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飛,馬艷玲,彭世華,陳文文
(河南省人民醫院 河南省立眼科醫院 鄭州大學人民醫院 河南鄭州450000)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是常見的糖尿病慢性并發癥之一,也是導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質量。臨床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糖尿病患者DR患病率為28%~40%,且與病程明確相關,糖尿病病程>10年者DR發病率約為60%、病程>15年者DR發病率約為80%,病程>20年者DR發病率達97%,由此可見,針對DR患者的視力健康應給予高度重視[1]。DR患者發病后的典型癥狀為視力下降、視物變形,眼前黑影遮擋,嚴重者還會出現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體積血、視網膜脫離等并發癥,因此臨床建議DR患者發病后盡早接受治療,最大限度避免導致眼盲[2]。隨著眼科醫療技術的進步及醫療器械的更新,針對DR的手術微創性得到明顯提升,但由于對手術及預后不確定感、手術創傷(疼痛)等因素,多數DR患者在圍術期表現出明確的緊張、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嚴重影響手術進程和康復[3]。既往眼科臨床對DR患者圍術期實施常規護理,是一種固定化的護理模式,雖具有一定心理調節作用,但干預力度不足,在緩解負性情緒方面難以達到預期[4]。隨著相關護理經驗的積累,眼科臨床護理工作者更加重視DR患者的圍術期心理護理,對此,本研究分析達標理論指導心理護理干預在DR患者圍術期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我院120例DR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美國眼科學會《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臨床指南》[5]診斷標準;②可正常溝通;③可完整提供本研究所需相關資料;④出現明顯視力下降癥狀。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精神疾病者;②拒絕配合研究者;③手術治療禁忌證者;④合并其他眼科疾病者。依據區間隨機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60例。對照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63.19±6.58)歲;糖尿病病程(10.28±1.26)年。實驗組男39例、女21例,年齡(63.28±6.64)歲;糖尿病病程(10.36±1.2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首先經結膜微創玻璃體切割,清理眼內積血,鞏膜頂壓下切除基底部玻璃體,剝除視網膜前增殖膜,保證眼內氣液交換的前提下對眼內視網膜實施光凝治療,隨后根據情況適量填充平衡液、硅油,明確定位白內障并實施切除,手術完成后結膜底部注入地塞米松,術后使用氟米龍、玻璃酸鈉眼藥水輔助治療并囑患者定期復查。
1.2.1 對照組 給予圍術期常規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包括術前常規健康教育、術中密切手術配合、術后健康指導等。
1.2.2 實驗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基于達標理論指導的心理護理干預。①成立圍術期護理團隊:由眼科工作年限≥5年的護理人員組成,均經過相關培訓并理解、掌握達標理論(護理人員通過多種方式設定目標,指導患者維持、恢復健康的目的)。②術前護理:術前護理人員通過主動與患者交流、采用臨床負性情緒量表進行心理評估,依據評估結果確定DR患者術前負性情緒、自我效能感降低的主要原因,如自身醫療知識不足,對疾病情況缺乏了解,從而出現恐懼心理;擔心醫生操作水平和護理人員護理質量;害怕術后后遺癥;臨近手術時的矛盾心理。隨后護理人員依據評估結果設定此階段心理護理干預的主要目標:焦慮自評量表(SAS)[6]、抑郁自評量表(SDS)[7]降低分值≥4分;與患者溝通過程中可感知患者負性情緒得到緩解;患者治療依從性提高。具體措施如下:術前護理人員給予患者及家屬針對性心理疏導,告知后續診療流程及可能存在的手術風險,幫助其做好心理建設;講解已經手術、恢復良好的病例,學習如何應對疾病與手術;鼓勵家屬給予患者足夠的關心,盡可能滿足患者需求,為其營造溫馨的治療環境。③術中護理:手術室護理人員評估患者心理狀態,護理目標是幫助患者保持良好心態、緩解術前緊張,保證血壓、心率等相關指標穩定。具體措施如下: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幫助其熟悉手術室環境和手術整體流程,告知患者手術醫生經驗豐富,必要時可通過握手等肢體語言給予心理支持。④術后護理:積極開展訪視,通過溫柔、親切的語言與患者交流,分析患者術后出現負性情緒的原因,如擔心手術成功率,對術后不適感、眼部疼痛等細微改變關注程度過高,迫切想知道預后等。隨后依據評估結果設定心理護理目標,即幫助患者樹立康復信心,避免過度擔心。具體措施如下:術后護理人員主動、耐心傾聽患者訴求,同時給予積極反饋和詳細解答;實施護理過程中重點關注患者心理、生理方面的變化情況,給予積極、正確的心理暗示;對于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患者,護理人員及時聯系心理科醫生給予針對性心理疏導。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護理前后SDS、SAS評分。SAS評分標準:<50分表示無焦慮,50~59分表示輕度焦慮,60~69分表示中度焦慮,>69分表示重度焦慮;SDS評分標準:<53分表示無抑郁,53~62分表示輕度抑郁,63~72分表示中度抑郁,>72分表示重度抑郁。②比較兩組圍術期應激反應指標,包括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皮質醇。檢測儀器配置如下:高效液相色譜儀(lc3100),二元高壓梯度泵(P3100),自動進樣器(AS3100),恒溫箱(CT3100),檢測儀(EDC3100)。③比較兩組護理前后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評分。護理前及護理5 d后采用GSES進行評估,量表包括疼痛管理、癥狀應對、軀體功能3個維度,每個維度總分20分,>15分、10~15分、<10分別表示優、良、差[8]。

2.1 兩組護理前后SDS、SA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SDS、SAS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圍術期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圍術期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2.3 兩組護理前后GSES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GSES評分比較(分,
DR是糖尿病發展至一定程度的一種常見并發癥,其主要病理特征為患者視網膜血管改變,嚴重者甚至可能出現大量新生血管,引起視網膜增殖、牽引,最終失明,因此臨床建議DR患者盡早接受手術治療[9]。手術是針對DR最有效的一種治療技術,通過手術能完全切除混合的屈光間質,通過離斷牽引膜,能在短時間內解決剝離牽拉及收縮作用,實現脫離視網膜快速復位。負性情緒是DR患者圍術期常見應激反應,患者多在術前、進入手術室、術后恢復階段出現恐懼、緊張、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對手術進程與術后康復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圍術期對DR患者開展科學護理意義重大[10]。
既往臨床在DR患者圍術期實施常規護理是一種依據臨床常規手術護理流程實施的一種固定化護理模式,主要包括術前常規健康教育、術中手術配合、術后健康指導等。雖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圍術期負性情緒,但針對性不足、護理措施不全面,往往難以取得預期護理效果[11]。基于達標理論指導的心理護理干預是近年來臨床圍術期應用較廣泛的一種心理干預模式。達標理論定義如下:護理人員通過“教導、指導和咨詢個人或團體”來滿足社會需求的一項基本服務,主要是通過互動和設定目標指導個人和團體達到、維持和恢復健康。對比常規護理,該理論指導下的心理護理明確階段時間內心理護理主要目標,故護理干預針對性與綜合性更強[5,12]。
基于達標理論指導的心理護理干預是體系相對完善的護理干預技術,術前護理人員通過積極的評估確定患者負性情緒的嚴重程度,同時通過交流明確負性情緒產生的原因,隨后實施針對性心理疏導、術前強化健康教育、病友案例健康教育等護理措施,患者術前應激反應得到明顯緩解,自我效能感大幅度提升[13-14]。術中護理人員通過相關評估確定DR患者護理目標,緩解術前緊張,保證生命體征穩定,幫助患者快速適應手術室環境,避免對陌生環境、手術產生恐懼[15]。術后護理人員確定主要護理目標為幫助患者樹立康復信心、減輕過度擔心等,通過術后訪視與溝通能減少患者對預后及機體相關反應的關注程度,在緩解負性情緒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護理后SDS、S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拔管時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皮質醇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5 d GSE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
綜上所述,基于達標理論指導的心理護理干預可緩解DR患者圍術期的負性情緒,減輕圍術期應激反應,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