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年的試點和推廣,上海長期護理保險讓不少老人和家庭得到了實惠。但在黃浦區五里橋街道開展的人大代表集中聯系社區活動中,有選民反映長護險政策推進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區人大代表王慶洲、孫海燕等在詳細了解情況后當即表示,一定要把群眾的真實訴求帶給有關職能部門,將好政策送到真正需要的老年人手上。
為了高質量撰寫相關建議,五里橋街道人大工委組織區人大代表、區醫保局、區為老服務評估指導中心、街道事務受理中心、居民區代表等召開社情民意專題調研座談會。
“從申請到受理再到完成評估的過程,沒有通過老人熟悉的人或機構進行初篩。讓一些可以直接判定屬于健康人群的老人進入了評估流程,不僅增加了評估工作量,還會形成評估不公的負面印象。”座談會上,孫海燕代表表示長護險的評估機制不夠健全,缺乏初篩機制。戈珺代表也表達了擔憂,他覺得長護險缺乏評判機制,復評存在一定隨意性,對護理人員的監管方式也需要進一步完善。
今年1 月,在梳理匯總多方意見建議后,五里橋街道代表團組的7 位代表聯名提交了《關于完善本區長期護理保險工作的建議》,提出要完善部門聯動機制、加大宣傳力度、完善評估機制、嚴格落實監管、建立長護險和社區為老服務項目聯動機制等六方面具體建議。
區人大常委會與街道人大工委積極搭建平臺,暢通代表與相關政府部門的溝通渠道,提升建議督辦成效。3 月2 日,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姚曉紅一行到五里橋街道召開長護險工作代表建議督辦座談會。
“75 歲的李老伯動過幾次小手術,心臟安了3 根支架,并不影響日常行動;62 歲的陳阿姨最近摔了一跤,只能臥床。他們誰更有資格享受長護險?”座談會上,一位“小巷總理”拋出這道難題。橋二居民區黨總支負責人還舉了一個例子:有位老人患急性肺炎,兩周內每天往返醫院急診掛水,在家需靠制氧機呼吸,家屬希望提升評估等級。但住院小結是復評申請的“必要條件”,所以這位老人暫時無法提升評估等級。對此,區民政局副局長張欣表示,今后將建立居委會、家庭醫生與評估中心的聯動會商機制,主動捕捉老人身體“變量”。
區人大代表曹炯認為,對失能老人來說,平均每天1 小時的服務遠遠不夠,他建議長護險與家庭病床、家庭照護床位等政策聯動。“長護險服務質量不能僅以時長計算,要看能否為失能老人帶來切實改變。”區醫保局副局長蔡同強關注長護險的服務效能。
姚曉紅表示,《關于完善本區長期護理保險工作的建議》切實反映了群眾期盼,要加強研究,讓建議辦理開花結果、擲地有聲。
代表建議督辦座談會后,區醫保局第一時間牽頭組織民政、衛健和街道等相關部門進行專題研究,共同做好人大建議辦理工作。
3 月,相關辦理部門開展評估結果專項督查,及時對失能情況發生較大變化的老人開展評估,開展等級修正專項督查。一季度,對大數據篩選和質控檢查存疑的75 名長護險老人進行排摸,對其中32 位老人進行了主動狀態評估,降級26人、升級2 人、維持4 人。
4 月,區衛健委和區醫保局在五里橋街道代表聯系點開展長護險政策及熱點問題宣傳活動,并在“黃浦醫保”微信公眾號開設系列宣傳欄目,擴大政策知曉度。
9 月,區醫保局印發《黃浦區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操作細則》,在吸納代表建議的同時,結合實際情況對原有文件進行了優化調整。比如,新增“評估結果在申請人所在居委或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等處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公示期為7 天”;將復核評估的申請時間從原先的“收到評估結果的30 個工作日內”縮短為“10 個工作日內”等,盡力滿足群眾需求。(黃浦區五里橋街道人大工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