動,深入淺出地體會到了諧音文化的趣味。這樣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漢字的趣味,激發了他們對漢字文化的熱愛,增強了他們的文化認同感。
二、依托動手操作,在古今協同中根植傳統藝術
2022年版課標指出:“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作為重要的人文學科,重視并滲透傳統文化和藝術教育,這既是語文學科性質所擔負的責任,更是歷史所賦予語文的神圣職責。在“我愛你,漢字”板塊,編者就是讓學生感受漢字之秀美,激發學生熱愛漢字的情感。我們通過開展“書法節”“篆刻節”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在藝術的熏陶中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
1.真真切切學甲骨文
在漫長的漢字發展過程中,字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最先出現的便是甲骨文。每一個甲骨文背后都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滲透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樸素的文化思想和傳統美德。從甲骨文被刻在龜甲、獸骨上開始,篆刻藝術的啟蒙便開始了。通過舉辦“篆刻節”活動,將甲骨文與篆刻藝術融合,讓學生在悠長的歷史中體會漢字的韻味,增加他們的歷史認同感;在動手操作中,讓他們感受篆刻的魅力,受到傳統藝術的熏陶。
在“篆刻節”的實施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發現與探索,感受到了綜合實踐活動的樂趣。從課堂上甲骨文的閱讀到走進博物館參觀真實的甲骨文,再到學習篆刻、刻下古文字,學生對漢字的研究在探索、體驗和拓展中不斷延伸。在認識不斷深入、體驗不斷多樣化的過程中,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漢字的獨特魅力,體會到漢字傳承的重要文化意義。
2.三分木里悟書法
用毛筆寫字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之一。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的書法藝術,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結晶,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是世界藝術之林的瑰寶。然而,在敲擊鍵盤速度越來越快的今天,學生的漢字書寫現狀卻不容樂觀。開展書法教育,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為此,根據教材的編排,我們舉辦了“書法節”活動,帶領學生欣賞書法、感受書法特有的東方神韻,讓學生在“寫一寫”“練一練”“做一做”中了解書法的藝術形式,增強文化認同感。
在“書法節”活動中,學生通過研究漢字的字形結構、演變歷史等感知漢字形體的美麗。學生在臨摹和練習中遨游在書法藝術的世界里,不僅強化了自己的書寫能力,也進一步挖掘出漢字在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
三、依托學生視角,在互動交流中培養文化自信
在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學生自主搜集、整理資料,走出課堂,走進博物館,走進圖書館,實地參觀,實地學習。在最后的活動小結中,大家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成果展示會。各小組自行選擇展示學習成果的方式,有的是作品現場展示、視頻現場展示,有的是詩歌現場朗誦、過程現場講述,還有的通過公眾號、朋友圈、微博等進行線上宣傳。在展示和宣評中,學生回顧學習過程,總結得失,進一步加深對整個綜合活動學習的認識。活動結束后,大家還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發表了感言,抒發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朱同學微博:在“篆刻節”活動中,我認識了甲骨文,學會了篆刻的皮毛。因為篆刻,我收獲了一批“臭味相投”的好友,也擁有了幾幅屬于自己的優秀作品。篆刻,希望更多人能發現你的美,傳承你的美!
王同學朋友圈:在全世界浩瀚的文字海洋中,漢字書法是別具一格的藝術瑰寶。現在,我正在刻苦學習柳體。雖然我的字還很稚嫩,但我會堅持不懈地練習下去。將來,我也要成為推行書法藝術的一員。
在一系列綜合文化學習實踐中,學生不僅認識了博大精深的漢字,學習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更是在熏陶中形成了文化的主體意識,產生了文化自信,充分體驗到自己才是學校和班級文化建設的主人,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人。
語文課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在“遨游漢字王國”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原本枯燥的機械作業變得豐富有趣了,學生也在多個主題節日中感受到了漢字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提高了審美情趣。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在促進學生認知自身文化的同時也幫助他們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提升了文化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他們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