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瑞,陳 梅,王麗麗
(揚州大學醫學院附屬鹽城婦幼保健院 鹽城市婦幼保健院 江蘇鹽城224000)
腹股溝斜疝是一種兒科常見的先天性疾病,男孩發病率高于女孩,且一般難以自愈,需經手術治療。近年來腹腔鏡手術以其微創、精準等優勢在兒科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其在腹股溝斜疝中的應用效果已被證實[1]。但該術式仍為有創治療,難以避免導致患兒出現應激反應,且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其預后效果與高效的護理配合密切相關[2]。護理結局即護理措施干預后實現的臨床效果,可作為評估護理措施有效性、科學性的有力依據,也可作為參考幫助護理人員做出護理決策[3-4]。護理結局分類是世界范圍內首次提出的關于量化護理結局的綜合性標準化語言,每個結局對應的定義、尺度和指標也不盡相同[5]。本研究選取腹腔鏡下手術治療的腹股溝斜疝患兒為研究對象,實施以護理結局為導向的優質護理干預并分析其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本院行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的150例腹股溝斜疝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12歲;②均在我院行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且均為首次手術治療;③經影像學檢查及生化指標檢查確診為腹股溝斜疝;④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存在手術禁忌證患兒;②合并免疫系統、凝血功能異常患兒;③合并先天性心、肝、腎等疾病患兒;④存在腸壞死、急性腹膜炎可疑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75例。對照組男62例、女13例,年齡0.6~3.0(1.85±0.27)歲,單側發病53例、雙側發病22例;干預組男65例、女10例,年齡0.8~4.0(1.90±0.19)歲,單側發病55例、雙側發病2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全部患兒家長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兒接受常規疝囊高位結扎術護理配合,具體護理措施包括術前完善生命體征、量表評估,為患兒家長開展心理疏導和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相關知識健康教育;指導家長掌握正確的術前準備、術后護理措施;幫助患兒轉移注意力,疏導負性情緒。術后根據患兒實際情況給予康復護理及家長健康指導等。
1.2.2 干預組 實施以護理結局為導向的優質護理措施。
1.2.2.1 構建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患兒護理結局理論模型 ①以護理結局為導向,即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將現實護理結果擺在首位,并以該結果為核心綜合考察患兒可用資源并規劃,全部規劃均以實現該護理結局為目的。本研究以患兒術后生理健康、精神狀態、活力的提升及軀體疼痛的緩解等作為護理結局指標,以實現該目的為原則實施優質護理干預。②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等數據平臺,搜索相關文獻并咨詢專家意見。提取與患兒生理功能、情緒狀態、疼痛及活力等問題相關的文獻,整合資料構建護理結局模型。
1.2.2.2 結合護理結局模型實施優質護理 ①術前訪視。護理人員于術前1 d到病房訪視患兒,評估患兒身體耐受度、病情狀態等,向患兒家長介紹手術方法、護理方法及術后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處理措施,獲取家庭支持。向患兒家長介紹術后配合共同促進患兒恢復的方法,指導其保持良好的情緒配合醫護人員工作。②安全檢查。病房護士與手術室護士詳細核對基本資料、病歷病史、影像學資料等交接單中的內容。麻醉實施前、手術開始前及手術完畢后反復核對患兒腕帶是否相符。密切觀察患兒術中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若有異常立即上報并對癥處理。③術中管理。挑選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根據患兒喜好,利用玩具、動畫等方式轉移患兒注意力,減輕心理應激。手術全程給予患兒親情化陪伴,提高患兒配合度,對于情緒較為激動、術中情緒波動較大的患兒,護理人員通過眼神、身體接觸、安撫等方式幫助患兒穩定情緒,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療。④術后護理。拔管6 h內密切監測患兒呼吸系統是否正常,觀察各項指標,判斷是否出現麻醉意外及并發癥。患兒蘇醒期做好吸痰、吸氧等護理,協助患兒頭偏向一側,避免出現誤吸等。⑤出院指導。護理人員向患兒家長發放健康指導手冊,指導患兒家長掌握正確的院外護理方法。與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通過微信等方式給予指導,提醒定期帶患兒來院復診。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術后臨床指標,包括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術后尿潴留、切口感染、疾病復發、皮下氣腫等并發癥發生率。③護理結束后,參照李楠等[6]設計的滿意度調查問卷評估患兒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包括服務工作態度、技術護理水平、疾病改善程度、交流溝通方式、綜合服務質量(0~10分),評分與家長滿意度呈正相關。

2.1 兩組術后臨床指標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臨床指標比較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2.3 兩組患兒家長滿意度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家長滿意度評分比較(分,
腹股溝疝在全部腹外疝中占比超過90%,其中又以斜疝最為多發[7]。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和完善,腹腔鏡下小兒疝囊高位結扎術的應用逐漸廣泛且適應證范圍不斷拓寬。胡洵舟[8]研究指出,除合并腸壞死、腹膜炎或嵌頓疝的患兒,生命體征正常及心肺功能穩定患兒均可行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但12歲以下的兒童尚處于生長發育期,各項生理機能及系統功能發育并不完全,心理、生理對手術耐受度不理想,術后護理難度較高。護理結局可作為檢驗護理措施的重要指標,為護理計劃的制訂提供參考,護理人員可結合患兒護理結局需求實施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對腹腔鏡下食管癌根治術等多種手術患者實施以護理結局為導向的護理方案,效果理想且顯著[9]。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以其疼痛輕、復發率低為主要優勢,術后恢復效果也較為理想,護理方案是該病患兒術后恢復及生活質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優質護理相對常規護理效果更佳,但患兒年齡較小,配合度較差,故需在護理結局基礎上配合優質護理,以取得更好的治療及護理效果[10]。
以護理結局為導向的護理模式是一種有目的性、有規劃性的護理方案,相較于傳統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將護理評價指標進行明確,并以該護理評價指標為目的對患者實施各項護理工作。將以護理結局為導向的護理模式與優質護理相結合,能夠充分尊重被服務者的臨床需求并給予滿足,改善護理結局,為患者提供一系列的優質護理服務。本研究將提升腹股溝斜疝患兒腹腔鏡術后生活質量為護理出發點,將生理、情緒、活力、疼痛方面質量的改善作為護理結局目標。分別在術前、術中、術后不同階段圍繞護理結局給予患兒優質護理干預,旨在滿足患兒需求并給予針對性解決。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術后臨床指標優于對照組(P<0.01),且干預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1),與馬玉琴[11]研究結果相似。提示以護理結局為導向的優質護理可有效預防患兒術后并發癥,促進其早期康復。分析原因:通過術前訪視、術后指導等措施,按照患兒個體需求給予優質護理,患兒舒適度得到最大滿足,可促進術后康復。術中、術后密切觀察患兒生命體征變化,有利于第一時間識別并發癥發生風險并加以預防。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患兒家長滿意度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表明以護理結局為導向的優質護理在提升患兒家長認可度方面也有積極作用。提示經過以護理結局為導向的優質護理,患兒臨床指標與安全性均得到提升,患兒家長通過臨床指標能夠直觀感受到護理效果。同時,在護理過程中,有效的護患交流使患兒家長感受到高質量的護理服務,繼而對于護理工作的認可度較為理想。但目前對于護理結局的量化評定仍無統一標準,臨床難以有效評估該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同行認可度有限,故需待未來的研究中加以重視。
綜上所述,對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患兒實施以護理結局為導向的優質護理,可促進患兒術后康復及提高生活質量,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但本研究受時間等因素限制,未對患兒術后情況進行遠期隨訪,故以護理結局為導向的優質護理對患兒遠期的影響尚未明確,仍待長時間、大樣本量進行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