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院麗
2022年版課標在“課程性質”中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現行的統編本教材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不同學段、不同冊次之間縱向聯系,體現了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發展梯度,加強了單元內部的橫向聯系,使各板塊內容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基于“雙減”大背景下,教師如何使用好教材,針對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板塊如何以生為本,聚焦學習方法,圍繞各個單元不同的語文要素,從學生的學習實踐中提取方法、遷移方法、落實語文要素,把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起來,我僅談談自己的點滴做法和思考,以拋磚引玉。
一、基于學情,為學生的自愿交流奠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探究出學習的三層境界:知、好、樂。作為今天的教師,我們更應遵循這樣的教學規律,使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板塊教學有聲有色,學生愿意參與,積極交流。
1.了解學情,以學定教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作為教師,我們在教學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板塊前,要了解清楚學生在本單元精讀課文中所學到的語文知識、所掌握的學習方法,在略讀課文中如何用策略、方法,從而圍繞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從學生的“交流平臺”學習實踐中提取可遷移運用的方法,以學情而定教學目標、教學清單、教學環節,有的放矢地完成教學任務,以達成教學目標。
2.深度研讀,精準把握
教材是確定的,而教法是靈活的。統編本教材3~6年級,每冊語文書基本有8個語文園地,幾乎每個語文園地中都有“交流平臺”欄目。如果細細地研讀,我們會發現,不同年級語文園地中“交流平臺”欄目是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如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語文園地“交流平臺”中安排了兩個例句,一個是課文中有新鮮感的句子,一個是泰戈爾寫的,和《花的學校》中的語言風格相近;一個是引導學生讀句子積累,一個是引導學生多讀幾遍后摘抄,不但和一、二年級詞語教學有效銜接,而且有訓練、有梯度。再如三年級第三單元語文園地“交流平臺”中引導學生圍繞對童話這一體裁的初步認識展開交流,在交流中初步梳理、總結童話的一些基本特點,加深對童話的認識,從而激發讀童話、編寫童話的興趣。而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語文園地“交流平臺”中,要求學生在感受童話中充滿的奇妙想象的同時去體會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從而在大膽離奇的想象中進行童話故事新編,層層遞進。當教師走進教材,統觀整個學段教材、整冊教材中的每個單元中的語文園地“交流平臺”欄目,深入研讀后,相信會精準把握,為學而教。
3.落實雙減,精妙設計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在語文園地“交流平臺”欄目的教學中,將聽、說、讀、寫在交流中有效整合,依據課標、精妙的交流環節,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方法,用策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如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預測策略單元,在“交流平臺”欄目設計時,一要引導學生結合本單元的學習體會,交流“邊讀邊預測”帶來的全新閱讀體驗。二要小組合作,交流成果,梳理總結運用預測策略的好處,幫助學生深入、全面、有選擇、高效地結合閱讀體驗來交流。三要拓展閱讀,分小組推薦交流自己看過的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題目,寫在黑板上,請沒看過的學生進行預測,最后由推薦者公布預測到了些什么,沒能預測到的又是什么,再請學生有選擇地讀一讀沒讀過的書籍或文章。這樣的設計學生人人參與其中,個個興趣盎然。
二、優化支架,為學生快樂交流助力
支架式教學,顧名思義,指教師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來幫助學生構建新的知識。支架式教學的理念,就像一個搭梯子的過程,每一步“階梯”的設計都要確保學生能“夠得著”。那么,在語文園地“交流平臺”欄目教學中,教師嘗試搭好以下幾個支架,引導學生快樂交流,學方法、用方法,拓寬學生學習的內涵和外延。
支架一:讀一讀,樹人為先
讀是語文教學的主旋律。在讀中學會摘抄詞語句子的方法,在讀中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在讀中愛上學習,熱愛祖國。如在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交流平臺”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借助資料在讀中體會陸游“但悲不見九州同”的傷痛和林升“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憤慨;結合資料,在讀中體會圓明園毀滅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以及作者表達的痛惜之情;調整語速、語調,在讀中體會《少年中國說(節選)》作者的壯志豪情。在不同形式的讀中愛上作者的表達方法,愛上讀書,在讀中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
支架二:賽一賽,交流無限
小學生的好勝心很強,教師不妨為他們搭建好賽一賽的支架。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語文園地“交流平臺”欄目“讀書時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我會這樣做”,賽一賽誰的方法多,小組合作想方法,畫思維導圖,激情展示。又如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語文園地“交流平臺”安排了哈爾威船長的語言和黃繼光堵槍口時的動作的兩個句子,讓學生在讀中感受人物的品質,交流時不僅讀好這兩句感受,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本單元課文找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的句子,比一比誰找得快,讀得有感情,賽一賽感受到的人物品格,還可以不拘泥于教材賽一賽課外自己搜集的能體現人物品格語言、動作的句子。此時,教師會發現學生不僅學方法、用方法,而且每個小組躍躍欲試、交流熱情高漲,還為進一步的寫奠定基礎。
支架三:講一講,想象無邊
學語文,練語言。如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民間故事,教學“交流平臺”欄目時,在學生讀好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動情地講一講,把自己設想成故事中的人物講,大膽想象講,增加合理情節講,變換情節、設置懸念的順序講,等等。在講中分享,在講中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創造性地復述故事,不僅落實了語文要素,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能激發學生讀更多的民間故事,受到民間文化的熏陶。
支架四:演一演,樂在心田
教材內容豐富多彩,教師應針對不同單元主題,采取不同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交流平臺”中學會方法、愛上語文。如三年級第三單元童話單元“交流平臺”演一演,初步體會童話故事特點,喜歡閱讀童話故事;四年級第八單元“交流平臺”分小組演一演,感受童話的奇妙,體會人物的真善美形象,學會按自己的想法創編故事。
支架五:評一評,超越向前
多元評價,激勵成長。針對不同主題單元的“交流平臺”教學,我們采用不同形式的評一評。3~6年級習作單元的“交流平臺”和“初試身手”往往一起教學,因此開展評一評時,學生要評價同伴們的聽說讀寫,更要評價寫作的方法運用。針對讀中感悟作者表達思想的“交流平臺”時,引導學生關注讀的語氣、表達的情感,體悟作者的表達……在生生評價、師生評價、點對點評價中,在精要點撥中,以評促教,授之以漁,體現“交流平臺”這個欄目在教材中的作用,進一步學方法,用方法,落實語文要素。
三、遷移方法,為學生愛上交流延伸
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交流平臺”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的學習收獲,對本單元的學習重點進行歸納、梳理、總結,大多通過與學習伙伴交流的方式,將語文要素具體化,呈現期望學生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而掌握的方法、養成的習慣或形成的觀念,引導學生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將無意識的行為變為有意識的行為,主動運用于今后的語文實踐,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作為教師,我們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把教材作為例子,引導學生學會方法、梳理重點、歸納總結,而且要拓寬教材的內涵、外延,引導學生愛上交流實踐,達成立德樹人的終極目標。如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交流平臺”中有“平時你們是怎樣找書讀的?都喜歡讀哪些課外書?”這兩個問題,接下來五個小伙伴進行交流,梳理了“沿著課文找書讀;找與動物有關的感興趣的書讀;找冰心的書讀;讀歷史故事、人物傳記、科普讀物;由讀一篇文章到讀整本書”等流程。在“交流平臺”中學會找書、讀哪些書,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再交流自己找書、讀哪些書的方法,小組交流后再進一步分享,這樣找的辦法更多,找書讀的興趣更濃厚。這樣的交流聯系學生實際拓展開來,如此長期訓練,學生不但學會了交流的方法,而且越來越喜歡交流。
“交流平臺”不僅在教材中,也在日常的生活中,交流無處不在。讓我們以生為本,以學定教,引導學生在交流中尋找快樂,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