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秀玲,丁 瑤,戴 璐
(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 江蘇鹽城224000)
顱腦損傷患者圍術期容易發生壓力性損傷,不僅給患者帶來身心痛苦,甚至會增加病死率[1]。因此,護理十分重要。壓力性損傷風險預警是將風險管理作為指導,及時、準確發現壓力性損傷風險因素,并進行相應評估、早期報警處理、早期預防治療和控制的護理模式[2]。層級護理管理模式主要是采用多級分層管理的方法落實護理人員工作責任,以便提升護理成效,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節約醫療資源[3]。基于此,本研究探討了壓力性損傷預警結合層級護理對顱腦損傷患者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21年6月1日~11月30日在我院就醫的顱腦損傷患者參與本研究。納入標準:①顱腦外傷;②格拉斯哥昏迷指數3~8分[4]。排除標準:①精神異常;②入院24 h內出現腦死亡;③合并惡性腫瘤。將納入研究的100例患者通過抽簽的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41.27±6.72)歲;婚姻狀態:已婚26例,未婚24例。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43.06±4.63)歲;婚姻狀態:已婚27例,未婚2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協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護理內容主要包括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病情觀察、呼吸道護理、意識護理、營養干預、轉運護理、并發癥護理。
1.2.2 觀察組 實施壓力性損傷預警結合層級護理。①新項目開展時對護士實施壓力性損傷預警結合層級護理實踐培訓,掌握其優點、具體內容、操作方法和價值。②分級護理能夠快速分辨患者病情變化,盡早發現并配合醫生救治。③按時評估患者生命體征,預警評估管理體系一個指標值出現異常為1分。0~1分,由N1護士提供常規護理;2~3分,由N2護士每2 h檢測1次生命體征并告知主管醫生;4分時,由N1、N2護士一同護理患者,每小時檢測生命體征并告知主管醫生,同時做好急救計劃方案;5分時,由N3護士護理患者,每30 min檢測1次生命體征,評估患者病情,做好應急準備,并保存評估結果;6分或沒有供氧狀況的脈率血氧飽和度90%~94%時,立即安排醫護人員采取急救對策。④預防并發癥,保持患者口腔清潔,早晚清洗口腔2次/d,采用冰袋或酒精擦浴物理降溫,室內保持通風,紫外線消毒3次/d,預防交叉感染。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術后壓力性損傷風險程度,采用美國國家壓力性損傷顧問組提出的經典Ⅳ度壓力性損傷分期法。Ⅰ度:連續觀察在同一部位出現壓力性損傷之后不褪色的紅斑;Ⅱ度:表皮或者真皮受損,主要表現為皮膚破損、水皰或者淺凹坑;Ⅲ度:全部皮膚出現破損,皮下組織受損或者壞死,可以延及但是不穿透皮下筋膜,主要表現為較深的凹坑,伴有或者不伴有鄰近組織的損傷;Ⅳ度:全層皮膚出現破損,深部組織出現壞死,肌肉、骨或者肌腱、關節或者關節囊等支持性結構受損。②觀察兩組圍術期指標情況,主要包括手術時間、顯性出血量及隱性出血量。其中顯性出血量主要包括術中出血量與引流量;隱性出血量根據Gross法,以全血紅細胞容量變化為基本遵循。③統計兩組住院時間及治療總費用。

2.1 兩組術后壓力性損傷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50例,其中Ⅰ級5例(10.00%)、Ⅱ級2例(4.00%)、Ⅲ級1例(2.00%);對照組50例,其中Ⅰ級13例(26.00%)、Ⅱ級8例(16.00%)、Ⅲ級7例(14.00%)、Ⅳ級5例(10.00%)。觀察組術后壓力性損傷發生情況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圍術期各項指標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各項指標比較
2.3 兩組住院時間、治療總費用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住院時間、治療總費用比較
壓力性損傷風險預警護理是針對顱腦損傷患者發生意外情況提出的一種科學有效護理模式。層級護理管理模式與其他護理模式相比更具現代化[5]。本研究顯示,觀察組壓力性損傷發生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壓力性損傷預警結合層級護理能夠有效降低壓力性損傷發生率;考慮原因為該護理模式能夠快速判斷與評估患者病情,及時給予科學護理[6]。本研究也顯示,觀察組圍術期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壓力性損傷預警結合層級護理能夠有效減少患者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考慮原因為對顱腦損傷患者實施層級護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不同層次護理人員的護理操作都做到標準化及規范化[7]。本研究還顯示,觀察組住院時間、治療總費用均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壓力性損傷預警結合層級護理能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因而減輕患者經濟壓力。
綜上所述,壓力性損傷預警結合層級護理有助于顱腦損傷患者得到及時、有效、合理的救治,可降低患者壓力性損失發生率,改善患者的各項圍術期指標,縮短住院時間,減少治療總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