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宇杰
黨的二十大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出新要求,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目標。今年9 月,《上海市鄉村振興促進條例》實施滿一年。為深入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上海市鄉村振興促進條例》(以下簡稱“一法一條例”)實施開展情況,今年3 月16 日至9 月中旬,市人大常委會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目標導向,深入開展執法檢查。
本次執法檢查突出重點,圍繞城鄉融合發展、鄉村產業興旺、農民收入增長、集體經濟發展和生態宜居等11 個方面開展。市人大常委會和9 個涉農區人大常委會聯動開展執法檢查,深入涉農區的28 個鎮、42 個村、65 家農業經營主體,共同研究討論檢查中發現的主要問題,形成聯動監督的合力。執法檢查特別注重發揮代表作用,邀請20 多位市人大代表參加40 多次檢查,部分市人大代表全程參與執法檢查。還采取發放調查問卷、人大代表聯系社區等方式,廣泛聽取意見建議。
“一法一條例”實施以來,各級各部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依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本市農村面貌有了新提升,現代農業進一步提質增效,農民收入實現新提高,鄉村振興取得階段性的新成效。
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建立。出臺了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為引領的“1+1+35+9”的政策框架體系,不斷增加鄉村的投入力度,2021—2022 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農林水領域支出年均超過422 億元,市級財政專項安排的涉農資金年均達到233 億元。城鄉融合發展不斷推進。
都市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加快構建。農業科技裝備水平不斷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全國領先。建設13 個綠色田園先行片區,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支持鄉村民宿發展,持續推動產業融合發展,一批產業融合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典型案例涌現。
積極打造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深入推進人居環境整治,集中連片推進創建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140 個、美麗鄉村市級示范村261 個,推動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向片區化發展。穩步推進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全市已簽約農戶5.2 萬戶,約1.6 萬戶已入住新家。完善鄉村社會治理體系,讓農村更美麗、更宜居。
積極推動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建立區級和鎮級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平臺,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能級,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本市農村集體經濟總資產達6802 億元。有872 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進行了收益分配,人均分配1046 元,惠及成員264.2 萬人。
雖然本市鄉村振興取得階段性成果,但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要求、與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鄉村產業發展質量還不高。農業生產仍以傳統種養為主,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優質農產品認知度不高和一般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并存。農業產業結構還不合理,生態循環農業缺少“養殖”環節,農用地碎片化問題較為突出??萍夹娃r業企業占比較低,核心研發能力不強,成果轉化能力不足。產業融合度還不高。
鄉村建設短板較為突出。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費用無法足額匹配到位,長效機制還不夠健全。規劃撤并村缺乏分類指導政策措施,農民建房呼聲強烈。保留保護村缺少建設用地指標等,建房需求得不到滿足。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工作進度放緩,難度加大。
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農村集體資源要素統籌能級不高,“造血”功能不強。集體經濟發展空間不足,優質產業項目導入難。農村產權交易尚未全部進平臺。
促進農民增加收入面臨較大壓力。農民收入增長放緩,2022 年增速3.1%,為近幾年最低,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值差距擴大,農民收入在長三角城市中排名不高。收入結構中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比重偏低。農村集體經濟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不明顯。

鄉村用地保障的政策措施落地難。鄉村用地的合理需求仍然難以滿足,耕地占補平衡機制不夠優化,農林水各條線用地空間沖突。新增建設用地用于鄉村產業的保障機制落實不平衡。設施農用地備案和設施農用地上部分建筑物辦理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程序復雜,操作難度大。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工作進展不均衡。
在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上,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真聽取和審議了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報告,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不少意見建議。
依法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鄉村產業興旺。要加強農業生產空間保護,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為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打好基礎。鼓勵、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做大做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用好上??萍己腿瞬艃瀯?,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以現代科技賦能現代農業。進一步促進鄉村民宿健康規范發展。
依法補齊鄉村建設短板,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要加快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立健全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理機制。針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不同情況,細化農民建房的政策口徑,確保農民的居住權益。對規劃撤并村加強分類指導,合理解決農民建房需求。積極穩妥推進農民相對集中居住。研究對農村居家型養老的支持政策。

依法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夯實農村經濟基礎。要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統籌能級,做實區級集體經濟發展平臺,探索建立市級平臺。合理化解歷史遺留問題,對符合要求的農村集體無證資產完善相關審批手續后予以確權登記,激活土地補償費等“沉睡的資產”,讓集體經濟參與城市建設的重大項目。引導各類農村集體和農業生產領域產權等要素全面進平臺交易。
依法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不斷增加農民收入。要開展職業培訓,加強公共就業服務,促進農民多渠道就業,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要鼓勵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開展深度合作,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提高農民經營性收入。要盤活農村土地資源,鼓勵農民利用宅基地發展鄉村產業,推動有收益的集體經濟組織開展收益分配,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要提升農村居民社會保障水平,提高農民轉移性收入。
依法加強鄉村用地保障,激發農村發展活力。要根據實際需要開展郊野單元村莊規劃修編工作,支持農村生產生活性基礎設施建設。簡化備案和鄉村建設規劃許可流程,強化設施農業用地保障。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推進農村房地一體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