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容湛,李健儀,梁金蘭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增城分院 廣東廣州511300)
髖關節是人體運動樞紐,老年人因骨質疏松、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易出現髖部骨折[1]。內固定術及髖關節置換術是恢復髖關節功能的有效手段,但術后康復周期長,患者跌倒及再骨折風險高,在有限的住院時間內無法保障理想預后。家庭康復計劃干預可為患者提供從出院到家庭的延續護理,幫助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家庭護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對腦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有良好的干預效果[2-3]。奧塔戈運動(OEP)主要鍛煉患者肌力及運動平衡力,可預防老年人日常跌倒損傷,近年來經臨床研究擴展和更新,在醫學領域中發揮重要作用[4]。本研究選取96例患者為受試對象,探討OEP對患者平衡功能及跌倒風險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2020年1月1日~2021年1月31日入組的48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納入對照組,將2021年2月1日~2022年3月31日入組的48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納入觀察組。納入標準:年齡60~80歲;首次髖部單側骨折并于我院接受內固定術治療;溝通能力良好;患者及家屬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多發性骨折、病理性骨折;入組前合并其他因素導致的運動功能障礙;患有惡性腫瘤、骨代謝性疾病、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凝血功能障礙及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精神異常或聽力、認知功能障礙;以往接受過OEP或家庭康復計劃干預。剔除標準:研究中途自主退出或OEP依從性較差影響研究分析者。其中觀察組男20例(41.67%)、女28例(58.33%),年齡(71.65±6.24)歲;骨折部位:股骨頸26例(54.17%),粗隆間22例(45.83%);受教育程度:小學及初中36例(75.00%),高中及以上12例(25.00%)。對照組男17例(35.42%)、女31例(64.58%),年齡(72.03±7.06)歲;骨折部位:股骨頸30例(62.50%),粗隆間18例(37.50%);受教育程度:小學及初中33例(68.75%),高中及以上15例(31.25%)。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學原則。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居家干預3個月,家庭康復指導小組人員每2周進行電話、微信回訪,了解患者康復進度并進行疑難解答,保證居家康復訓練順利進行,患者及家屬也可在微信群中與護理人員取得聯系。兩組患者分別于干預1個月及3月時行門診復檢,對髖關節功能、跌倒風險、平衡能力及獨立生活能力進行評估。
1.2.1 對照組 給予家庭康復計劃干預。家庭康復指導小組由高年資護士、骨科醫生、康復醫師組成,均接受髖部骨折家庭護理培訓,熟練掌握護理流程及護理要點。于患者出院時向其發放《髖部骨折康復指導手冊》,并給予出院健康教育,指導出院用藥,建立康復檔案,留取電話、微信等聯系方式,便于回訪。指導小組運用視頻、微信圖片等指導家屬對家中臥室、浴室、廁所等場所進行防滑及防摔改造(如在廁所安裝扶手,地板鋪設防滑墊等),為患者提供良好休養環境。指導患者進行居家康復訓練,可先行膝關節、髖關節屈伸訓練,而后借助扶手站立,同時行關節外展、內收等訓練,然后行雙拐步行訓練,行走穩定后換單拐,待患者走路穩定后可行獨立行走練習,訓練過程中避免長時間劇烈運動導致二次損傷。指導患者合理飲食,注意蛋白質補充,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水果、蔬菜及易消化食物,防止便秘,合理安排作息時間。關注患者及家屬的心理狀況,可每月舉行1次康復講座,為家屬及患者提供線上溝通平臺,交流學習護理經驗,提高鍛煉依從性,對出現嚴重消極情緒的患者,鼓勵其說出目前顧慮及想法,行針對性心理疏導。
1.2.2 觀察組 給予OEP聯合家庭康復計劃。出院前指導:家庭康復指導小組根據患者的骨折特點制定《OEP居家鍛煉指導手冊》,于患者出院前采用視頻、PPT的形式進行健康教育,講解OEP的內容、目的和鍛煉益處。現場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動作指導,確保其正確掌握運動要領。建立醫患溝通微信群,向患者發放個人運動日歷表,要求家屬協助患者進行鍛煉記錄,每周三及周五以照片的形式將日歷表發送至群內,反饋患者鍛煉情況。OEP居家鍛煉:①患者居家1個月內主要進行OEP坐位至站位的訓練。a.熱身運動。患者取站立位,雙手自然貼于腹部,盡可能以最大幅度向左向右轉頭,行頭頸放松,后雙手置于腰部盡可能向后仰伸,重復5次,放松軀干。b.肌力訓練。患者于床上活動髖關節,可進行直腿抬高訓練,于最高點停留10 s,而后換腿,共執行10組。c.行走訓練。患者通過拐杖輔助進行簡單下地行走。②患者居家2~3個月根據恢復情況逐漸增加關節活動、負重訓練、行走平衡訓練。患者一手扶輔助工具,一手放于腰間,單腿站立,伸直抬高患側腿,外展髖關節,而后回歸原位。患者行走時在踝關節處綁定礦泉水瓶、沙袋等重物,增加對抗阻力,初始重量以連續5次行走無疲勞感為宜。行走訓練中增加倒走、側走、腳尖-腳跟站立行走、爬樓梯等平衡訓練。本次訓練中為保護髖關節剔除OEP“8”字行走訓練,以上訓練患者根據其耐受能力,合理選擇鍛煉力度。
1.3 評價指標 ①髖關節功能:采用Harris髖關節評分[5]評估比較兩組出院時、干預1個月及干預3個月時的髖關節功能,該評分系統包括疼痛、功能、下肢畸形等,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髖關節活動能力越好。②跌倒風險:采用跌倒效能量表(MFES)[6]評估比較兩組出院時、干預1個月及干預3個月時跌倒風險,量表包括室內活動及室外活動兩個方面,共14個條目,每個條目0~10分,總分0~140分,分值越高表明跌倒風險越低。③平衡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7]評估比較兩組出院時、干預1個月及干預3個月時的平衡能力,量表包括14項評估內容,每項采用0~4分,總分0~56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平衡能力越好。④獨立生活能力:采用功能獨立性評定量表(FIM)[8]評估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的獨立生活能力,包括運動功能(總分91分)及認知功能(總分35分)兩個部分,共18項評估內容,FIM量表總分18~126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獨立生活能力越強。

2.1 兩組不同時間Harris髖關節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Harris髖關節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不同時間MFES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間MFES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不同時間BBS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不同時間BBS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不同時間FIM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不同時間FIM評分比較(分,
老年髖部骨折在臨床較常見,患者主要表現為髖關節疼痛、活動受限。手術治療創傷大,臥床制動時間長,易出現病變導致周圍肌肉萎縮、肌力減退,加之老年患者心理負擔重、自理能力差、家屬照顧能力不足,影響術后康復[9]。部分患者因無法得到專業術后康復指導,而出現跌倒再骨折的情況。有研究顯示,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再骨折率可達8.7%[10]。可見術后合理的護理及康復訓練指導是幫助患者康復的關鍵。本研究采取OEP聯合家庭康復訓練計劃,可改善髖部骨折患者術后運動平衡,提高預防跌倒信心及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時、干預1個月及3個月時,兩組Harris髖關節評分、MFES評分、BBS評分呈升高趨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且觀察組干預1個月及3個月時的上述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單獨家庭康復訓練計劃干預比較,OEP聯合治療在改善髖關節功能及運動平衡、提高防跌倒信心方面效果更佳。這是由于OEP作為一種力量和平衡力訓練,綜合了有氧訓練及抗阻訓練,運動強度由低到高包括A~D級,患者根據自身病情選擇適宜的運動強度,可促進患肢周圍血液循環,改善肌力及關節功能。本研究中,家庭康復指導小組在患者出院前給予其OEP家庭鍛煉指導,采用視頻、PPT的形式教授患者及家屬運動康復要領,確保其掌握,并發放個人運動日歷表,便于監督統計患者運動依從性。患者進行居家OEP練習時,護理人員根據病程為其制訂階段性訓練計劃,出院1個月內,主要進行頭頸、軀干的熱身運動,配合床上腿抬高訓練及床下拄拐行走,幫助患者初步建立行走平衡;出院2~3個月可逐漸增加訓練難度,進行髖關節外展、內收訓練,負重訓練、側走等訓練,可進一步鍛煉患肢肌力,改善平衡,預防跌倒。王巧琳等[11]研究指出,顱腦損傷患者術后接受OEP干預后可改善神經功能及大腦血流變學指標,提高跌倒效能及平衡能力;顧穎等[12]研究表明,長期規律的OEP訓練可降低老年人對跌倒的擔憂程度。
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干預1個月及3個月時FIM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提示OEP干預可有效提高髖部骨折患者術后獨立生活能力,得益于患側肌力的提升及平衡能力的改善。一項隨機對照研究顯示,OEP聯合早期康復訓練可提高偏癱腦梗死患者的Barthel指數評分及移動能力[13]。范霖霖等[14]研究顯示,OEP聯合加壓冷療是緩解膝關節置換術后炎性反應、改善關節功能及肢體平衡的有效措施,這為本研究提供理論支持。另外,本研究為單中心臨床設計,納入樣本量較少,部分結論存在偏倚,期待后續補足。
綜上所述,給予老年髖部骨折患者OEP聯合家庭康復計劃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平衡能力及髖關節功能,提高防跌倒信心及獨立生活能力,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