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2022年版課標將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定位于立德樹人,旨在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高效發展。而語文素養以“文化自信”為基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列為三大核心板塊。因此,教材在立德樹人的指導思想下,編選了眾多經典的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借助曲折的故事情節和鮮活的人物形象,為落實文化自信提供了支撐。教學這類課文,除了梳理情節,更需要關注語言對刻畫人物形象的整體效果,引領學生在把握正面人物形象的過程中,提升對語言文字的品味能力,將語文課程立德樹人的核心目標落到實處。
一、從散到合,在統整思維下解構人物形象
入選教材的都是文質兼備的典范之作,是由表達細節構建而成的一個有機整體。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著力渲染的正面人物,是作者在表達過程中通過不同的方式、路徑和維度所形成的。對于人物形象的感知,既需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其形象輪廓,又不能僅僅局限于整體,更需要借助分解性思維,依循作者創作的基本順序,嘗試運用不同的路徑形成不同的體會,繼而在聚合回歸、整體統整的過程中,構建鮮活而立體的形象特征。
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是教材中篇幅最長的文章。前后分為六個核心部分,對雨來與鬼子斗智斗勇的過程展開了深入而細致的描寫。由于課文的篇幅較長,如果逐段逐句,甚至逐詞逐字地展開,教學時間不夠,教學效果也不好。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分解性思維,以不同的維度統領相匹配的語言資源,形成聚合化、立體化的成果。抓住人物言行的細節,對人物的刻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不妨遵循小說的文體特點,引領學生圈畫描寫小英雄雨來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緊扣人物語言,探尋言外之意;緊扣其動作,揣摩其內心活動;利用鮮活的神態,感受小英雄雨來的智慧和勇敢,讓雨來的小英雄特點深刻地鐫刻在學生的意識之中。
在這一案例的教學中,教師巧妙地抓住了課文寫作的不同特點,讓學生對正面人物的形象形成了深入的感知。
二、以反襯正,在烘托思維中印證人物形象
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具有鮮明的價值判斷,在刻畫正面人物形象的同時,往往用反面人物來映襯,這對于滲透和傳承革命文化具有重要的烘托作用。教師不妨借助側面思維的方式,引領學生從反面人物入手,借助他們所展現出來的卑劣、丑陋,感受正面人物形象的真誠、善良與美好。
五年級下冊《清貧》一文主要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方志敏被捕之后,兩位國民黨士兵搜查方志敏的身體,試圖從中撈取好處的事例,展現了方志敏兩袖清風、一心為公的高貴品質。在這篇課文中,作者著力展現方志敏崇高精神的同時,將眾多的語言文字聚焦在對兩位國民黨士兵的刻畫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描寫國民黨士兵的語句,你看出了怎樣的士兵?你又能夠看出方志敏具有怎樣的優秀品質?”在這一問題的引領下,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感受了兩位士兵貪婪、兇殘與虛偽的嘴臉。當學生再次走進描寫方志敏語言細節的文字時,正面人物的正義、清貧、堅定則浮現在學生的頭腦中。
三、由此及彼,在融通思維下印證人物形象
所謂融通思維,就是基于課文表達的整體內容、價值取向,突破原本問題的限制,將思維從慣常狀態轉移到其他維度、其他著力點上,獲取全新的體悟和思考。將融通思維介入到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的人物形象體悟上來,就是要從根本上突破束縛。因此,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切換感知和體悟人物的方式,從言行的細節、精神的面貌、背后傳遞出的價值取向以及課文中其他人物身上積極探尋能夠支撐、凸顯正面人物形象的信息,在豐富解讀視角的同時,讓人物形象更加多元,讓人物特征更加豐滿。
六年級下冊《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課文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革命領袖李大釗逝世十六周年之際,其侄女周星華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重點記敘了李大釗被捕和被執行死刑前后的經過。教學這篇課文,教師除了引導學生緊扣文中描寫李大釗言行的直接語言外,還可以讓學生將感知人物形象的視角從李大釗轉移到其他人物身上。比如這篇課文中除了描寫李大釗之外,還描寫了兩個次要人物,都為學生感知李大釗的人物形象提供了鮮明的支撐。首先,是工友閻振三,雖然出場時間不長,描寫他的語句也并不算多,但他被捕之后,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卻始終都沒有出賣同志,更沒有泄露任何的機密信息。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思維關注點集中在描寫閻振三的語句上,從“工友”這一平凡的身份中,組織學生進行推理和猜測,從閻振三堅貞不屈中印證和感知李大釗堅定不移的革命信仰以及深受愛戴的人格魅力。其次,則是李大釗的妻子,從著墨不多的文字中感受李大釗與妻子相濡以沫、彼此照應,共同走過革命道路的場景和畫面。在妻子的映照下,李大釗作為共產黨革命領袖的光輝形象,就得到了全面展現。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并沒有讓學生將所有的感知體悟全部集中在某一個人的維度上,而是綜合性地把握和處理課文中正面人物與其他人物之間的彼此聯系,在印證、襯托和融通的思維狀態下,為學生提供了全面的感知路徑。
四、由單到類,在擴展思維中延展人物形象
課文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價值,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所展現的人物形象,也具有極強的代表性。教學這類課文,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所教學的單篇課文,而要運用擴展性思維,從廣闊的資源中探尋并延伸與課文中人物相類似的形象群體,拓展人物形象的觀察視角,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軍神》這篇課文主要借助沃克醫生的視角,描寫了眼部受傷的劉伯承,為了保持頭腦的清醒,拒絕使用麻醉劑的故事,展現了劉伯承的超人意志力。學生緊扣細節以及沃克醫生的情感變化,能夠把握劉伯承所展現出的人物形象。教師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像軍神劉伯承這樣的英雄,你還了解哪些?”在學生的交流與討論中,一位位紅色革命英雄浮現在學生的眼前。教師運用橫向拓展的方式,將學生關注的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從某一個具體的單人向一個群體推進。這樣既彰顯了2022年版課標所倡導的立德樹人的理念,同時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起到了一舉兩得的教學效果。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正是基于整合的教學思維,緊扣教材中課文及其人物所承擔的代表性價值,實現了課堂內外的有效鏈接,在關聯、延展的過程中學生對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形成了更為豐富而廣闊的解讀體驗。
五、從外到內,在歸納思維下升華人物形象
作為邏輯學的重要概念,所謂歸納就是要從眾多的典型個體中,基于聚合的整體性思維下,提煉并推導出一般性的規律和共通式的結論。在傳統教學理念下,革命類課文中的正面人物呈現出統一化、模式化、類型化的弊端,看似提煉了相應的四字詞語作為概念來形容和定位人物,但事實上卻空有其表,而無其實。這就要求教師要在積極認知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開掘人物精神的獨特內涵,彰顯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意義。
教學《軍神》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先嘗試借助沃克醫生的視角,關注劉伯承前后的言行細節和變化,從人物所展現出來的外顯特征,初步感受其堅強的意志力。教師就設置了這樣的研究討論話題:在我國抗日戰爭時期,涌現了一大批像劉伯承這樣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有“最硬骨頭”鄧中夏、因為“吃樹皮”而被譽為“鋼鐵戰士”的楊靖宇、用胸膛擋住敵人機槍口的黃繼光、為了不讓部隊暴露而忍受烈火焚燒的邱少云……這些人都與“軍神”劉伯承一樣,有著常人沒有的超強意志力。他們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在支撐呢?教師根據學生交流,最終將這些人物背后所蘊藏的品質提煉出來:熾熱真誠的愛國情懷、鋼鐵般的不屈意志以及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借助一系列與課文人物相關的類群形象,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中進行提煉和對比,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在歸納下,積極探尋文字背后的價值意蘊和形象歸旨,真正將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的育人導向落到實處。
正面人物形象作為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對學生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榜樣作用,不僅僅有效地推動了學生語言品味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還為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