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志國 程藍芳
浦東新區大團鎮東南居委人大代表聯系點設立以來,精心打造“四個一”(“一張網絡”,即一個聯系點、兩位人大代表、所轄十個小區形成“1+2+10”工作網絡;“一個網格”,即每個小區都有自己的細分網格;“一個微信群”,即每個居民都在所居住小區的微信群內;“一本冊子”,即每個小區有一本民意記錄冊)工作模式,著力破解居民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工作做得有聲有色。

“叮咚,叮咚……”東南居委下轄永暉花苑的微信群突然熱鬧起來。是什么事?鎮人大代表程藍芳和蘇衛紅互相看了一眼對方,快速點開了微信。
“昨天大風大雨,夜深人靜的時候,不少樓棟的防盜門由于年久失修已經關不上,被大風吹得直響,有時還飛出鐵銹粉。”“一整晚風聲、雨聲、防盜門吱呀聲‘三重奏’,讓我白天腦袋嗡嗡響。”群里的討論還在繼續,兩位代表已將問題記錄在了永暉花苑民意冊上。“走,我們馬上去看看吧?”“好的。”
永暉花苑建成于1999 年,共12 棟樓、24 個門洞,共計24 扇防盜門。“每扇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損,其中22 扇防盜門已經關不上,門上很多鐵欄桿已經銹毀,防盜門成了擺設。”兩位代表對24 扇防盜門的情況一一作了記錄。
隨后,擔任東南居委黨總支書記的程藍芳立即召開兩委班子會議,并邀請黨員、居民代表通過微格詳談、實地走訪收集資料、傾聽民意,發現情況比開始了解的還要嚴重。“小區車庫門銹跡斑斑”“車庫頂嚴重漏水”“小區北大門破舊不堪,形同虛設”“小區墻面到處是小廣告、鞋印”……帶著這些問題,兩位人大代表在鎮人代會上提了建議,經鎮人大主席團受理確認,正式作為書面建議由鎮城建中心負責對老舊小區進行改造。去年年底,永暉花苑完成改造,小區舊貌換新顏。
與永暉花苑不同,藍美俊庭是一個建成才幾年的“年輕”小區,環境優美、綠樹成蔭。
由于習慣不同、理念差異,藍美俊庭一些“勤快”的居民把小區外圍墻的綠化帶鏟除后種上了各式各樣的菜。代表們在走訪小區時得知此事,隨即到現場察看。只見小區外圍的綠化帶中被辟出一條菜地,各種各樣的時令蔬菜應有盡有,居民們還將菜地劃分成網格,做了標記。代表們拍下照片,并在藍美俊庭網格中進行進一步了解討論,掌握基本情況。


隨后,兩委班子成員、物業、業委會、小區居民開始了集思廣益。經過2 次聽證會、3 次協調會,聯系點結合小區自治金項目推出“一米菜園”活動,將綠化帶中的“菜園”移至社區一角的種植箱內,并邀請居民參與“一米菜園”管理。待蔬菜成熟,再分發給有需要的居民。很快,“一米菜園”在居民中引發了討論。小區又拓出一片區域,讓更多居民參與“一米菜園”管理,喚起他們的“家園”意識和責任意識。
今年年初,代表們在翻閱永暉27 弄小區的民意手冊時,了解到居民反映小區內化糞池溢出、雨天道路積水等問題,干脆對周邊小區來了一次大排摸。他們依次到各小區了解第一手情況,通過與各點位記錄員一一核實,發現永暉73 弄、金玉佳苑、匯金星城也存在此類情況。
代表們通過分析討論,并聯系鎮規建辦、鎮城建中心等職能部門進行問題商討,經多次可行性研究,最終將上述問題納入大團鎮小區雨污混接改造工程,并建立健全雨污混接整治長效機制,解決了居民關注的一樁難事。
東南居委人大代表聯系點運用“四個一”工作方法,使人大代表“身”入其中、無所不在,受到了小區居民廣泛贊譽。聯系點將繼續打造永暉花苑“休閑長廊”、永暉公寓“睦鄰小座”,依托這些居民聚點進一步暢通人大代表與居民面對面溝通的渠道,創新服務方式,不斷提升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意度。