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夏,黃艷芳,羅 麗,容建波,孔令孜,李小紅
(廣西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廣西南寧 530007)
隨著我國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農業產業化形式呈多樣化發展態勢。“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這一概念最早由鄭定榮于2003年提出[1],隨后相關學者、政府部門對其概念、內涵進行了補充拓展。2017年,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指導意見》(農經發〔2017〕9號)中明確了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概念,是指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分工協作為前提,以規模經營為依托,以利益聯結為紐帶的一體化農業經營組織聯盟。文件中還提出要培育發展一批帶農作用突出、綜合競爭力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成為引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和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力量。小農戶的廣泛分布作為我國實際國情、農情,推動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方向之一。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托管服務等方式,將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國家《“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中也指出,要“鼓勵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牽頭、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跟進、廣大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探索小農戶與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內在聯結機制,加快小農戶與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銜接,對促進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以下簡稱“聯合體”)內在機制方面的研究中,陳定洋[2]認為聯合體的運行機制主要包括產業連接提升規模集聚效應、要素連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利益聯結讓農民分享產業鏈收益。孫正東[3]認為聯合體從規模經濟、交易費用、專業分工和利益博弈4個方面分別解決了聯合體的動力機制、約束機制、作用機制與傳導機制方面的問題,從而形成內部運行機理。蘆千文[4]提出聯合體主要構建了不同經營主體之間的契約安排,降低了交易成本,達成理性集體行動。尚旭東等[5]認為聯合體應從縱向維度的“分工細化+要素融合”、橫向維度的“規模擴張+市場地位提升”進行組織路徑創新。湯文華[6]提出聯合體合聯機制包括要素、功能、治理和利益合聯。張琴等[7]認為安徽省宿州市聯合體具有以互利共生為核心的利益聯結機制。Liu[8]構建了綠色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的三方進化博弈模型,以分析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內部成員協同實施農業綠色轉型戰略的影響因素。Jiang等[9]提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中利益聯結效應對協作績效有正向影響,且不同類型的組織結構下,利益聯結效應對協作績效的影響存在差異。在小農戶與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銜接的研究中,葉敬忠等[10]認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銜接的類型主要有個體型、組織型和關系型,其中組織型包括合作社帶動型和“公司+農戶”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與小農戶的銜接主要是組織型。劉威等[11]認為包含小農戶的聯合體組成的共生系統主要分為非包容式共生、弱包容式共生和強包容式共生。
該研究系統厘清小農戶加入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前與加入后的內在聯結機制,以期優化廣西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模式,為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和依據。
隨著農業經營主體的形式多樣化,傳統的“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家庭農場”等模式逐步延伸發展成以龍頭企業(企業集團)為核心、農業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聯社)為中介紐帶、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模式。通過簽訂規范的合同建立契約化關系、規范經濟行為[12],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中各經營主體承擔著不同的職責與分工,較為緊密的聯結關系實現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從而達到契約化聯合[13]、實現規模經濟、分工經濟[14](圖1)。

圖1 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內在聯結機制Fig.1 Linkage mechanism withi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consortium
1.1 以龍頭企業(企業集團)為核心龍頭企業(企業集團)在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中處于核心地位。一是龍頭帶動作用較強。由于龍頭企業經濟基礎較好,生產經營規模較大,在技術創新、信息傳遞、市場開拓、品牌建設等方面具備一定的優勢,為生產要素在各成員間自由流動奠定了基礎,有效帶動聯合體共同發展。二是穩定供應生產要素。龍頭企業為聯合體成員長期提供生產融資、技術指導、品牌冠名等服務,并以低于市場價格供應生產物資、種苗等,有效減少各成員的交易成本,實現相對穩定的供求關系。
1.2 以農業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聯社)為紐帶農業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聯社)在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中起著中介紐帶的作用。一是負責信息的上傳下達。專業合作社將龍頭企業的信息、生產物資等及時傳遞和分發給家庭農場,同時將家庭農場的需求與困難及時反饋給龍頭企業,有效提高各成員間的信息對稱性與溝通順暢性。二是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業專業合作社為家庭農場提供包括代耕、代種、代收、代管、初級加工等農業社會化服務,直接提高了家庭農場的種養能力和生產科技支撐能力,減少農業機械化生產、加工方面的購置成本和養護成本。
1.3 以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為基礎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在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中處于基礎地位。一是承擔標準化種養任務。家庭農場按龍頭企業或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既定要求,以統一種養標準、品種、技術和生產物資,開展既定規模的標準化生產,壓實聯合體種養基礎。二是提供品質較好的農產品。家庭農場通過專業化生產,從種養、管護環節提高產品質量,向龍頭企業提供品質優良、數量達標的農產品,為龍頭企業的品牌化建設提供產品質量保障。
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呈現“強強聯合”“次強聯合”的特點,是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經營主體聯合發展范式,對于我國小農戶普遍存在的農情來說,帶動作用較為有限,如何將小農戶納入聯合體中共同發展,將“強者游戲”轉變為“以強帶弱”、實現共同富裕,值得進一步探討。
由于小農戶的加入,聯合體的經營利潤、分紅被切割的份數過多,聯合體中規模較大的成員容易存在不滿,有可能脫離該聯合體選擇成立新的聯合體或加入成員數量較少的聯合體,成員“俱樂部化”現象凸顯[15]。所以,該研究假設聯合體內各成員與小農戶均為愿意接受多方共同發展和分享利潤成果,小農戶融入聯合體后的內在聯結機制如圖2所示。從圖2可看出,小農戶與聯合體內各成員在要素置換、契約規范等方面存在較多的聯結關系。

圖2 加入小農戶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內在聯結機制Fig.2 Linkage mechanism withi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consortium joining small farmers
2.1 加快生產要素置換聯合體中各成員持有的生產要素有所不同,小農戶持有的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動力、小型生產機械設備等,在嚴守耕地紅線、規模化土地稀缺、農村勞動力短缺的大背景下,土地、勞動力要素顯得尤為重要。小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勞動力、資金、小型生產機械設備等生產要素入股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更容易擴大規模化生產能力[16],小農戶也因置換生產要素后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聯合體內土地流轉更快、更有序,龍頭企業為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小農戶提供貸款擔保、墊付資金等金融服務,小農戶的加入不僅加快了聯合體內部勞動力、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還因聯合體成員的既定數量減少了生產要素置換成本,有效提高了生產要素置換效率。以廣西梧州市龍圩區六堡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為例,農戶以承包地經營權入股龍頭企業天譽茶業有限公司,由天譽茶業有限公司出資,在梧州市龍圩區大坡鎮租賃約20 hm2山地,進行“譽見茶園”建設,推動聯合體土地規模擴張。農戶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和企業共同成立梧州市龍圩區譽見茶園專業合作社,農戶、企業的產權分別占合作社總產權的40%、60%。此外,農戶還為合作社、企業提供勞動力,參與聯合體的生產管護、加工銷售、經營管理等環節。農戶的加入較大程度地提高了生產要素在成員間的流動性。
2.2 節約生產交易費用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通過“要素契約化”規范了聯合體內部的資源配置,在種養、加工、銷售、服務等環節實現專業化分工[17],節約和規避了一定的交易費用。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小農戶生產要素的獲取成本要高于規模經營主體,交易費用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利潤收益。小農戶加入聯合體后,由于聯合體制定的章程約定了各主要成員的權利、義務,明確的職責分工讓包括小農戶在內的成員們更專注自身業務,減少其他業務帶來的精神、資金損耗成本。聯合體內有著既定的成員數量,生產要素收集范圍的縮小減少了成員們的“搜尋成本” ,通常成員之間的空間距離較短,生產物資、產品等運輸成本較少。高度的“契約精神”將外部資源內部化,有效節約生產交易成本,使得聯合體內部成員的利益聯結關系更為緊密。以廣西桂林羅漢果原產地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為例,聯合體制定了《桂林羅漢果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章程》《桂林羅漢果產銷一體化合作實施方案》[18],對各成員的責任和義務做出了界定,在種苗供給、種植管理、產品收購方面實現集約化管理,節省了一定的生產成本。
2.3 提高科技支撐水平聯合體的發展還對各成員的技術進步有推動作用。家庭農場和小農戶在聯合體內技術水平相對不高,為補齊這一技術短板,龍頭企業與合作社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龍頭企業作為聯合體內先進技術的代表,易將其擁有的先進技術分享給聯合體各成員,充分發揮科技引領作用;合作社作為聯合體內社會化服務的提供者,其自身擁有的農業機械、生產加工技術可直接提高家庭農場、小農戶的技術水平;家庭農村、小農戶反之可強化龍頭企業的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應用與推廣。在產業鏈末端,龍頭企業以現代化信息技術開展電子商務以及融媒體營銷,具有較高的農產品銷售信息化、數字化水平,家庭農場、小農戶可以最小的成本直接參與線上產品營銷,以科技手段暢通銷售“最后一公里”。以廣西梧州市龍圩區六堡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為例,譽見茶園專業合作社為聯合體成員提供茶葉種植、加工、運輸、倉儲等技術指導和社會化服務,天譽茶業公司聘請了植茶技術骨干,常年深入茶園指導茶農種植茶樹,還通過開展技術培訓,提高了茶農自主處理基本技術問題的能力,從整體上提高聯合體的生產技術水平。又如桂林荔浦市農興源果蔬產業聯合體,其中龍頭企業桂林愛明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通過改造馬蹄及荔浦芋深加工車間設備,帶動聯合體馬蹄及荔浦芋生產量提高1 400 t,產值增加1 700萬元。
2.4 促進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一般制定了聯合體章程和利益分配方案,根據各成員的職責分工、投入要素比例確定相對公平的利益分配比例。收益方面,龍頭企業的財務狀況良好、收入相對穩定,財務盈利能力強于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小農戶,為聯合體的穩定收入奠定基礎。龍頭企業在品牌化建設中,授予其他成員品牌使用權,以品牌打造緊密聯結各成員。此外,聯合體還能通過訂單農業、保底分紅等形式,拓展和穩定收入來源,保障聯合體各成員的基本利益。風險方面,聯合體對自然風險、市場風險、政策風險的抵御能力強于單個成員,聯合體還會鼓勵成員購買農業保險,進一步增強抵抗外部風險能力,對風險抵御能力較低的小農戶尤為利好。同時,規范的聯合體章程還能有效防范內部違約風險,防止龍頭企業等具有較高話語權的成員違背約定脫離組織或侵占約定外的利益。通過建立有效的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實現各成員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增強聯合體內部聚合力,提高聯農帶農作用。梧州市龍圩區六堡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全面實施訂單農業和保價收購毛茶的措施,通過與聯合體成員簽訂訂單合同,收購聯合體成員的毛茶原材料用于譽見茶園茶葉加工,加工后的茶葉按比例分配給各成員,若農戶不支配所得茶葉,公司則按最低保底收購價收購,以此確保農戶的收益。
相比其他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較好、較快的地區,廣西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時間較短,整體水平還有待提升。截至2021年底,廣西各級培育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數量為 286個,聯合體營業收入422億元,其中聯合體內部交易額47億元、聯合體內成員收入總額144億元,輻射帶動農戶數42萬戶。盡管自身發展取得一定成效,但還未開展省(區)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認證,缺乏自治區級的分類認定標準,仍處于培育發展階段。在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內在聯結機制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廣西發展實際,得出廣西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內部建設的發展啟示。
3.1 建立合理契約規范,壓實內部聯結機制加快出臺廣西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認定辦法及配套的指導性、政策性文件,規范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章程、建設方案和聯結機制,強化聯合體建設組織領導機制。明確聯合體內部各成員的職責分工,建立完善的誠信合作機制,將契約精神以章程、規章等文字契約形式固定和落實,構建產權清晰、分配合理、各方通過的內部聯結機制[19],以正式的契約降低經營主體的違約風險[20],確保各類主體的權利與義務統一。
3.2 加強經營管理能力,提高生產經營效率加強產業化聯合體內部成員間的互動,推動生產要素共享,統籌各成員持有的生產要素和資源,進行有效合理分配,強化聯合體的生產經營基礎。注重聯合體各成員的提檔升級,重點為龍頭企業提供政策支持,發揮主導優勢和帶動作用[21],穩定聯合體發展核心及“方向盤”;推動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按市場導向進行適度規模性擴張,鼓勵產業相同、分工相似的專業合作社在產權清晰、自愿互利的基礎上進行協作與重組;加強小農戶與加工、流通企業及市場的對接,提高聯合體的生產經營效率。
3.3 推進橫縱延伸發展,提高市場競爭水平以全產業鏈開發、品牌化運營為橫縱發展方向,不斷延長聯合體產業鏈條,強化生產環節、提高生產內容的豐富程度[22]。縱向發展上,從種養品質的提升、加工能力的提高、品牌打造宣傳、銷售渠道拓寬等方面發力,推動產業鏈延鏈、強鏈;橫向發展上,重點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以品牌化運營聯結各經營主體,吸納和配置好小農戶,共同做強、做大自有品牌,聯合打造市場核心競爭力,將生產溢出效應內部化[23]。
3.4 加強聯農帶農作用,加快小農戶銜接現代農業建立合理有效的約束和激勵機制,在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方面強化對小農戶的聯結連帶作用,充分發揮小農戶推動聯合體內生產要素加速流動的能力,加強小農戶和聯合體內各成員的良性互動、生產互助,提升小農戶自身的組織化、賦能化、科技化程度[24-25]。依托各級相關項目,探索、推廣更具適宜性、穩定性和約束性的聯合體模式,將小農戶一并納入全產業鏈條,加快小農戶銜接現代農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