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 茗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種子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是現代農業的“芯片”。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種源安全、種業振興的重要性。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全面推動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把上海建設成為服務全國、面向全球的種業創新中心,已經成為新時期上海“打好種業攻堅戰”“大力發展種源農業”“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的關鍵節點。
9 月26 日,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上海市種子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的出臺讓素有農業“芯片”之稱的種子有了專門的法規護航,將為促進本市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激勵種業創新、規范種子生產經營行為、優化種業發展環境提供更清晰的規則指引,也將為推進上海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
從糧食安全到食品安全,歸根結底取決于種源是否安全。種質資源是保障重要農作物有效供給、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國家戰略性資源。強化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有利于將種質資源優勢轉化為育種創新和產業發展優勢,下好這招“先手棋”至關重要。
“種質資源的普查力度要加大,尤其要關注地方特色種質資源,珍稀、瀕危種質資源等,只有摸清家底,才能做好種質資源的保護和開放利用。”“種質資源的整合和開放是育種創新、種質資源共享的基礎。”“境外種質資源的引進事關生物安全,要加以規范。”……在《條例》的制定過程中,各方面意見對種質資源普查、開放利用、搶救性保護以及境外種質資源引進等問題關注頗多。
《條例》從政府層面系統規劃、特定區域建立及保護規則、搶救性收集和保護以及引進境外種質資源規范等方面,強化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條例》秉持整體謀劃、規劃先行的思路,要求市農業農村、林業部門制定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發展規劃,確定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基礎研究、深度發掘、保護體系建設、共享與創新利用等目標任務。在具體舉措方面,《條例》明確市農業農村、林業部門通過種質資源普查等方式發現本市地方特色種質資源,加強種質資源庫(圃)和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地建設,組織開展因自然災害、環境變化等情況受到威脅或者破壞的種質資源搶救性收集和保護。在發掘、保護優質種質資源方面,《條例》規定種質資源保護單位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研究,發掘優異基因,建立分子指紋圖譜庫,創制優異種質,并公開其保存的可供利用的種質資源。針對實踐中亂引濫繁等危害種質資源安全的現象,《條例》明確禁止侵占和破壞種質資源、破壞特定保護區域設施和標志等行為,并對引進境外種質資源應當開展檢疫性有害生物和生物安全風險評估、采取安全控制措施提出了要求。
種業是第一產業中的“高精尖”產業。我國的種子企業與國際頭部企業的市場份額和技術實力仍有差距。只有依靠科技創新,種業高質量發展才有騰飛的動力,才能培育出更多優異種質,豐富市民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和花籃子,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條例》注重科技賦能,設“種業創新”專章,聚焦保障種源自主可控、種子科技自立自強,立足于本市現代種業發展實際,將種業科技創新作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發揮科技資源密集優勢,集聚技術、人才等資源稟賦,助力攻克種子“芯片”。
本市目前擁有一批種業創新國家級和市級遺傳育種平臺,分散在科研院所、高校和種業企業,人才優勢和平臺優勢缺乏集聚效應。法規草案公開征求意見時,不少意見直指種業創新資源整合、布局調整、設施設備共享問題。“政府應當在種業創新公共服務方面積極作為,建立開放共享的管理機制,讓育種科研人員能更便捷地獲取科學儀器設施、設備等資源,加速聯合攻關,提高創新效能。”法規草案在修改完善的過程中,正面回應了這些建議,設置“種業創新公共服務”條款,對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強種業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推動資源整合和利用,優化科研布局,促進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實驗室、公益性研究成果等資源開放共享提出了明確要求。
“科研育種與市場脫節是制約種業發展的瓶頸之一,亟需發揮產學研協同優勢,加快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整合企業與科研單位的優勢資源。”“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現代農業創新發展和升級的關鍵環節,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在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動能和效率方面還有大文章可以做。”在聽取基層立法聯系點意見的過程中,多個來自一線的育種企業、科研單位表達了這些意見。對此,《條例》一一予以明確。
在產學研協同方面,《條例》支持種子企業通過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共設研發基金、共建實驗室、組建創新聯盟等方式,發揮產學研協同優勢,開展商業化育種創新;加大對實行選育生產經營相結合的種子企業的培育和扶持力度。
在推進種業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條例》要求相關部門優化種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健全種業科技成果權益分配機制;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以植物新品種權、專利權、種質資源和技術方法等與種子企業開展合作,建立優勢互補、分工明確、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協同推進研究開發與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種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

作為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種業發展離不開政府扶持和保障。在《條例》的制定過程中,來自各方面的意見里,“培育引進種子企業”“人才保障”“資金投入”“知識產權保護”等關鍵詞高頻出現。“種業是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要在資金投入、人才引進方面作出相應的政策安排,為種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建立的目的是強化對種業原始創新的保護,不能放任修飾性創新成果搶占市場,要保護育種企業、科研機構進行原始創新的積極性。”
針對加強種子企業培育引進、人才保障、財政資金投入等政策措施保障力度的意見,《條例》明確規定,支持和保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種子企業和技術推廣部門引進國內外高層次和急需緊缺種業人才;推動設施農業、林業用地向種源設施建設傾斜,建設用地指標優先支持研發型種子企業、種子科研機構;支持采用直接補助、貼息貼費、以獎代補等方式支持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
針對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規范實質性派生品種,激發科研機構、種源企業創新動力的意見,《條例》聚焦提高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法治化水平,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要求知識產權、農業農村、林業等部門為植物新品種權、育種方法發明專利權等種業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管理等活動提供指導和服務;市農業農村、林業部門支持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植物新品種,加強實質性派生品種管理,提升植物新品種保護水平,促進種業自主創新、原始創新。
“打贏種業翻身仗”,縮小差距、補齊短板,增強優勢是關鍵。《條例》的出臺將在制度層面破解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力度不夠、種業科技創新激勵不足、種子企業不強等問題瓶頸,激勵社會各主體參與種業發展,形成保護優先、高效利用、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種業發展格局,推進上海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