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
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感情”。很多教師將這一語文要素的關鍵點聚焦在“場景”“細節”“感情”上,重在組織學生圈畫、品味描寫“場景”和“細節”中的“感情”,卻忽略了這種“感情”獲取的方式——體會。什么是“體會”?與“知道”“了解”和“感受”有著怎樣的不同?《辭?!分袑Α绑w會”的解釋為“體驗領會”。由此再來品讀這一語文要素,編者不僅明確了感情達成的目標程度,既“領會”;同時,還設定了目標達成的方式和路徑,即以“體驗”的方式“領會”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感情。
《父愛之舟》是一篇典型的回憶性散文,作者以夢境的方式呈現,這就給學生的體驗提供了契機。以體驗的方式介入文本,就意味著學生不再是一個客觀的閱讀者,而應該是文本中“場景”的經歷者和“細節”的介入者,學生的原始能力、生活經驗、思維意識,都為介入文本、體驗感知提供了有效支撐。
一、角色浸潤,還原真實內心
回憶性散文,決不可空泛議論,虛擬抒情。作者將真實感受和內在情感寄托在具體的事和鮮活的人上,以娓娓道來的語言呈現出來,自然地滲透讀者的意識之中。教學回憶性散文,尤其是“體會”文本中的情感,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介入姿態,將思維意識調整到與作者、人物相同的節奏與頻率中,想角色之所想、急角色之所急。
課文第3自然段描寫了父親劃船送“我”上學時花錢住旅店的場景,整段文字篇幅不多,真正描寫父親的文字只有三處:帶了米在船上做飯;看到“我”被蟲子咬,父親“心疼極了”;茶房說要加點錢,父親居然“動心”了。很顯然,這三處描寫從表面上看前后矛盾非常鮮明:既然家中貧窮,怎么會“花錢住旅店”呢?既然選擇了價格便宜的房間,怎么又會被茶房說“動心了”了呢?事實上,這種矛盾正是作者精心選擇素材、前后鋪陳所形成的表達效果。
認識到這一點,解構矛盾,趨向認知的平衡,就成為了體悟人物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緊扣前后信息,探尋父親行為之外的內心活動:首先,從“帶了米在船上做飯,晚上就睡在船上”,結合搜集的資料,了解作者吳冠中家中的貧困,以感受父親保證作者生活不受影響,而絞盡腦汁的無奈。由此,利用“一間最便宜的小客?!?,展現父親真實的內心活動:既然可以睡在船上,為什么又會花錢住小客棧呢?學生就可以順勢從“保證作者生活不受影響”的維度出發,相機感受父親心目中兒子的重要地位;其次,從“心疼極了”進行拓展,利用當時的情境資源,原本準備花上一點小錢,讓孩子安心睡覺,卻遭遇了這樣的經歷,父親的“心疼”究竟會有怎樣的表現呢?教師可以從父親的動作、語言、神態等不同的維度,引導學生對父親所展現出來的細節進行拓展與補充。濃郁而深沉的父愛,不僅體現在了對兒子的不舍上,甚至可以體現在對店家的責備和選擇花錢住旅店的懊悔上。此時的“責備”和“懊悔”,又成為父親言行二度矛盾的誘因。既然如此,父親怎么會“動心”呢?這樣的選擇已經與開篇中“帶了米在船上做飯”“睡在船上”漸行漸遠了,這還是那個貧困而節儉的父親嗎?逐步升級的沖突和矛盾,再次推動了將學生的思維聚焦于對父親言行的解構上,學生利用“平時節省到極點”“一分冤枉錢也不肯花”等關鍵性語句,還原了父親在“動心”過程中的細致考量:盡管兒子已經滿身疙瘩,但能多睡一會兒,就讓兒子多睡一會兒;盡管此時已經過了半夜,多加錢換房間的性價比已經降低,但為了兒子不再受罪,毅然做出了“換個較好的房間”的決定。
縱觀這一語段的教學,教師巧妙借助父親前后言行的矛盾點,引導學生多維關聯前后的語境資源,以角色體驗的方式,站立在父親的角度,對有限的語言進行了細化和還原,看似矛盾的表現,在展露人物心路歷程后,一切表達順其自然。而這樣的過程,將場景描寫和細節刻畫時所蘊含的情感,真切而分明地浸潤到學生的意識之中。
二、定格聚焦,賦予意外情況
回憶性散文之所以能夠觸動讀者心靈,很大程度上在于描述的事情有著廣泛的適用性,是讀者也曾經有過的真實經歷,這就為學生形成共鳴提供了支撐。作者沒有完整、客觀地展現當時場景的全部細節和種種可能,教師不妨利用文本語言,在定格聚焦、想象畫面的基礎上,借助真實的生活經驗,賦予其種種意外,豐富文本描述的場景,讓學生在拓展和置換中體會“場景”和“細節”中的真摯情感。
第5自然段描繪了“讀初小的時候,遇上大雨大雪天”父親背“我”上學的場景,作者以翔實、細致的筆觸展現了父親背“我”時的狀態。針對這一內容,我們可以從兩個層次入手,落實體會情感的要素目標。首先,定格畫面。作者所描述的“背”究竟是怎樣一幅場景呢?描寫“我”的語句實在不能算多,但有“伏在”“撐起”這兩個動詞,就已足夠。從“伏”字,可以想象作者雙腳離地,腳下再濕滑、道路再泥濘,都已經與“我”無關,一切都交給了值得信賴的父親;從“撐”起的那把“結結實實的大黃油布雨傘”,更可以想象“我”不僅免受雙腳浸水之苦,頭頂的雨雪也有了遮擋。而這一切都依賴于父親的“背”?!霸o褲腳”“穿深筒釘鞋”“撩起棉袍”“扎在腰里”,幾個簡單的動詞勾勒出父親“背”“我”時的干練和有力。也正因為這樣的架勢,“我”才能放心地將一切都交給了父親。此時的父親,就是“我”的一塊踏板、一座穩固的橋梁,更是走向學校的一艘“渡舟”。其次,拓展意外。結合生活經驗,雨雪天氣下,單人獨立行走,尤為困難,更何況是肩背一人呢?學生提出了一系列想象的支架:遇到大的水塘,父親怎么辦?遇到狂風,父親怎么辦?一不小心,踩進深坑,父親又會怎么辦?……
學生針對每一種“意外”情況的想象、補充與細化,都是對語段場景和細節深入感知、體會情感的過程。沒有機械灌輸,沒有刻意點撥,然而原本就蘊藏在語言中的情感,就這樣流淌進學生的心田,“體會情感”的要素目標,則水到渠成地得到了落實。
三、切身體察,形成復合之力
一篇經典的文本,就是一個有機整體。即便篇幅再多,文本內在的信息之間,也存在必然的緊密聯系。如果處理得當,這些資源關聯起來,就會形成“1+1>2”的聚合力量。因此,“體會情感”既要針對描繪“場景”和“細節”的單個信息進行品味,更需要以聯系、統整的方式,在疊加和融通的狀態下,品味言語聚合下所形成的表達效果。
以描寫父親劃船送“我”上師范這一場景為例,很多教師都會將教學的重點設置在父親為“我”縫補棉被的場景。誠然,語段中“彎腰”“低頭”“縫補”所勾勒出來的鮮活畫面,不僅打動了作者,更刺痛了每一位讀者的內心。但如果僅僅局限于這一段文字來品味這一場景,學生的體悟顯然是受限的。這就需要統整語段中的其他信息。在這一方向的引領下,學生再次品讀這一語段,很多原本輕易被忽略的信息,就會重新生發出表達的生機。比如“姑爹和父親輪換搖船”,只是在“不搖櫓”的空暇,才為“我”縫補棉被。很多學生就此想象,搖櫓是體力活,身體疲倦的父親,還不能休息,堅持為“我”縫補棉被。濃烈的父愛滾滾而來;有的學生想到,搖櫓很費力,此時的父親手臂酸痛,針線已經控制不住,縫補的難度加大,所以才會“彎腰低頭”,如此感人的畫面,又怎能裹得住如此炙熱而濃烈的父愛呢?還有的學生發現父親之所以縫補棉被,是因為“長期臥病的母親未能給我備齊行裝”,此時的父親可謂是“既當爹又當媽”,由此拓展出一系列其他的勞作……經歷了這樣的聚合,原本看似散落在語段中的“細節”,都擁有了描繪場景、抒發情感的作用,教師組織學生的重新回讀,聚合了這些散點信息,在多維聯系中,強化了“體會”的效益,可謂一舉多得。
語文要素中的語言描述,簡練精準,可謂字字珠璣,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中解讀要義,為語文要素向關鍵能力的轉化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